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1)
卷六·射集 (1)
1. 舉例
一,一人年二十五歲,以鼓盆之戚,悲衰過度,不能食飯,及十餘日,粥亦不能食,隨食隨吐,二便閉塞,脈按有力。士材以酒蒸大黃加桃仁、當歸、砂仁、陳皮以蜜丸與服。凡五服而下燥屎乾血甚多,病若失矣,數日之間,能食倍常。
二,一人飲食輒吐,或兼酸水,或兼苦水,心脅作痛。余曰:此是木鬱火鬱之症。遵趙氏治法,用黃連少加吳茱萸,煎湯細細呷之,服加味逍遙散果效。愈後以六味加減調理之。
三,一婦憂怒之餘,輒得噎,胸中隱隱痛。士材診之曰:脈緊且滑,痰在上脘,用二陳湯加竹瀝、薑汁,四劑病尚不減。改大半夏湯,半夏五錢,人參、白蜜各三錢,甘潤水煎服。四帖胸痛乃止,又四帖而噎減,至二十劑而安。此濕痰滿中,非半夏不治,若泥為燥,而以他藥代之,豈能愈乎?惟痰不盛,形不肥者,不宜與服也。
四,一婦患嗝症,因怒、因勞即發。發時必在黃昏,既痛且吐,先吐清涎,以及午食,乃及早食,吐盡得安。日日如是,百藥不效。景岳診之,脈弦而大。曰:此經所謂下嗝症也。弦為中虛,大為陰不足,因命門氣衰,則食至下焦,不能傳化,故直至日夕陽衰之時,逆而還出耳。乃用八味、參、杞之屬,大補陰中之陽,隨手而愈。
乃囑其加意慎重,調至年餘始愈。
白話文:
案例一
有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,因為經歷喪偶的悲痛,過度悲傷而吃不下飯,過了十幾天,連粥都吃不下,吃什麼就吐什麼,大小便也不通暢,但把脈卻感覺脈象很有力。醫生用酒蒸過的大黃,加上桃仁、當歸、砂仁、陳皮,再用蜂蜜做成藥丸給他服用。服用了五次,排出了很多乾燥的糞便和乾血,病就好得像沒發生過一樣,幾天之內,食量就恢復到平常的兩倍。
案例二
有個人吃東西就吐,有時吐出酸水,有時吐出苦水,同時感到心口和肋骨疼痛。醫生說:「這是肝氣鬱結導致火氣上升的症狀。」於是按照趙氏的治療方法,用少量的黃連加上吳茱萸煎湯,慢慢地喝,再搭配加味逍遙散,效果很好。病好之後,再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來調理身體。
案例三
有一位婦女,因為生氣或憂愁之後,常常感到咽喉哽塞,胸口隱隱作痛。醫生診斷後說:「她的脈象又緊又滑,是痰積在上腹部。」於是開了二陳湯,加上竹瀝和薑汁,服用了四劑,病情沒有減輕。後來改用大半夏湯,裡面有半夏五錢、人參、白蜜各三錢,用水煎後服用。喝了四帖,胸痛就止住了,再喝四帖,咽喉哽塞的情況也減輕了,喝到二十帖就完全康復了。這是因為濕痰積聚在體內,一定要用半夏才能治好。如果把這個病當作乾燥的症狀來治療,用其他的藥代替半夏,怎麼可能治好呢?只有在痰不多,身體不肥胖的情況下,才適合服用這個藥。
案例四
有一位婦女患有打嗝的毛病,一生氣或勞累就會發作。每次發作都在黃昏,又痛又吐,先吐出清痰,接著把中午吃的東西吐出來,最後連早上吃的東西也吐出來,吐完就覺得舒服了。每天都這樣,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。醫生診斷後,發現她的脈象是弦而大的。醫生說:「這是醫書上說的下嗝症。弦脈表示體內虛弱,大脈表示陰氣不足,是因為命門的陽氣衰弱,導致食物到了下焦後不能消化,所以到了傍晚陽氣衰弱的時候,就逆流而上吐出來。」於是開了八味地黃丸,加上人參、枸杞等藥材,大補陰中的陽氣,很快就好了。醫生還叮囑她要特別注意保養,調理了一年多才完全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