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萬病回春》~ 卷之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6)

1. 經閉

滋陰百補丸,治女人勞傷,氣血不足,陰陽不和,乍寒乍熱、心腹疼痛、不思飲食、尩羸乏力。

香附(一斤,炒去毛,分四制,酒、醋、鹽湯、童便各浸四兩,俱炒焙乾),益母草(八兩,搗末),當歸(六兩,酒浸),熟地黃(酒洗),白朮(去蘆,各四兩),人參(去蘆),茯苓(去皮),玄胡索(各二兩),白芍(三兩,炒),甘草(炙,一兩),川芎(二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六十丸,空心,宿砂湯下,或酒、醋、白滾水任下。

一婦人胃氣素弱,為哭母,吐血咳嗽、盜汗發熱、經水三月不行。余以為悲則傷肺,思則傷脾,遂朝服補中益氣湯(方見補益)加桔梗、貝母、知母;夕用歸脾湯(方見健忘)服六味丸而愈(方見補益。)

一婦人久患瘧疾,作則經不行,形虛脈大、頭痛懶食、大便泄瀉、小便淋瀝、口乾唇裂、內熱腹脹,蓋由久瘧,正氣已虛,陰火獨旺。用補中益氣湯治之尋愈。唯不時頭痛,乃加蔓荊子而痛止;又兼六味地黃丸而經行。(方見補益。)

魏憲副寵夫人,患逆經吐血不止。予診六脈微澀有力,此血虛火盛也。以四物去熟地、用生地共一兩,加酒蒸大黃一兩同煎,入童便服之。服後,血止經通矣。

徐憲副寵夫人,患經閉,人皆擬有孕。乃七八個月漸覺黃瘦,腹中左右有塊如鼓,發熱面赤,不思飲食。余診六脈微澀,此血枯氣鬱也。以四物湯加香附、牡丹皮、白朮之類十數服,又加桃仁、紅花又數服,方與四炒枳殼丸,不三四服,打下血塊若許,始愈。

白話文:

經閉

滋陰百補丸可以治療婦女勞累傷身、氣血不足、陰陽失調,症狀包括時冷時熱、心腹部疼痛、食慾不振、身體消瘦乏力。

藥方組成:香附(一斤,炒去絨毛,分四份,分別用酒、醋、鹽水、童尿各浸泡四兩,再炒乾)、益母草(八兩,研磨成粉)、當歸(六兩,酒浸泡)、熟地黃(酒洗)、白朮(去蘆頭,各四兩)、人參(去蘆頭)、茯苓(去皮)、玄胡索(各二兩)、白芍(三兩,炒)、甘草(炙烤,一兩)、川芎(二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六十丸,空腹服用,用經過淘洗的砂石煎煮的藥水送服,也可以用酒、醋或白開水送服。

案例一:一位婦女原本胃氣就虛弱,因哭泣母親而吐血咳嗽、盜汗發熱,月經停經三個月。醫生認為悲傷傷肺,思慮傷脾,於是早晨服用補中益氣湯(方劑詳見補益篇)加桔梗、貝母、知母;晚上服用歸脾湯(方劑詳見健忘篇)及六味丸(方劑詳見補益篇),最終痊癒。

案例二:一位婦女長期患瘧疾,發病時月經就不來,身體虛弱、脈象有力、頭痛、懶得吃東西、大便稀溏、小便淋漓、口乾唇裂、腹部脹熱。這是因為長期患瘧疾,正氣虛弱,陰虛火旺所致。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很快就痊癒了。只是偶爾頭痛,加了蔓荊子後頭痛就止住了;又服用六味地黃丸後月經就來了。(方劑詳見補益篇)。

案例三:魏憲副寵夫人患有逆經(月經倒流)並吐血不止。醫生診脈發現脈象微澀有力,這是血虛火盛的表現。於是用四物湯去熟地黃,用生地黃代替,共一兩,加入酒蒸大黃一兩一起煎煮,用童尿送服。服用後,出血停止,月經也恢復正常了。

案例四:徐憲副寵夫人患有經閉,大家都以為她懷孕了。但七八個月後,她逐漸變得面黃肌瘦,腹部左右兩側有腫塊像鼓一樣,發熱面紅,食慾不振。醫生診脈發現脈象微澀,這是血枯氣鬱的表現。於是用四物湯加香附、牡丹皮、白朮等藥物服用十幾劑,又加了桃仁、紅花服用幾劑,然後再服用四炒枳殼丸,服用三四劑後,排出一些血塊,病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