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四冊 (26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冊 (26)

1. 身體痛

甘草附子湯(見傷寒身痛。)

當歸拈痛湯(東垣),治濕熱為病,肢節煩疼,肩背沉重,胸膈不利,遍身疼痛,流注手足,腫痛不可忍。

羌活,甘草(炙),黃芩(酒炒),茵陳(酒炒。各半兩),人參,苦參(酒洗),升麻,葛根,蒼朮當歸身(各二錢),白朮(一錢半),澤瀉,豬苓,防風,知母(酒洗。各三錢)

水煎,不拘時服。

補中益氣湯(見勞倦。)

麻黃復煎(湯東垣),治陰室中汗出懶語,四肢困倦乏力,走注疼痛,乃下焦伏火不得伸,浮而躁熱汗出,一身疼痛,蓋風濕相搏也。以麻黃髮汗,漸漸發之,在經者亦宜發汗,況值季春之月,脈緩而遲,尤宜發之,令風濕去而陽氣升,困倦乃退,血氣俱得生旺也。

麻黃(去節,用水五盞,先煎令沸去沫,渣再煎至三盞,方入下藥),黃耆(各二錢),白朮,人參柴胡根,防風,生地黃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,羌活,黃柏(各一錢),杏仁(三個去皮尖)

上入麻黃湯內,煎至一盞,臨臥服,勿飽服。

四物蒼朮各半湯,即四物湯與蒼朮各半兩,煎服下活血丹。

活血丹(《元戎》)

熟地黃(三兩),當歸,白朮,白芍藥,續斷,人參(各一兩)

末之,酒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百丸。

白話文:

身體痛

甘草附子湯(這個方子在《傷寒論》中有提到,是針對身體疼痛的)。

當歸拈痛湯(出自李東垣的著作),主要治療因為濕熱引起的疾病,症狀包括關節煩躁疼痛、肩背沉重、胸悶不舒服、全身疼痛、遊走性的手腳腫痛,痛到難以忍受。

藥材包括:羌活、炙甘草、酒炒黃芩、酒炒茵陳(各15克),人參、酒洗苦參、升麻、葛根、蒼朮、當歸身(各6克),白朮(4.5克),澤瀉、豬苓、防風、酒洗知母(各9克)。

用水煎煮,不拘時間服用。

補中益氣湯(這個方子在治療勞累倦怠的篇章中有提到)。

麻黃復煎(出自李東垣的著作),主要治療陰部出汗、精神萎靡不振、四肢困倦無力、遊走性的疼痛。這是因為下焦潛伏的火氣無法散發,導致陽氣浮散而燥熱,出汗,全身疼痛,這是風濕相互搏擊的結果。使用麻黃來發汗,慢慢地將風濕發散出去。在經絡的病症也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何況正值春季,脈象緩慢遲鈍,更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,讓風濕祛除,陽氣上升,倦怠的感覺自然會消失,氣血也能夠恢復旺盛。

藥材包括:麻黃(去掉節,用水五碗,先煎煮沸騰後去掉泡沫,藥渣再煎煮至剩三碗,然後加入其他藥物)、黃耆(各6克),白朮、人參、柴胡根、防風、生地黃(各1.5克),甘草(0.9克),羌活、黃柏(各3克),杏仁(三個去皮尖)。

將以上藥材加入麻黃湯中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碗,在睡前服用,不要吃飽飯後服用。

四物蒼朮各半湯,就是用四物湯加上蒼朮各15克一起煎煮,然後服用活血丹。

活血丹(出自《元戎》):

藥材包括:熟地黃(90克)、當歸、白朮、白芍藥、續斷、人參(各30克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酒和成糊狀做成丸子,大小像桐子,每次服用一百顆。

2.

防風湯(見行痹。),五積散(見中寒。)

茯苓川芎湯

赤茯苓(一錢半),桑白皮,防風,蒼朮(米泔浸一宿,炒),麻黃,芍藥(煨),當歸(酒洗。各一錢),官桂(五分),川芎(一錢二分),甘草(四分)

水二盅,棗二枚,煎八分,食前溫服。

升麻湯(河間)

升麻(三錢),茯神(去皮木),人參,防風,犀角(鎊),羚羊角(鎊),羌活(各一錢),官桂(三分)

水二盅,煎八分,入竹瀝半酒盞,不拘時服。

五苓散(見傷寒。)

吳茱萸散

吳茱萸,肉豆蔻(麵裹煨)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砂仁,神麯(炒。各一錢),白朮,厚朴(薑汁製),陳皮(各二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空心米飲調下。

腎著湯(見腰痛。)

腎瀝湯

麥門冬(去心),五加皮,犀角(各一錢半),杜仲(薑汁炒去絲),桔梗,赤芍藥(煨),木通(各一錢),桑螵蛸(一個)

水二盅,入羊腎少許,煎八分,食前服。

當歸湯

當歸(二錢,酒洗),赤芍藥(煨,一錢半),獨活,防風,赤茯苓,黃芩,秦艽(各一錢),杏仁(八分,去皮尖),甘草(六分),桂心(三分)

水二盅,姜三片,煎八分,不拘時溫服。

蠲痹湯,治周痹及手足冷痹,腳腿沉重,或身體煩疼,背項拘急。

當歸(酒洗),赤芍藥(煨),黃耆,薑黃,羌活(各一錢半),甘草(五分)

水二盅,姜三片,棗二枚,不拘時服。

茯苓湯

半夏(湯泡七次),赤茯苓,橘紅(各二錢),枳殼(麩炒),桔梗(去蘆),甘草(炙。各一錢)

水二盅,姜五片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

加味五痹湯,治五臟痹症。

人參,茯苓,當歸(酒洗),白芍藥(煨),川芎(各一錢,肝、心、腎痹倍之),五味子(十五粒),白朮(一錢,脾痹倍之),細辛(七分),甘草(五分)

水二盅,姜一片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肝痹,加酸棗仁、柴胡。

心痹,加遠志、茯神、麥門冬、犀角。

脾痹,加厚朴、枳實、砂仁、神麯。

肺痹,加半夏、紫菀、杏仁、麻黃。

腎痹,加獨活、官桂、杜仲、牛膝、黃耆、萆薢。

石楠散(《奇效》,下同),治熱痹,肌肉熱極,體上如鼠走,唇口反壞,皮膚色變,兼治諸風。

石楠葉(醋炙),山芋,葳蕤(銼),天雄(炮,去皮臍),升麻(各一兩),黃耆(銼),桃花(生用),菊花(未開者,炒),甘草(各五錢),石膏(另研,一兩),珍珠(另研,二錢半),山茱萸(去核,一兩半),丹砂(二錢半,別研,仍與珍珠、石膏末一處同研極細)

上為細末,入別研藥,更研令勻。每服一錢,漸加至二錢,空心用溫酒調服。

人參散,治肝痹氣逆,胸脅引痛,眠臥多驚,筋脈攣急,此藥鎮肝去邪。

白話文:

防風湯(已在描述行痹時提及。)

五積散(已在描述中寒時提及。)

茯苓川芎湯

茯苓(紅色,約6克),桑白皮,防風,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一晚後炒過),麻黃,芍藥(煨過),當歸(用酒洗過,各約3克),肉桂(約1.5克),川芎(約3.6克),甘草(約1.2克)

用水約480毫升,加紅棗兩顆,煎煮至約192毫升,飯前溫服。

升麻湯(出自河間醫家)

升麻(約9克),茯神(去除皮和木質部分),人參,防風,犀角(磨粉),羚羊角(磨粉),羌活(各約3克),肉桂(約0.9克)

用水約480毫升煎煮至約192毫升,加入竹瀝(半杯酒的量),服用時間不限。

五苓散(已在描述傷寒時提及。)

吳茱萸散

吳茱萸,肉豆蔻(用麵包裹煨過),乾薑(炮製過),甘草(炙烤過),砂仁,神麯(炒過,各約3克),白朮,厚朴(用薑汁炮製),陳皮(各約6克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6克,空腹時用米湯調服。

腎著湯(已在描述腰痛時提及。)

腎瀝湯

麥門冬(去除中心),五加皮,犀角(各約4.5克),杜仲(用薑汁炒過並去除絲),桔梗,赤芍藥(煨過),木通(各約3克),桑螵蛸(一個)

用水約480毫升,加入少許羊腎,煎煮至約192毫升,飯前服用。

當歸湯

當歸(約6克,用酒洗過),赤芍藥(煨過,約4.5克),獨活,防風,茯苓(紅色),黃芩,秦艽(各約3克),杏仁(約2.4克,去除皮尖),甘草(約1.8克),桂心(約0.9克)

用水約480毫升,加入生薑三片,煎煮至約192毫升,服用時間不限,溫服。

蠲痹湯,治療身體各處的麻痹,以及手腳冰冷麻木,腿腳沉重,或身體煩躁疼痛,背部和頸部僵硬。

當歸(用酒洗過),赤芍藥(煨過),黃耆,薑黃,羌活(各約4.5克),甘草(約1.5克)

用水約480毫升,加入生薑三片,紅棗兩顆,服用時間不限。

茯苓湯

半夏(用湯浸泡七次),茯苓(紅色),橘紅(各約6克),枳殼(用麩皮炒過),桔梗(去除蘆根),甘草(炙烤過,各約3克)

用水約480毫升,加入生薑五片,煎煮至約192毫升,服用時間不限。

加味五痹湯,治療五臟的麻痹症狀。

人參,茯苓,當歸(用酒洗過),白芍藥(煨過),川芎(各約3克,肝、心、腎痹時用量加倍),五味子(約15粒),白朮(約3克,脾痹時用量加倍),細辛(約2.1克),甘草(約1.5克)

用水約480毫升,加入生薑一片,煎煮至約192毫升,飯後稍久服用。

肝痹,加酸棗仁、柴胡。

心痹,加遠志、茯神、麥門冬、犀角。

脾痹,加厚朴、枳實、砂仁、神麯。

肺痹,加半夏、紫菀、杏仁、麻黃。

腎痹,加獨活、肉桂、杜仲、牛膝、黃耆、萆薢。

石楠散(出自《奇效良方》),治療熱痹,肌肉發熱嚴重,身體像有老鼠在竄動,嘴唇和口腔潰爛,皮膚顏色改變,同時也治療各種風邪。

石楠葉(用醋炙過),山芋,葳蕤(切碎),天雄(炮製過,去除皮和臍),升麻(各約30克),黃耆(切碎),桃花(生用),菊花(未開的,炒過),甘草(各約15克),石膏(另外研磨,約30克),珍珠(另外研磨,約7.5克),山茱萸(去除核,約45克),丹砂(約7.5克,另外研磨,與珍珠、石膏粉末一起研磨至極細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另外研磨的藥粉,再次研磨均勻。每次服用3克,逐漸增加至6克,空腹時用溫酒調服。

人參散,治療肝痹導致的氣逆,胸脅部牽引疼痛,睡眠時容易驚醒,筋脈拘攣,此藥可以鎮肝祛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