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谷蓀醫話》~ 谷蘇醫話(卷二) (8)

回本書目錄

谷蘇醫話(卷二) (8)

1. 女疝

張子和云「女子血瘤,月事不行,行後小腹有塊,或時動移,前陰突出,後陰痔核,此女子之疝也。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。」予按《金匱》婦人門有繞氣寒疝之語,是女子稱疝古書有之,子和未深考耳。

王肯堂《醫鏡》云「婦人小腹近陰處,並結脹痛,或皮肉頂起如雞子頭者,乃寒氣聚於厥陰所致,是為陰疝,宜以官桂為主治,佐以木香、檳榔、青皮、大腹皮、大小茴香、香附、烏藥之類煎之,磨沉香五分,空心服。」又王漢皋《醫存》云「婦人兩胯忽生軟核如雞子大,兼之臍旁引痛者,乃女疝也,非魚口便毒,用四物加疝藥。」。

白話文:

張子和說:「女子患血瘤,月經不通,月經來後小腹有腫塊,有時會移動,外陰突出,肛門長痔瘡,這就是女子的疝氣。只是女子不稱之為疝氣,而稱之為瘕。」我認為,《金匱要略》中婦人篇提到繞氣寒疝,說明古代確實有女子患疝氣的記載,張子和沒有深入研究而已。

王肯堂在《醫鏡》中說:「婦女小腹靠近陰部的地方,腫脹疼痛,或者皮膚隆起像雞蛋大小,這是寒氣聚集在厥陰經脈引起的陰疝,應該以官桂為主藥治療,輔以木香、檳榔、青皮、大腹皮、大小茴香、香附、烏藥等煎服,再將沉香磨成粉末五分,空腹服用。」王漢皋在《醫存》中也說:「婦女兩胯突然長出柔軟的腫塊,像雞蛋那麼大,並且伴隨臍旁牽引疼痛,這就是女疝,不是魚口(指一種陰道疾病)或便毒,要用四物湯加上治療疝氣的藥物。」

2. 二便俱從前陰出

喻氏治姜宜人奇證,二便俱從前陰出,病起脫血之後,斷為血脫氣亂,然後水穀舍故趨新,舍寬趨隘,又謂幽門以滲血之故,釀為穀道,闢為坦徑云云。此說殊涉含糊,以愚度之,必是脫血之後,有離經未盡之血阻塞直腸,使糞穢不得從其故道,勢必另闢一門穿漏而出,非由氣亂而然,亦與幽門無涉。

又按張石頑治一婦產後驚駭,五六日惡露不行,腹脹喘滿,大便從前陰出,以芎歸湯加莪朮、肉桂、焦楂,一服惡露通,而二便如常。又治一女方四歲,新秋患血痢而稀糞出於前陰,作冷熱不調食積治,與五苓散,服香連丸,二劑而愈。觀此兩案,亦是瘀阻直腸之症,一系腸垢所瘀,一系惡露連累,但俱屬暴病,與姜氏之得於久病者虛實不同,故皆治愈。雖然治愈,而所以然之故,石頑亦未知也。

又有大腸生癰,以致糞穢從前陰漏出者,王仲言《揮塵餘話》載李生治一婦,腸中痛不可忍,大便從小便出,切脈時覺芤脈見於腸部,作腸癰治以雲母膏為丸,黃耆湯下,下膿血數升而愈。此與瘀阻症同,蓋癰腫亦能致直腸阻塞也,若無阻塞,則糞穢斷無舍故趨新、舍寬趨隘之理。姜氏之證,若用補血通瘀,或者亦有生理,恨不起喻氏而質之。

近有一女子生而無糞門,大便從前陰出,年已十八九矣,此正喻氏所謂舍故趨新、舍寬趨隘者,然竟習以為常,至今無恙,亦一奇也。按方書云「小兒初生無糞門者死。一云必假物以開之。」曾親見一小兒,初生無糞門,大便不得出,腹脹如臌,青筋隆起,已垂斃矣。檢《醫宗金鑑》有銀針挑撥之法,一時無善手術者,乃延東醫某君,以刀開之,糞出而愈。

白話文:

本文討論的是一種罕見的疾病:大小便都從陰道排出。

古代醫家喻氏認為此症是因出血後,氣血紊亂,導致食物殘渣改走陰道排出,認為是幽門滲血造成的。作者則認為這是因為出血後殘留的血塊阻塞直腸,糞便被迫另尋出口,而非氣血失調或幽門問題。

張石頑的兩個病例,一個是產後驚嚇導致惡露不行,大便從陰道排出;另一個是四歲女孩血痢,稀便從陰道排出。這兩個病例都因瘀血阻塞直腸,但因病程較短,與喻氏所述久病的病理不同,故而都能治癒。張石頑自己也未完全明瞭其病機。

此外,直腸長癰也能導致糞便從陰道排出,這也是因腫脹阻塞直腸所致。作者提及一個病例,患者腸癰導致大便從尿道排出,用雲母膏加黃耆湯治療後痊癒。

最後,作者提到一個天生無肛門的女子,大小便終生從陰道排出,卻活到十八九歲,身體無恙,這也印證了「舍故趨新,舍寬趨隘」的說法。但作者也指出,嬰兒天生無肛門的情況通常會致死,需要手術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