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志宏

《簡明醫彀》~ 卷之八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3)

1. 耳發

經曰:耳為腎之外候。又曰:腎通竅於耳。亦因大怒,動厥陰肝經,風熱燥火,瘡生耳輪,作熱痛癢,用柴胡清肝之類兼小柴胡湯,次服加味地黃丸。耳內生毒,皆由手少陽、足少陰二經風熱。耳證有五:日聤耳;曰濕耳,常出黃膿水;曰風耳,常出紅膿;曰纏耳,出白膿;曰耳疳,生瘡臭穢;曰震耳,耳內虛鳴,時出清水。證雖有五,其源則一。

又有耳蕈、耳痔閉塞不通,用黃連消毒飲、活命飲治之。有為耳癰,用活命飲加升麻、桔梗、蔓荊子。有大痛為疔者,先以經絲草(俗名天荷葉、延紅絲,到處生石砌邊)。搗汁滴入,失治,則頭腫極大而死。

主方(若耳後一寸三分生疽,急服解毒之藥,遲多不救。)柴胡,梔子,丹皮,芍藥,當歸,蔓荊子,川芎,生地,龍膽草,上銼,水煎,食後服。

白話文:

【耳發】

古人說過,耳朵是腎臟在體外的反映部位。又說,腎臟與耳朵有直接的聯繫。如果人因為極度憤怒,導致肝臟的厥陰經絡受影響,風熱燥火便會在耳朵周圍形成傷口,引起熱、痛和癢的症狀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服用柴胡清肝的藥物,再輔以小柴胡湯,接下來再服用加味地黃丸。

耳朵內的毒素,通常是因為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陰腎經的風熱所致。耳朵的疾病大致可分為五種:聾耳;濕耳,經常流出黃色膿水;風耳,經常流出紅色膿液;纏耳,流出白色膿液;耳疳,長出瘡且散發惡臭;震耳,耳內虛鳴,偶爾流出清水。雖然症狀有五種,但根源都是一樣的。

還有一種情況,耳朵裡長出像蕈類或痔瘡似的東西,導致耳朵堵塞不通,這種情況可用黃連消毒飲、活命飲來治療。如果是耳癰,可在活命飲中加入升麻、桔梗和蔓荊子。若疼痛嚴重,可能是疔瘡,這時應先用經絲草(俗稱天荷葉、延紅絲,在各地的石砌邊緣都能找到)搗碎後取汁滴入耳中,如果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導致頭部腫脹,甚至死亡。

【主要療方】(如果耳朵後面一寸三分的地方長了膿包,要趕快服用解毒的藥物,否則後果可能不堪設想。)具體的藥物包括柴胡、梔子、牡丹皮、芍藥、當歸、蔓荊子、川芎、生地、龍膽草,將這些藥材研磨後,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