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志宏

《簡明醫彀》~ 卷之八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7)

1. 惡瘡

(附:人面瘡、翻花瘡)

經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;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心主血,脾主肉。血熱肉濕,濕熱相搏,潰散肌膚,浸淫不休,不可定名,故曰惡瘡。然亦有辯焉。如氣血鬱於皮膚腠理,可以表而散者,如疥、癬、瘍、疹之類是也。汗之,瘡即已。若氣血鬱於肌肉之分,外連皮膚,作寒發熱而生膿;或七情所招,或膏粱所致,皆宜內托,不宜發汗,汗之則發痓證。故瘡成於皮膚之間,則因其輕而揚之,故汗之,用殺蟲潤燥藥敷之。

若瘡成於肌肉之內,當因其重而減之,瀉經絡之熱,清涼氣血,外以化膿生肌膏熁之。瘡在頭巔,則升而取之,用酒製寒涼藥,更以風藥升而上之,外以殺蟲解熱藥敷之。明此三者,其於治瘍,思過半矣。

主方,連翹,當歸,栝蔞根,生地,荊芥,黃芩,赤芍,麥冬,牛蒡子,瞿麥,木通,梔子,防風,川芎,甘草(各等分)為粗末,每四錢,水煎服。

敷方(一切惡瘡),白礬(一錢),乳香(七分),輕粉(三分),沒藥(三分),上研勻敷。

洗方(一切惡瘡),貫眾,川芎,茵陳,地骨皮,荊芥,獨活,防風,萹蓄,當歸,甘草上水煎洗。

地丁散(惡瘡腫痛)

地丁,當歸,大黃,赤芍,金銀花,甘草(減半)上用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【惡性瘡】

古籍記載:所有的疼痛、瘙癢、瘡瘍,都歸咎於心火旺盛;所有因溼氣導致的腫脹和滿悶感,都與脾土功能失調有關。心臟主管血液運行,脾臟則主管肌肉的健康。當血液過熱,肌肉溼度過高,溼熱兩股力量相互作用,使皮膚潰爛,持續浸漬,無法明確命名,所以被稱爲惡性瘡。然而,對於這種情況還是有辨識方法的。

比如,氣血在皮膚表層受阻,可以通過發汗來散去,就像疥、癬、瘡、疹這一類病症,只要通過發汗,瘡就會痊癒。但如果氣血在肌肉深層受阻,外部影響到皮膚,引發寒熱交替併產生膿液;或者由情緒波動引起,或者因飲食過於油膩導致,這時應該從內部調理,而不是發汗,如果強行發汗,可能會引發痙攣。因此,瘡如果出現在皮膚表面,我們可以根據它較輕的情況,通過發汗將病邪排出體外,然後使用殺蟲潤燥的藥物進行局部塗抹。

如果瘡發生在肌肉深層,我們應該根據它較重的情況,減少它的影響,清熱瀉火,涼血清氣,然後使用化膿生肌的藥膏進行局部處理。如果瘡在頭部,我們應使用酒制的寒涼藥物,再配合風藥提升藥效,局部使用殺蟲解熱的藥物進行塗抹。理解了這三種情況,治療瘡瘍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。

【主要處方】連翹、當歸、栝樓根、生地、荊芥、黃芩、赤芍、麥冬、牛蒡子、瞿麥、木通、梔子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(各等量)研磨成粗末,每次取四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【敷藥配方】(針對各種惡性瘡)白礬(一錢)、乳香(七分)、輕粉(三分)、沒藥(三分),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後局部塗抹。

【清洗配方】(針對各種惡性瘡)貫衆、川芎、茵陳、地骨皮、荊芥、獨活、防風、萹蓄、當歸、甘草,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清洗患處。

【地丁散】(針對惡性瘡的腫痛)

地丁、當歸、大黃、赤芍、金銀花、甘草(減半),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2. 人面瘡

多生於膝上或臂間,狀如人面,眼、鼻、口俱全,此為冤業所致。內服十六味流氣飲、苦參丸,外用貝母末敷之,次用生肌散。

白話文:

這類病徵通常出現在膝蓋上方或是手臂之間,形狀宛如人的臉龐,有眼睛、鼻子和嘴巴的輪廓,這種情況被認為是由過去的冤孽所導致。治療方式上,內部調理可以服用十六味流氣飲以及苦參丸,外部則使用貝母粉來敷患處,接著再用生肌散來促進傷口癒合。

3. 翻花瘡

瘡潰從中翻出胬肉如蛇頭狀,大小不一,證由肝經血燥所致。宜內服清肝養血之藥,次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加麥冬、五味之類。

白話文:

【翻花瘡】

瘡口潰爛後,從中翻出形狀如蛇頭的胬肉,大小各異,這種情況是由肝經血液乾燥所導致。應當內服有清肝養血功效的藥物,比如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再加麥冬、五味子等藥材。

以上翻譯已將古文中醫學術語轉換爲現代漢語。

4. 丹毒

人身忽然變赤如丹,乃血熱肌虛。風邪所搏而成。宜防風通聖散之類治之。

主方(一切丹毒)薄荷,連翹,鬱金,黃芩,黃連,梔子,大黃,甘草,糯米(各等分)為末,每服三錢,蜜湯調服。

敷方(丹毒痛甚),車前草,益母草,地膽草,共搗爛,塗患處。

又方,赤小豆(研末),羊角(燒灰)上研勻,雞子清調敷。

又方,治丹毒。大蒜搗如泥,厚塗患處,干即易。

又單方,水苔,慎火草,浮萍,豆葉,生地黃,隨取一味,搗敷患處。

灶心土,靛青,大黃,蚯蚓泥,隨取一味研末,雞子清調塗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突然出現紅色斑塊,像染了丹砂一樣,這是因為血液過熱且肌肉虛弱,被風邪侵襲而導致的。應使用防風通聖散一類的藥物來治療。

主方:對於所有類型的丹毒,可以使用薄荷、連習、鬱金、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大黃、甘草和糯米(比例相同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蜂蜜水調服。

敷方:若丹毒疼痛嚴重,可以將車前草、益母草、地膽草混合搗爛,塗在患處。

另一個方法,可以將赤小豆研成末,加上燒成灰的羊角,一起研磨均勻,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
還有一個方法,用大蒜搗成泥,厚厚地塗在患處,乾了就換新的。

還有單方,如水苔、慎火草、浮萍、豆葉、生地黃,任選一種,搗碎後敷在患處。

竈心土、靛青、大黃、蚯蚓泥,任選一種研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患處。

5. 楊梅瘡

此瘡乃濕熱邪毒所成。或共處者患此傳染;或同飲食、坑廁、圊桶;或於淫室熏惹穢氣;或患下疳、便毒而起。治當察其表裡虛實,先鬚髮散表邪,如防風通聖散、加減敗毒散。濕熱,羌活蒼朮湯;次清裡熱,內疏黃連湯之類,隨證連服數帖。大勢略緩,次服主方解毒,次調和氣血。

最不宜妄求速效,誤服輕粉、粉霜之藥,反收熱毒,沉凝骨髓,日久毒發,頭面周身潰爛不已,痛苦萬狀,悔之不及,致成終身痼疾。初患者,後有羊酒方可用。

主方,當歸尾,川芎,赤芍,生地,升麻,葛根,黃芩(各一錢),黃連,金銀花,黃柏,連翹(各八分),防風(八分),羌活,甘草(各五分),蟬蛻(二個),大黃(二錢)上劑煎成,入芒硝一錢服。大便已通,減去硝、黃。

又方,防風,荊芥,連翹,白芷梢,地骨皮,當歸尾,川芎(上部倍用)木通(下部倍用),黃陣,赤芍藥,五加皮,黃芩,梔子,白蘚皮,金銀花,木瓜,薏苡(下身多用),苦參,皂角刺,蟬蛻,殭蠶,黃柏,白蒺藜,甘草(各四兩),土茯苓(三斤),痛加羌活、獨活。虛加人參、茯苓,去梔子。

上銼,作五十帖,每日二帖,水煎服。忌牛肉、燒酒,鹽,煎炒,食之生癬。

又方(治一切楊梅瘡,不俱始終虛實),金銀花,黃連,連翹(各一錢),當歸,生地,防風,木通,薏苡(各八分),白蘚皮,白朮,皂角刺(各七分),甘草(四分)

上劑加燈心二十枚,用仙遺糧(二兩,即土茯苓),石桕捶碎,煎汁二碗,入眾藥煎服。土茯苓二汁,再煎眾藥渣服。

茯苓餅(遠近頑癬,搔爛不痊,並治)

防風,人參,五加皮,白蘚皮,當歸,丁皮(久無真者,丁香代之),木瓜,皂角刺,海桐皮,川芎,金銀花,甘草,乳香(出汗,研),沒藥(出汗,研。各一錢)

上為末,對和麵作餅,蒸熟拌乳香、沒藥末,嚼食,白湯送下。

西聖復煎丸,治瘡後腫塊,經年破爛,諸藥不愈。

乳香,孩兒茶,沒藥,丁香(各一兩),阿魏,白花蛇,血竭(各四錢,各為末),白麵(一斤,炒熟),蜂蜜(六兩,煉熟),香油(四兩,煎熟),棗(水煮乾,去皮核)

上為一處,搗千餘下,丸如彈大。每服二丸,土茯苓煎汁化服,一日三次。

拔毒糕,土茯苓(去皮為末,一斤),白蜜(一斤),糯米粉(一升)

上和勻,蒸糕,食土茯苓汁送下,忌飲茶湯。

羊酒方,治楊梅瘡,初覺即宜服此。

大黃,麻黃(天熱減半),蟬蛻(各一兩),羊肉(斤許,煮汁,三飯碗聽用。)

同好酒三碗,煎藥至三碗,先以羊肉同飯吃完,次服藥汁完,厚蓋臥,頭至足出大汗,欲瀉至空地,連解連移,勿令氣復入肛門,內外毒盡出,無後患。

白話文:

這種瘡是由於濕熱邪毒所引起的。可能是因為與患者共同生活而被傳染;也可能是因為一起飲食、使用相同的廁所;或是出入聲色場所沾染穢氣;也可能是患有下疳、便毒而引起的。治療時應仔細觀察患者的表裡虛實情況,首先要疏散表邪,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或加減敗毒散等藥方。如果是濕熱,則用羌活蒼朮湯;接著清除體內熱邪,可使用內疏黃連湯之類的藥方,根據病情連續服用數帖。等到病情稍微緩和後,再服用主方解毒,接著調和氣血。

最不應該的是妄想快速見效,而誤服輕粉、粉霜之類的藥物,反而會使熱毒收斂,沉積於骨髓之中,時間久了毒發,頭面和全身潰爛不止,痛苦萬分,後悔也來不及了,導致成為終身難治的疾病。初患此病的人,之後可以使用羊酒方。

主方:當歸尾、川芎、赤芍、生地、升麻、葛根、黃芩(各一錢)、黃連、金銀花、黃柏、連翹(各八分)、防風(八分)、羌活、甘草(各五分)、蟬蛻(二個)、大黃(二錢),將以上藥材煎煮成湯劑,加入芒硝一錢服用。大便通暢後,可減少芒硝、大黃的用量。

另一藥方: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白芷梢、地骨皮、當歸尾、川芎(上部病症加倍用量)、木通(下部病症加倍用量)、黃芩、赤芍藥、五加皮、黃芩、梔子、白蘚皮、金銀花、木瓜、薏苡仁(下半身病症多用)、苦參、皂角刺、蟬蛻、殭蠶、黃柏、白蒺藜、甘草(各四兩)、土茯苓(三斤),如果疼痛加劇可加入羌活、獨活。虛弱則加入人參、茯苓,去除梔子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製作成五十帖,每天服用兩帖,用水煎服。忌食牛肉、燒酒、鹽、煎炒食物,吃了會長癬。

又一方(治療各種楊梅瘡,不論初期、後期或虛實):金銀花、黃連、連翹(各一錢)、當歸、生地、防風、木通、薏苡仁(各八分)、白蘚皮、白朮、皂角刺(各七分)、甘草(四分)。

以上藥材加入燈心二十枚,使用仙遺糧(二兩,即土茯苓)、石桕搗碎,煎成兩碗藥汁,與其他藥材一起煎服。土茯苓煮過兩次後,再次煎煮藥渣服用。

茯苓餅(治療久治不癒、搔抓破皮的頑固癬):

防風、人參、五加皮、白蘚皮、當歸、丁皮(很久沒有真的丁皮了,用丁香代替)、木瓜、皂角刺、海桐皮、川芎、金銀花、甘草、乳香(出汗,研磨成粉)、沒藥(出汗,研磨成粉。各一錢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和麵粉一起做成餅,蒸熟後拌入乳香、沒藥粉末,嚼著吃,用白開水送服。

西聖復煎丸,治療瘡瘍癒合後形成的腫塊,經年破爛不癒,各種藥物都無效:

乳香、孩兒茶、沒藥、丁香(各一兩)、阿魏、白花蛇、血竭(各四錢,各研磨成粉末)、熟白麵粉(一斤,炒熟)、煉製蜂蜜(六兩)、煎熟香油(四兩)、紅棗(用水煮乾,去皮核)。

將以上材料混合在一起,搗數千下,做成彈丸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兩丸,用土茯苓煎的汁液送服,一天三次。

拔毒糕:土茯苓(去皮磨成粉,一斤)、白蜜(一斤)、糯米粉(一升)。

將以上材料混合均勻,蒸成糕,吃的時候用土茯苓汁送服,忌飲茶水。

羊酒方,治療楊梅瘡,初發病時就應該服用:

大黃、麻黃(天氣熱時減半)、蟬蛻(各一兩),羊肉(一斤左右,煮成肉湯,大約三碗的量)。

將藥材和羊肉湯、三碗好酒一起煎煮至三碗,先將羊肉和飯吃完,然後服用藥汁,蓋上厚被子躺下,全身從頭到腳都會出汗,可能會腹瀉,要在空曠的地方,連解連移,不要讓氣體倒流入肛門,這樣才能將體內外毒素徹底排出,以後就不會再有後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