《慈濟醫話》~ 慈濟醫話(卷一) (25)
慈濟醫話(卷一) (25)
1. 白蓮花
其色白,其氣芬,其味澀,專入肺肝。降肺之濁,升肝之清。又因其本中空而生於水,其性微寒,破瘀功同蓬莪朮,性澀功同白芍。紅蓮花與之略同,惟走心肝,白蓮花瀉而不走,破而不生。
白話文:
白蓮花
白蓮花顏色潔白,氣味芬芳,味道微澀,主要作用於肺和肝。它能降肺氣之濁,升肝氣之清。又因為它本體中空,生長於水中,所以性味微寒,具有破瘀血的功效,與蓬莪朮相當;而其澀性則與白芍藥相似。紅蓮花與白蓮花功效略同,但紅蓮花作用於心肝,而白蓮花則只瀉而不走竄,破瘀而不生新血。
2. 枇杷葉
性平、味淡、氣厚、質重、色青,故有理肺、疏肝、燥濕之功。緣色青可疏肝,味淡能燥濕,質重氣厚有升降肺部清濁之能力。
白話文:
枇杷葉性平味淡,質地厚重,顏色青綠。因此具有調理肺氣、疏通肝氣、乾燥濕邪的功效。它的青綠色澤有助於疏通肝氣,淡味可以乾燥濕邪,厚重的質地和充沛的藥氣則能升降肺部,清除濁氣。
3. 三甲與生地元參之別
三甲與生地、元參,同為養陰上品,然性質稍異,用法亦殊。三甲取其咸膩而走,生地、元參取其脂液清潤。三甲因其不守,故兼入氣分。生地、元參因其清潤,故專入陰分。三甲若佐清涼,治溫尚可用。至三甲復脈湯,治太陽少陰兩感之症則可,治溫則殆。
白話文:
三甲與生地、元參都是滋陰的上好藥材,但它們的性質略有不同,用法也各有差異。三甲藥性偏鹹膩且運行較快,生地、元參則藥性滋潤,質地清澈。因為三甲藥性不守,所以也作用於人體的氣分(指體表及臟腑之間的經絡)。生地、元參因為藥性清潤,所以主要作用於人體的陰分(指臟腑)。如果搭配清涼藥物,三甲可以用來治療溫病,但效果有限。像三甲復脈湯,可以治療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受邪的病症,但用於治療溫病則效果不佳。
4. 附錄
5. 認穴說
醫者治病,本以救人,認病不真,誤投方劑,反以害人。用針利害,亦猶是也。夫人為陰陽之氣所生,不能無病。既病矣,無論病源由於內傷或外感,總之不能離乎瘢身之經絡。是以用針之法,深淺疾徐,虛實補瀉,固宜加慎。而認穴之重要,尤於病人生死,有莫大之關係焉?試詳言之。
蓋臟腑有井、榮、腧、經、合諸穴,皆為經絡之脈所通行。臟有五,每臟有井、榮、腧、經、合之五腧,五臟則五五二十五腧。腑有六,每腑有井、榮、腧、原、經、合之六腧,六腑則六六三十六腧。再加心包絡一經,則經脈計有十二。十二經有十二絡穴。又加以督之長強,任之尾翳,及脾之大包,則絡脈計有十五。
以十二加十五,凡有二十七氣,以井、榮、腧、原、經、合之腧,而行上行下。其始所出之穴名井穴,如水之泉也。水從此而流,則為榮穴,又從此而注,則為腧穴,又從而經過之,則為經穴,又從而水有所會,則為合穴。是二十七氣所行,皆在井、榮、腧、經、合之五腧。
言五腧而不言原穴者。以陰經有腧而無原。陽經之原,則以腧並之也。人罹病時,其致疾之原因,與邪氣之所在,莫不發現於經絡,用針者洞燭隱微,按穴取之,其病可立愈也。如病脹者,當取胃、膽、膀胱之足三陽經。飧泄者,當取脾、肝、腎之足三陰經。邪氣在上者,必針於上,以取其陷脈。
濁氣在中者,必針其中脈。陰經有陽病者,當取之足陽明胃經下陵三里穴。里陰之病見於上者,當取之足太陰脾經膝內下臁之陰陵泉穴。外邪高而在外之下者,當取之足少陽膽經膝下外臁之陽陵泉穴。以及春刺散腧及分理,夏刺絡腧,秋刺皮膚循理,冬刺俞竅於分理之類。良以諸病,各有所取之經。
經各有穴,穴各有所。各病有各病當治之穴,各穴有各穴固定之所。用針者明乎症屬何經,穴居何所,勿膠成見,勿掉輕心,始不至以毫釐之差,致成千里之謬。非然者,認穴不明,而亂刺之,不但病不能愈,反灌他病,甚至殺人,其害速於槍矛。如手陽明大腸經五里穴,為五臟禁刺之穴,誤刺之,則臟氣盡。
刺胸腹者,必避五臟,誤刺之,則中心者壬癸日死,中脾者,甲乙日死,中腎者戊已日死,中肺者丙丁日死,中膈者不過一歲必死。以及取五脈者死,奪陰者死,皆坐誤刺之害。固不僅如《素問》所云:春刺夏秋冬諸分,夏刺春秋冬諸分,秋刺春夏冬諸分,冬刺春夏秋諸分,足以發生種種之病也。
《靈樞經》關於針學各篇,於諸經之穴,論之綦詳,有列其行次而言者,有指其穴所而言者,凡以示人覓穴之法也。醫者研究針術,務於平時將經脈、絡脈、孫絡脈之各三百六十五穴會,玩索有得,使諸經之穴,一一瞭然於心目,爛熟於胸中,庶一旦臨症,如按圖索驥,如探囊取物,得心應手,動中肯綮不難矣。
白話文:
認穴說
醫生治病,根本目的是救人,如果辨認病情錯誤,用錯藥方,反而會害人。用針灸的利害關係,也同樣如此。人體是由陰陽之氣生成的,不可能不生病。既已生病,無論病因是內傷或外感,總歸都離不開人體經絡。因此,針灸時針刺的深淺、速度、虛實、補瀉,都必須非常謹慎。而準確地認穴,對於病人的生死,更是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。讓我們詳細說明。
人體臟腑各有井穴、榮穴、腧穴、經穴、合穴等穴位,這些都是經絡氣血運行的通道。五臟各有井、榮、腧、經、合五個穴位,五臟共有二十五個穴位;六腑各有井、榮、腧、原、經、合六個穴位,六腑共有三十六個穴位。再加上心包絡一條經脈,經脈共有十二條。十二經各有十二個絡穴,再加上督脈的長強穴、任脈的尾閭穴以及脾經的大包穴,絡脈共有十五條。
將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加起來,共有二十七條經氣運行路線,這些經氣都循著井穴、榮穴、腧穴、原穴、經穴、合穴運行,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。經氣最初出現的穴位稱為井穴,如同水之泉源;水由此流出,便是榮穴;水由此注入,便是腧穴;水由此經過,便是經穴;水由此匯聚,便是合穴。這二十七條經氣的運行,都依循著井、榮、腧、經、合這五種穴位。
文中提到五腧穴而不提原穴,是因為陰經有腧穴而無原穴,陽經的原穴則與腧穴合併在一起。人患病時,致病的原因和邪氣的所在,都會表現在經絡上。針灸者如果能洞察隱微,準確地選穴取穴,就能使病人迅速痊癒。例如,患脹滿病症的,就應該取胃經、膽經、膀胱經這三條足陽明經的穴位;患飧泄(消化不良)的,就應該取脾經、肝經、腎經這三條足三陰經的穴位。邪氣在上者,就必須針刺上部的穴位,以使邪氣下泄。
濁氣在中者,就必須針刺中部的穴位。陰經出現陽證,就應該針刺足陽明胃經下陵穴和三里穴。陰經的病症表現在上部,就應該針刺足太陰脾經膝內下臁的陰陵泉穴。外邪在上而位置較低,就應該針刺足少陽膽經膝下外臁的陽陵泉穴。此外還有春刺散在體表的腧穴,夏刺絡穴,秋刺皮膚上的經絡,冬刺俞穴和竅穴等不同的季節針刺方法。總之,各種疾病都有其相對應的經絡和穴位。
每條經脈都有其特定的穴位,每個穴位都有其固定的位置。醫生在針灸時,必須明確病症屬於哪條經脈,穴位位於何處,不能死板教條,也不能輕率馬虎,才能避免因極小的差錯而導致巨大的錯誤。否則,如果認穴不明而亂刺,不但治不好病,反而會誘發其他疾病,甚至危及生命,其危害比刀槍還快。例如手陽明大腸經的五里穴,是五臟禁刺的穴位,誤刺此穴,則五臟之氣皆受損害。
針刺胸腹部時,必須避開五臟,誤刺則會造成嚴重後果:刺中心臟者,壬癸日(天干地支紀日法)必死;刺中脾臟者,甲乙日必死;刺中腎臟者,戊己日必死;刺中肺臟者,丙丁日必死;刺中膈膜者,一年內必死。另外,針刺五脈(五臟經脈)也會致死,奪取陰氣也會致死,這些都是由於誤刺造成的危害。因此,不只是像《素問》所說的:春天針刺夏季、秋季、冬季的穴位;夏天針刺春季、秋季、冬季的穴位;秋天針刺春季、夏季、冬季的穴位;冬天針刺春季、夏季、秋季的穴位,都會導致各種疾病。
《靈樞經》中關於針灸學的各篇章,對各經脈的穴位都有詳細的論述,有的按照穴位的順序來說明,有的則指出穴位的具體位置,都是為了指導人們尋找穴位的方法。醫生學習針灸術,務必在平時熟記三百六十五個經脈、絡脈、孫絡脈的穴位,反复揣摩,融會貫通,使各經脈的穴位都清晰地印在腦海裡,爛熟於心,這樣一旦遇到病人,就能像按圖索驥、探囊取物一樣,得心應手,準確地進行針刺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