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三冊 (25)
第三冊 (25)
1. 下血
胃風湯(《易簡》)
人參,茯苓,川芎,官桂,當歸,芍藥,白朮(各等分)
每服二錢,水一大盞,粟米百餘粒,同煎七分,去渣,稍熱空心服。小兒量力增減。
若加熟地、黃耆、甘草等分為十味,名十補湯。若虛勞嗽加五味子,若有痰加半夏,若發熱加柴胡,若有汗加牡蠣,若虛寒加附子,若寒甚加乾薑,皆依本方等分。若骨蒸發熱,飲食自若者,用十補湯加柴胡一兩。若氣弱加人參,若小便不利加茯苓,若脈弦澀加川芎,若惡風加官桂,若脈澀加當歸,若腹痛加白芍藥,若胃熱濕盛加白朮。
連蒲散
黃連,蒲黃(炒。各一錢二分),黃芩,當歸,生地黃,枳殼(麩炒),槐角,芍藥,川芎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水二盅,煎八分,食前服。酒毒加青皮、乾葛,濕毒加蒼朮、白朮。
理物湯,即理中湯、四物湯並用。
黃連阿膠丸(見滯下。),香連丸(見滯下。),四物湯(見虛勞。),理中湯(見霍亂。),黑神散(見鼻衄。),膠艾湯(見溲血。),震靈丹(見泄瀉。),駐車丸(見滯下。),吳茱萸丸(見噎。),平胃散(見中食。),五苓散(見消痹。),神應丸(見傷食。)
枳殼散(《和劑》)
枳殼(去穰,炒,二十四兩),甘草(爁,六兩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空心沸湯點服。
酒煮黃連丸(見傷暑。),烏梅丸(見傷寒厥。),小烏沉湯(見鼻衄。)
烏連湯(《三因》)
黃連,烏頭(炮。各等分)
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五分,空心溫服。熱加黃連,冷加烏頭。
荊梅花丸(缺。)
蒜連丸(《濟生》)
獨頭蒜(一個),黃連(去須,不拘多少,研末)
上先用獨頭蒜煨香熟,和藥拌勻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空心陳米飲送下。
烏荊丸(《和劑》),治諸風縱緩,言語謇澀,遍身麻痛,皮膚瘙癢;並婦人血風,頭疼眼暈;及腸風臟毒,下血不止;有病風攣搐,頭頷寬嚲不收,六七服瘥。
川烏(炮。去皮臍,一兩),荊芥穗(二兩)
上為末,醋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酒、湯任下。有疾,食空時日進三四服;無疾,早晨一服。
棕灰散(《事親》)
敗棕(不拘多少,燒灰存性,為細末)
上每服二錢,空心,好酒或清米飲調服。
三灰散(《楊氏》)
干側柏(略焙,為末,五錢),桐子炭(再燒作炭,為末,二錢),棕櫚(燒存性,為末;勿令化用白灰,三錢)
上分作二服,空心糯米飲調下。
敗毒散(見傷濕。)
槐花湯(《統旨》)
槐花(炒),側柏葉(杵),荊芥穗,枳殼(麩炒黃色。各二錢五分)
水二盅,煎八分,空心溫服。
斷紅丸(《濟生》)
側柏葉(炒黃),川續斷(酒浸),鹿茸(火去毛,醋煮),附子(炮,去皮臍),阿膠(蛤粉炒成珠子),黃耆(去蘆),當歸(去蘆,酒浸,以上各一兩),白礬(枯,半兩)
白話文:
胃風湯
人參、茯苓、川芎、肉桂、當歸、芍藥、白朮,以上藥材等量。
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大碗,加入約一百粒小米,一起煎煮至七分,濾掉藥渣,稍微溫熱時空腹服用。小孩用量可依體力狀況增減。
如果加入熟地、黃耆、甘草,成為十味藥,則稱為十補湯。如果虛勞咳嗽,加入五味子;有痰,加入半夏;發熱,加入柴胡;有汗,加入牡蠣;虛寒,加入附子;寒冷嚴重,加入乾薑。以上藥材皆按照原方比例加入。如果骨蒸發熱,但飲食正常,用十補湯再加入一兩的柴胡。如果氣虛,加入人參;小便不暢,加入茯苓;脈象弦澀,加入川芎;怕風,加入肉桂;脈象澀,加入當歸;腹痛,加入白芍藥;胃熱濕盛,加入白朮。
連蒲散
黃連、蒲黃(炒過),各一錢二分;黃芩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枳殼(麩炒過)、槐角、芍藥、川芎,各一錢;甘草,五分。
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,飯前服用。若是酒毒,加入青皮、乾葛;若是濕毒,加入蒼朮、白朮。
理物湯,就是理中湯和四物湯合併使用。
(以下列出其他方劑名稱,括號內註明其相關病症,詳細內容請參閱該方劑的詳細說明)
- 黃連阿膠丸(見滯下)
- 香連丸(見滯下)
- 四物湯(見虛勞)
- 理中湯(見霍亂)
- 黑神散(見鼻衄)
- 膠艾湯(見溲血)
- 震靈丹(見泄瀉)
- 駐車丸(見滯下)
- 吳茱萸丸(見噎)
- 平胃散(見中食)
- 五苓散(見消痹)
- 神應丸(見傷食)
枳殼散
枳殼(去除內瓤,炒過)二十四兩,甘草(炙烤過)六兩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滾燙的開水沖服,空腹服用。
(以下列出其他方劑名稱,括號內註明其相關病症,詳細內容請參閱該方劑的詳細說明)
- 酒煮黃連丸(見傷暑)
- 烏梅丸(見傷寒厥)
- 小烏沉湯(見鼻衄)
烏連湯
黃連、炮製過的烏頭,以上藥材等量。
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,煎煮至五分,空腹溫服。如果熱象明顯,增加黃連用量;如果寒象明顯,增加烏頭用量。
(以下列出其他方劑名稱,詳細內容缺載)
- 荊梅花丸(缺載)
蒜連丸
獨頭蒜一顆,黃連(去除鬚根,用量不拘,磨成粉末)。
先將獨頭蒜煨烤至香熟,然後與黃連粉末拌勻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四十丸,用隔夜的米湯送服,空腹服用。
烏荊丸
此方可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肢體無力、言語不清、全身麻痛、皮膚搔癢,以及婦女的血風、頭痛眩暈、腸風臟毒引起的持續下血。若有風邪引起的抽搐,導致頭部下垂無法抬起,服用六七劑可痊癒。
川烏(炮製過,去除皮和臍)一兩,荊芥穗二兩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醋調製成糊狀,製作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可用酒或溫水送服。有病,在飯前空腹時一天服用三四次;無病,早晨服用一次。
棕灰散
敗棕(用量不拘,燒成灰,保留藥性,磨成細末)。
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時,用好酒或清米湯調服。
三灰散
乾側柏(稍微焙烤,磨成粉末)五錢,桐子炭(再燒製成炭,磨成粉末)二錢,棕櫚(燒成灰,保留藥性,不可燒成白灰)三錢。
將以上藥材分成兩份,空腹時用糯米湯調服。
(以下列出其他方劑名稱,括號內註明其相關病症,詳細內容請參閱該方劑的詳細說明)
- 敗毒散(見傷濕)
槐花湯
槐花(炒過)、側柏葉(搗爛)、荊芥穗、枳殼(麩炒至黃色),各二錢五分。
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,空腹時溫服。
斷紅丸
側柏葉(炒至黃色)、川續斷(酒浸過)、鹿茸(用火去除絨毛,醋煮過)、附子(炮製過,去除皮和臍)、阿膠(用蛤粉炒成珠狀)、黃耆(去除蘆頭)、當歸(去除蘆頭,酒浸過),以上各一兩;白礬(枯礬)半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