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谷蓀醫話》~ 谷蘇醫話(卷二) (20)

回本書目錄

谷蘇醫話(卷二) (20)

1. 地方

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帝曰:「地之為下否乎?」岐伯云:「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也。」帝曰「馮乎?」岐伯曰「大氣舉之也。」是明知地為圓體矣。乃《靈樞》又有「頭圓象天,足方象地」之說,何也?蓋在天中,雖為大氣所包舉,然究竟是否渾圓,古今中外之地學家,皆不能斷。

若就吾人所見而論,地球水多幹陸,原是渾圓無缺之體,則必不能圓,地之缺處多作尖角形,則究合乎方,以足比之,最為相宜。今亦有人言,地球全圓必至歸直角立體之形者,可見地方之說,不盡無據也。

白話文:

古代皇帝問:「地是平的嗎?」岐伯回答:「地處於人的下方,在廣闊的天地之間。」皇帝又問:「地是怎麼懸浮起來的?」岐伯說:「是憑藉大氣的力量托舉著。」這說明古人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。但是《靈樞經》又說「頭圓象天,足方象地」,這是怎麼回事呢?因為即使在地球被大氣包圍著,但它究竟是不是完全圓的,古今中外的地學家都無法完全確定。

從我們所看到的來看,地球上水多陸少,雖然整體上是圓的,但並非完美無缺的球體。地球上許多缺失的部分呈現尖角狀,因此說它像方形的腳,是最貼切的比喻。現在也有人說,一個完全圓的地球最終會變成一個直角的立體形狀,可見「地方」的說法,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。

2. 煎藥宜慎

《續醫說》言一人病蠱,腹膨脹,所謂蜘蛛病者,或進清暑益氣,當煎藥時,偶墜蜘蛛腐熟其中,童子懼責,潛去蜘蛛,尋以藥進,病者啜腹中作聲,反復不能安枕,既而瘦溺鬥許,腹脹如削,健康若平日。裴兆期言,有病陽症似陰者,醫投桂附,一婢煎之,適傾潑,茫無以應,借黃連香薷飲一杯代之,竟一飲而瘥。此兩人者,蓋有天幸,冥中若假手童婢以救之也,然由此反思,則此童此婢亦狡且險矣。

沈存中曰「古方之飲藥者,煮煉有節,飲啜有宜,水泉有美惡,操藥之人有勤情,此服藥之難也。」東垣曰「病人煎藥,必擇人煎藥,能識煎熬製度,須令親信恭誠至意者,為人煎藥,銚器除油垢腥穢,必用新淨甜水為上,量水大小,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,用紗濾去渣,取清汁服之,無不效。

」其慎重如此,豈可漫付童婢手耶?幼時聞某老醫治一小恙,藥進而其人中夜暴亡,病家問罪於醫,醫自辨曰「予方甚平和,即不中病,何致殺人?」此似中毒而死,必藥鋪誤發毒藥,取渣驗之,藥並不誤,醫愈惶惑,乃取渣嘗之,則鹼極不可入口。醫曰「我藥不鹼,今此極鹼如滷,何也?因詢煎藥人,乃龍鍾老嫗,夜裡倉猝,誤取滷水煎藥,故中滷毒死耳。」於是醫之冤始白。

我謂煎藥失宜與藥肆作偽,均足誤人,近聞有人慾將習用藥品,信照西人煉成藥水,不特功力專精,亦且施用便利,此事若成,豈不甚善。余笑曰「此乃東坡所云,終日說龍肉也,徒悅聽聞,不可得食。

且吾國方藥,其妙用要在煎法得宜,悉煅煉必多失性,仲景為立方之祖,觀其用藥,有先煮者,有煮成納入者,有去渣再煮者,有淋沸湯漬之者,有為末拌吞者,有宜丸者,有宜散者,古人豈徒為是紛紛哉,蓋必有妙用存焉耳。

白話文:

煎藥宜慎

古書記載一人因病腹脹,醫生開了清暑益氣的藥方。煎藥時,不慎掉入一隻蜘蛛,煎藥的童子怕被責備,偷偷把蜘蛛拿掉了,再把藥煎好給病人服下。結果病人肚子裡發出聲音,輾轉難眠,接著又瘦又尿少,肚子卻像削了一樣脹,身體卻像平常一樣健康。另有一例,病人症狀似陰非陰,醫生開了附桂藥方,煎藥的婢女不小心把藥潑掉了,情急之下用黃連香薷飲代替,病人竟然喝了就痊癒了。這兩個例子,看似是幸運的巧合,但仔細想想,那些童子、婢女所為,實則狡猾又危險。

沈存中說,古代服藥,煎藥程序、服藥方式、水質好壞、煎藥人的用心程度,都非常重要,這些都是服藥的難處。李東垣也說,病人煎藥,一定要選擇懂得煎藥方法、認真負責的人來煎,煎藥的器具要乾淨,要用乾淨的清水,用小火慢慢煎熬,過濾藥渣,取清汁服用,這樣才能有效。煎藥如此謹慎,怎麼能隨便交給童子婢女呢?

我小時候聽說一位老醫生治一個小病,病人服藥後半夜暴亡。病人家屬指責醫生,醫生辯解說藥方很平和,即使藥效不對症,也不至於致人死命。後來發現像是中毒而死,檢查藥渣,藥材本身沒問題,醫生更加疑惑。於是自己嚐了藥渣,發現藥渣極其鹼性,根本無法入口。醫生追問煎藥的人,原來是一位年老體弱的婦人,夜裡匆忙煎藥,誤用了滷水,病人因此中毒身亡。這樣,醫生的冤屈才得以昭雪。

我覺得,煎藥不當和藥店造假,都足以誤人性命。我最近聽說有人想仿照西方的做法,把常用的中藥煉成藥水,這樣不僅能提高藥效,也能方便使用,這件事如果成功,豈不是很好?但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。就像蘇軾說的,整天說著龍肉,只是聽聽而已,實際上是吃不到的。

我國中藥的妙用,關鍵在於煎藥方法得當。如果胡亂煅煉,藥性就會喪失。張仲景是方劑的祖師,看他用的方法,有的先煮,有的煮好再放入其他藥材,有的過濾藥渣再煮,有的用沸水沖泡,有的研磨成粉吞服,有的做成丸劑,有的做成散劑。古人為什麼這樣繁複?一定是有其奧妙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