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五冊 (43)
第五冊 (43)
1. 悸
半夏麻黃丸(《金匱》)
半夏,麻黃(各等分)
上二味,為末,煉蜜和丸,如小豆大。飲服三丸,日三服。
溫膽湯(見驚。),導痰湯(見痰飲。),壽星丸(見癇。),
茯苓甘草湯,治心下停水忡悸。
茯苓(去皮),桂枝(各三錢),生薑(半兩),甘草(二錢)
水二盅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茯苓飲子(《濟生》),治痰飲蓄於心胃,怔忡不已。
赤茯苓(去皮),半夏(湯泡),茯神(去木),麥門冬(去心),橘皮(去白。各一錢半),檳榔,沉香(不見火),甘草(炙。各一錢)
水二盅,姜三片,煎八分,食遠服。
薑朮湯,治停飲怔忡。
白姜(生),白朮,茯苓,半夏曲(各一錢),辣桂,甘草(各五分)
水一盅,姜三片,紅棗一枚,煎六分,不拘時服。
五苓散(見消癉。)
炙甘草湯(一名復脈湯),治脈結代,心動悸。
甘草(一兩二錢一字),人參(六錢二字),生地黃(一兩半),桂枝,麻子仁,麥門冬(各一兩),阿膠(六錢二字)
水酒合五升,生薑一兩,大棗十二枚,清酒二升三合,水二升七合,煮取二升,去滓,納阿膠烊盡,分三服。
人參養榮湯(見虛勞。)
和劑排風湯,治風虛冷濕,閉塞諸經,令人怔忡,宜加炒酸棗仁。(方見中風。)
滋陰抑火湯
當歸,芍藥(煨),生地黃,川芎,黃連,知母,熟地黃(各一錢),肉桂,甘草(各五分)
若身如飛揚,心跳不定,加紫石英、人參(各一錢。)
上水二盅,煎七分,入童便半盞,食前服。
定志丸(見驚。),妙香散(見狂。),穀神嘉禾散(見反胃。)
附方
《濟生》益榮湯,治思慮過多,耗傷心血,心血既傷,神無所守,是以怔忡恍惚,善悲憂,少顏色,夜多不寐,小便或濁。
當歸(去蘆,酒浸),黃耆(去蘆),小草,酸棗仁(炒,去殼),柏子仁(炒),茯神(去木),木香(不見火),白芍藥,人參(去蘆),麥門冬(去心),紫石英(煅,研),甘草(炙。各一錢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姜三片,紅棗一枚,煎一盅,不拘時服。
秘傳酸棗仁湯,治心腎水火不交,精血虛耗,痰飲內蓄,怔忡恍惚,夜臥不安。
酸棗仁(去皮,炒),遠志(去心,制),黃耆,白茯苓,蓮肉(去心),當歸(酒浸),人參,茯神(各一兩),陳皮,粉草(炙。各半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棗一枚,以瓦器煎七分,日二服,臨臥一服。
葉氏鎮心爽神湯,治心腎不交,上盛下虛,心神恍惚,睡多驚悸,小便頻數,遺泄白濁。
石菖蒲(去毛,半兩),甘草(炙,四錢),人參(去蘆),赤茯苓,酸棗仁(炒),當歸(酒浸,焙。各三錢),南星(炮),陳皮(去白),乾山藥,細辛(去苗),紫菀(去蘆),半夏(制),川芎(不焙),五味子,通草,麥門冬(去心),覆盆子,柏子仁(炒),枸杞子(各二錢半)
白話文:
[悸]
半夏麻黃丸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將半夏和麻黃兩種藥材等量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丸,一天三次。
(以下為相關的參考方劑,不屬於悸的治療方劑,僅供參考)
- 溫膽湯(可參考驚悸相關內容)
- 導痰湯(可參考痰飲相關內容)
- 壽星丸(可參考癲癇相關內容)
茯苓甘草湯,用於治療因心下有停水而引起的心悸。
將茯苓(去皮)、桂枝(各三錢)、生薑(半兩)、甘草(二錢)加兩碗水煎至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
茯苓飲子(出自《濟生方》),用於治療因痰飲積聚在心胃而引起的心悸不止。
將赤茯苓(去皮)、半夏(用熱水泡過)、茯神(去木)、麥門冬(去心)、橘皮(去白,各一錢半)、檳榔、沉香(不見火)、甘草(炙,各一錢)加兩碗水和三片薑煎至八分,飯前服用。
薑朮湯,用於治療因停飲而引起的心悸。
將生白薑、白朮、茯苓、半夏曲(各一錢)、辣桂、甘草(各五分)加一碗水、三片薑和一枚紅棗煎至六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
(以下為相關的參考方劑,不屬於悸的治療方劑,僅供參考)
- 五苓散(可參考消渴相關內容)
炙甘草湯(又名復脈湯),用於治療脈搏結代、心動悸動。
將炙甘草(一兩二錢一字)、人參(六錢二字)、生地黃(一兩半)、桂枝、麻子仁、麥門冬(各一兩)、阿膠(六錢二字)加入酒和水共五升,以及生薑一兩、大棗十二枚,先用清酒二升三合和水二升七合煮沸,取二升藥液,去除藥渣,再加入阿膠烊化,分三次服用。
(以下為相關的參考方劑,不屬於悸的治療方劑,僅供參考)
- 人參養榮湯(可參考虛勞相關內容)
- 和劑排風湯,用於治療因風虛冷濕閉塞經絡而引起的心悸,可加入炒酸棗仁。(方子可參考中風相關內容)
滋陰抑火湯
將當歸、芍藥(煨)、生地黃、川芎、黃連、知母、熟地黃(各一錢)、肉桂、甘草(各五分)加兩碗水煎至七分,再加入半盞童便,飯前服用。如果身體像要飛起來一樣、心跳不定的情況,可加入紫石英和人參(各一錢)。
(以下為相關的參考方劑,不屬於悸的治療方劑,僅供參考)
- 定志丸(可參考驚悸相關內容)
- 妙香散(可參考狂證相關內容)
- 穀神嘉禾散(可參考反胃相關內容)
附方
《濟生方》益榮湯,用於治療因思慮過多、耗傷心血,導致心神失守,引起心悸恍惚、容易悲傷憂愁、面色蒼白、夜裡難以入睡、小便渾濁等症狀。
將當歸(去蘆,用酒浸泡)、黃耆(去蘆)、小草、酸棗仁(炒過,去殼)、柏子仁(炒過)、茯神(去木)、木香(不見火)、白芍藥、人參(去蘆)、麥門冬(去心)、紫石英(煅燒後研磨)、甘草(炙,各一錢)作為一劑,加兩碗水和三片薑、一枚紅棗煎至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
秘傳酸棗仁湯,用於治療因心腎水火不協調、精血虛耗、痰飲內積而引起的心悸恍惚、夜臥不安。
將酸棗仁(去皮,炒過)、遠志(去心,製過)、黃耆、白茯苓、蓮肉(去心)、當歸(用酒浸泡)、人參、茯神(各一兩)、陳皮、粉草(炙,各半兩)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碗半水、三片薑和一枚紅棗,用瓦器煎至七分,一天服用兩次,臨睡前再服用一次。
葉氏鎮心爽神湯,用於治療因心腎不交、上盛下虛而引起的心神恍惚、嗜睡易驚、心悸、小便頻數、遺精白濁等症狀。
將石菖蒲(去毛,半兩)、甘草(炙,四錢)、人參(去蘆)、赤茯苓、酸棗仁(炒過)、當歸(用酒浸泡後烘乾,各三錢)、南星(炮製過)、陳皮(去白)、乾山藥、細辛(去苗)、紫菀(去蘆)、半夏(製過)、川芎(不烘焙)、五味子、通草、麥門冬(去心)、覆盆子、柏子仁(炒過)、枸杞子(各二錢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