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萬病回春》~ 卷之二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8)

1. 中濕

脈:濕則濡緩,或兼澀小。入里緩沉,浮緩在表。若緩而弦,風濕相攪。濕症者,有內中濕、有外中濕。人之體虛,苟有不謹,自然而中也。外中濕者,或感山嵐瘴氣,或被雨濕蒸氣,或遠行涉水,或久臥濕地,或汗衣濕鞋,則濕從外而中矣。其症頭重目眩、身體骨節疼痛、手足痠軟、四肢倦怠麻木、腿膝腫痛、體重跗腫、筋脈拘攣、小腸疝氣、偏墜浮腫吊痛、目黃、小便赤黃等症,皆外中濕也。

內中濕者,皆因生冷水食,或厚味醇酒過多停滯,脾虛不能運化,停於三焦,注於肌肉,滲於皮膚,則濕從內而中矣。濕傷脾者,腫脹泄瀉、身黃脈澀也,濕傷肺者,咳嗽喘急、身熱惡寒也;濕傷腎者,腰腳重、骨節痠疼也;濕傷肝者,大筋軟短、目昏脅痛也。濕入腑者,則麻木不仁也;濕入臟者,則屈伸不能也。

中濕腹脹滿者,邪在裡也。(宜後方。)

滲濕湯,治一切濕症。

蒼朮(米泔制),白朮(去蘆),茯苓(各一錢半),陳皮(一錢),澤瀉(一錢),豬苓(一錢),香附,撫芎,砂仁,厚朴(去皮。各七分),甘草(三分)

上銼劑,生薑一片、燈草一團,水煎服。脾虛發腫滿、氣急喘嗽,去白朮、甘草,加腹皮、枳殼、木香、蘇子、桑皮、蘿蔔子;面白浮腫去撫芎、澤瀉、厚朴、香附,加山藥、炒芍藥、倍蒼朮,燥熱勝濕,則豁然而收,瀉不止加肉蔻、訶子、烏梅、乾薑;嘔噦去厚朴、香附、撫芎,加炒山藥、烏梅、炒米,甚不止加煨乾姜;濕症身體重痛、手足麻木痠軟腫痛,或枯細痿弱、筋脈拘攣去香附、撫芎、厚朴、豬苓、澤瀉,加當歸、生地、芍藥、木香、乳香、薄桂、牛膝、酒芩、羌活、防風,蓋風勝濕也。

中濕而一身盡痛者,邪在表也。

除濕羌活湯,治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。

蒼朮(米泔浸),藁本(各二錢),羌活(七分),防風(去蘆),升麻,柴胡(各五分)

上銼一劑,水煎溫服。

中濕而偏枯冷痹者,腎氣虛也。

獨活寄生湯,治腎氣虛弱,冷臥濕地,腰背拘急、筋攣骨痛,當風取涼過度,風邪流入腳膝,為偏枯冷痹,緩弱疼痛、牽引腳重、行步艱難,並白虎歷節風痛。

獨活,桑寄生,牛膝(酒洗,去蘆),杜仲(姜酒炒),秦艽,細辛,桂心,川芎,白芍(酒炒),茯苓(去皮),人參,當歸,熟地,防風(去蘆。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

上銼生薑三片,水煎,空心溫服。外用金鳳花、柏子仁、朴硝、木瓜煎湯洗浴,每日三次。

余嘗治一人,下元虛冷,寒濕腳氣,腫痛焦枯,臥床不起,步履艱辛。依本方各一兩,用好酒十壺,煮一炷香取出去火毒,每日飲三次,酒盡行步如故,又服一料痊愈。

白話文:

中濕

脈象:濕邪入體,脈象濡緩,有時伴隨澀滯微弱的現象。濕邪深入臟腑,脈象緩慢沉弱;濕邪停留在肌表,脈象浮緩。如果脈象緩慢而弦急,則表示風濕之邪相互夾雜。

濕證可分為內濕和外濕。體質虛弱的人,稍有不慎,就容易感受濕邪。外濕是指感受外界的濕邪,例如:山嵐瘴氣、雨水蒸汽、涉水行走、久臥潮濕之地、衣鞋潮濕等,濕邪由此從體外侵入。其症狀包括頭痛頭暈、肢體關節疼痛、手足酸軟、四肢倦怠麻木、腿膝腫痛、腳踝腫脹、筋脈拘攣、小腸疝氣、腹部脹痛墜脹、黃疸、小便黃赤等。

內濕是指由於飲食生冷,或過食肥甘厚味及醇酒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,濕邪停滯於三焦,浸淫於肌肉皮膚,從而內生濕邪。濕邪損傷脾臟,則出現腫脹、泄瀉、黃疸、脈澀;濕邪損傷肺臟,則出現咳嗽、氣喘、發熱、惡寒;濕邪損傷腎臟,則出現腰腿沉重、關節酸痛;濕邪損傷肝臟,則出現筋脈拘緊、目昏、脅肋疼痛。濕邪侵犯腑臟,則出現麻木;濕邪侵犯臟器,則出現屈伸不利。

腹部脹滿,說明濕邪在裡。 (宜參考後方治療)

滲濕湯,治療各種濕證。

配方:蒼朮(米泔水制)、白朮(去蘆)、茯苓(各一錢半)、陳皮(一錢)、澤瀉(一錢)、豬苓(一錢)、香附、川芎、砂仁、厚朴(去皮,各七分)、甘草(三分)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,加生薑一片、燈心草一團,水煎服。脾虛、腫脹、腹滿、氣急、喘嗽者,去白朮、甘草,加厚樸、枳殼、木香、蘇子、桑白皮、蘿蔔子;面白浮腫者,去川芎、澤瀉、厚朴、香附,加山藥、炒芍藥,加倍蒼朮;燥熱勝濕者,則症狀迅速減輕;瀉痢不止者,加肉豆蔻、訶子、烏梅、乾薑;嘔吐者,去厚朴、香附、川芎,加炒山藥、烏梅、炒米,嘔吐嚴重者,加煨乾薑;濕證伴有身體沉重疼痛、手足麻木酸軟腫痛,或肢體枯萎細弱、筋脈拘攣者,去香附、川芎、厚朴、豬苓、澤瀉,加當歸、生地黃、芍藥、木香、乳香、桂枝、牛膝、黃芩、羌活、防風,因風勝於濕。

全身疼痛,說明濕邪在表。

除濕羌活湯,治療風濕之邪相互搏結,全身疼痛。

配方:蒼朮(米泔水浸)、藁本(各二錢)、羌活(七分)、防風(去蘆)、升麻、柴胡(各五分)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,水煎溫服。

肢體偏枯、寒冷痹痛,說明腎氣虛弱。

獨活寄生湯,治療腎氣虛弱,因久臥潮濕之地,或感受風寒,導致腰背拘緊、筋攣骨痛,出現偏枯、寒冷痹痛,肢體酸軟疼痛,行走困難,以及白虎歷節風痛。

配方:獨活、桑寄生、牛膝(酒洗,去蘆)、杜仲(姜酒炒)、秦艽、細辛、桂枝、川芎、白芍(酒炒)、茯苓(去皮)、人參、當歸、熟地黃、防風(去蘆,各等分)、甘草(減半)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,加生薑三片,水煎,空腹溫服。外用金鳳花、柏子仁、朴硝、木瓜煎湯洗浴,每日三次。

我曾經治療一位病人,下元虛冷,寒濕腳氣,腫痛焦枯,臥床不起,行走困難。我用此方藥材各一兩,用好酒十壺,煮沸後去除酒毒,每日飲三次,服用後病人即可行走,再服用一劑便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