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志宏

《簡明醫彀》~ 卷之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7)

1. 經閉

婦女經閉之證,始因憂愁怒氣,鬱結不舒,抑遏成火。致成五心煩熱,咽乾口渴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諸證。經水參前,或一月兩至,妄行去多,皆火逼之也。血既去多,又因內熱耗涸,遂至二、三月一行,即閉之漸也。則寒熱煩躁,盜汗咳嗽,飲食進少,不食雖嘈,食已難化,胸膈痞悶等證。

乃至腹中結塊,或動或痛,似孕非孕,乃血枯經閉,俗謂乾血勞是也。此際神丹莫療,大培陰血,寧心理脾,不致陰陽失度、氣血乖離,望生十一,再與香附、桂枝、三稜、蓬朮、砂仁、豆蔻、蘿蔔子、烏藥、玄胡、桃仁、紅花強逼其行,是速其死也。脈必細數急澀。

主方,當歸(三錢),芍藥,生地(各二錢),白朮,白茯苓,麥冬,牡丹皮,地骨皮,丹參,穀芽(各一錢),陳皮(五分),上加蓮子七枚,姜一片、棗一枚,水煎,早晚服。

肺虛加沙參、天門冬;痰中見血加側柏葉及止血藥;夜熱加知母、柴胡梢;煩躁口渴加炒山梔,倍麥冬;脅下脹疼加青皮、川芎;胸膈滿悶加黃連(姜炒)、枳實、桔梗,去麥門冬、地骨;盜汗加黃連、黃耆,去柴胡、桔梗;大便悶結加桃仁,倍當歸;咳嗽不已加栝蔞、阿膠、沙參;頭眩頭痛加天麻、川芎;小水不利加木通、茯苓;煩渴不利加滑石,倍麥冬之類,隨證加減。

簡便方,桃仁(七個,去皮,研如泥),大黃末(七分),斑蝥(三個,糯米炒)

上為末,酒糊丸桐子大,每服七丸,酒下。血枯經閉,四物湯送下。或單桃仁搗為丸服。

白話文:

[經閉]的情況,起初多半因為過度的憂慮和憤怒,導致情緒鬱結無法釋放,久而久之轉化為內火。這會導致手掌腳掌心煩熱、咽喉乾燥、口渴、大便乾硬、小便色深量少等症狀。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,可能一個月來兩次,且量多,這都是因為體內的火熱所導致的。由於出血過多,再加上體內熱度消耗過多的血液,於是月經開始延遲到二、三月才來一次,這是月經閉止的徵兆。這時,可能會出現寒熱交錯、煩躁不安、盜汗、咳嗽、食慾下降、即使餓了也不想吃東西,吃了卻不易消化,以及胸悶等症狀。

甚至腹部可能出現結塊,偶爾疼痛,讓人誤以為懷孕,但實際上這是因為血液乾涸導致的月經閉止,民間通常稱之為"乾血勞"。到了這種情況,即使是神丹妙藥也無法治療,唯一能做的就是大力補充血液,安撫心神,調理脾胃,避免陰陽失衡、氣血失調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還使用香附、桂枝、三稜、蓬朮、砂仁、豆蔻、蘿蔔子、烏藥、玄胡、桃仁、紅花等藥材強迫月經來臨,只會加速死亡。這時的脈象必定細微、快速、緊繃。

主要的處方是:當歸(三錢)、芍藥、生地(各二錢)、白朮、白茯苓、麥冬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、丹參、穀芽(各一錢)、陳皮(五分),再加上七粒蓮子、一片薑和一枚棗,用水煎煮,早晚服用。

如果肺部虛弱,可以加入沙參、天門冬;若痰中帶血,可以加入側柏葉和止血藥;夜晚發熱,可以加入知母、柴胡梢;如果煩躁口渴,可以加入炒山梔,加倍麥冬;若肋骨下側疼痛,可以加入青皮、川芎;若是胸口悶痛,可以加入黃連(薑炒)、枳實、桔梗,同時去掉麥門冬、地骨;盜汗,可以加入黃連、黃耆,去掉柴胡、桔梗;若大便不通暢,可以加入桃仁,加倍當歸;咳嗽不止,可以加入栝蔞、阿膠、沙參;頭暈頭痛,可以加入天麻、川芎;小便不順,可以加入木通、茯苓;煩渴且尿少,可以加入滑石,加倍麥冬,根據具體症狀調整藥物。

簡單易行的處方是:桃仁(七個,去皮,研成泥),大黃末(七分),斑蝥(三個,用糯米炒)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用酒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七粒,用酒吞服。如果是血液乾涸導致的月經閉止,可以用四物湯送服。或者單獨將桃仁搗碎做成丸子服用。

2. 廣嗣

《易》曰:天地絪縕,萬物化醇,男女媾精,萬物化生。又曰: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。正所謂獨陽不生,獨陰不成是也。蓋人之夫婦,猶天地然。天地之道,陰陽和而萬物育;夫婦之道,陰陽和而男女生。苟或父精母血,一有不及,而謂有胎孕者,未之見也。是故欲求子者,必先審其婦之月經調否。

經者,常也。如月月應期而來,按期而止,無易常也,故曰月經。經或不調,先後、頻閉、紫淡、多少,而致赤白帶下,崩漏淋瀝,兼以夜熱諸證,斷不成孕。雖得成孕,半產墮胎,坐蓐不育,或兒致疾苦,常有之矣。此所以論經血之病也。更有三因之雜證,必宜調之。若六淫外侵,七情內擾,及不內外因,則起居作勞,飲食失節諸證,尤當療於經血之前。

如氣體不充,榮衛虛弱,則風冷乘虛而干之。或受於經絡;或循於腸腹。或致脾胃不和,則不能司消運之令,飲食必減,生化之道有虧,則四臟百骸失養。故榮衛凝滯,肌膚黃燥,面不光澤;或兼大腸氣虛,則為泄瀉、不利。若流入關元,致絕子嗣。隨有所傷,臟腑悉能致疾,此舉一外感風冷而言也。

其如暑濕燥火,內傷諸患,皆類此而推之矣。經曰:婦人三十六病,皆因六邪外傷,七情內郁,加以勞役等因。是故衝任之脈,為十二經之會海。故婦人之病,皆見於少陰、太陽之經而致焉。

能先愈其病,將攝順理,則榮衛充足,腠理固密,何六邪之襲乎?氣血和暢,性靜神怡,何七情之擾乎?若此則陰陽沖葉而經調,經既調而服以肇妊之丸,引以種子之法,則自然受孕無惑矣。及夫男子之病,亦當詳審,如或精氣不足,子嗣難成。有腎虛精滑,精少精清;或臨事痿弱;或盜汗精遺、便濁腰憊,好色陰虛等證,皆致精髓虧損。更有男子不誠實謹守,妄作外淫,又不足言也。

欲求嗣者,必至夫婦無病,一一謹節,血盈精足,何難誕育乎?如服藥必宜久久滋培,不可斷續,致腎氣充足,精髓盈滿,子生藥止。

主方(男服五方),肉蓯蓉(一個重斤許,實者酒洗,竹刀刮去浮鱗,淨;曬乾八兩餘,同五味子搗成膏擦藥末,曬,磨細),五味子(遼者,紫色肥潤,去梗,淨。六兩),懷地黃(極大者,酒煮、蒸熟,搗膏),山茱萸肉,人參(明大),枸杞子(甘州佳),鹿角膠,懷山藥,菟絲餅(制),當歸身(各四兩),巴戟肉,遠志肉,茯神,杜仲(姜炒),牛膝,益智仁,覆盆子,蛇床子(淘取堅實者,酒浸。各二兩),鹿茸(一對,法煮),附子(一枚,制熟)

上依法制成,除蓉、味、膠、茸、地外,共為細末,入蓉、味、地、膏擦勻,重曬磨末。次制茸,將鹿膠酒蒸,化膠、茸和,添煉蜜,和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九十丸,空心鹽酒或鹽湯送下。金水生時,日三服。精不固加蓮蕊、芡實、龍骨、牡蠣(法制。)

白話文:

《易經》說:「天地陰陽交合,萬物才能化育成熟;男女交合,才能產生後代。」又說:「陰陽和諧,剛柔才能成形。」正所謂單獨的陽氣不能產生,單獨的陰氣也不能成事。男女成為夫妻,就像天地一樣。天地運行的規律是陰陽調和,萬物才能生長;夫妻相處的規律是陰陽調和,才能生兒育女。如果父母的精血,任何一方不足,卻說可以懷孕,這是從來沒見過的事。所以想要有孩子,必須先了解婦女的月經是否正常。

月經,意思是規律。如同每個月都按時來,按時結束,沒有異常,所以稱為月經。如果月經不調,出現提前、延後、經期過短、閉經、顏色紫黑或淡紅、經量過多或過少,導致白帶異常、崩漏不止、淋漓不盡,加上夜間發熱等症狀,肯定無法懷孕。即使懷孕,也容易流產、早產、產後不育,或孩子體弱多病,這些都是常見的情況。這就是討論月經疾病的原因。此外還有內、外、不內外等三種因素造成的複雜病症,必須加以調理。如果受到外來六淫邪氣的侵襲、內有七情鬱結,以及不內外因(如起居不正常、勞累過度、飲食不節制)等情況,更應該在調理月經之前先加以治療。

如果身體氣血不足、營養虛弱,風寒邪氣就會乘虛而入。或者侵襲經絡,或者影響腸胃。或者導致脾胃不和,不能正常消化食物,飲食減少,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營養,導致五臟六腑失養。所以氣血凝滯、皮膚乾燥枯黃、面色無光澤;或者兼有大腸氣虛,就會導致腹瀉、排便不暢。如果病邪流入關元穴,就會導致不孕。身體的任何損傷,都可能導致疾病,這只是舉風寒侵襲為例說明。

至於暑濕燥火等內傷,都可以依此類推。醫書上說:婦女有三十六種疾病,都是因為外感六淫邪氣,內有七情鬱結,加上過度勞累等原因造成的。衝脈和任脈,是十二經脈氣血匯集的地方。所以婦女的疾病,大多表現在少陰經和太陽經上。

能夠先治好這些疾病,好好調理身體,使營養充足,皮膚腠理緊密,外來的六邪又怎麼能侵入呢?氣血調和,心平氣和,七情又怎麼會擾亂呢?如果能做到這些,那麼陰陽調和,月經就會正常。月經正常後,再服用幫助懷孕的藥丸,輔以求子的方法,自然就能懷孕了,這是不會錯的。至於男子的疾病,也要仔細檢查,如果精氣不足,也很難有後代。有的因為腎虛精滑,精液稀少清冷;有的臨房事陽痿;有的盜汗遺精、小便渾濁、腰部酸軟無力、好色導致陰虛等症狀,都會導致精髓虧損。更有男子不誠實守身,胡亂行淫,那就不值得多說了。

想要有後代,必須夫妻雙方都身體健康,生活節制,氣血充足,精液充足,懷孕生子又有什麼困難呢?如果服藥,必須長期滋補調理,不可斷斷續續,使腎氣充足,精髓盈滿,生下孩子後才能停止服藥。

以下是主方(男人服用五個藥方):

肉蓯蓉(約一斤重,挑選結實的,用酒洗過,用竹刀刮去表面的鱗片,曬乾後約八兩,和五味子一起搗成膏狀,再將藥末擦在膏上,曬乾,磨成細末)、五味子(挑選遼寧產的,紫紅色肥厚的,去除梗,淨重六兩)、懷地黃(挑選最大的,用酒煮過或蒸熟,搗成膏)、山茱萸肉、人參(選明大的)、枸杞子(甘州產的最好)、鹿角膠、懷山藥、菟絲餅(製過的)、當歸身(各四兩)、巴戟肉、遠志肉、茯神、杜仲(用姜炒過)、牛膝、益智仁、覆盆子、蛇床子(挑選結實的,用酒浸泡過,各二兩)、鹿茸(一對,依法炮製)、附子(一枚,製熟)。

將以上藥材,按照方法炮製。除了肉蓯蓉、五味子、鹿角膠、鹿茸、地黃之外,其他藥材都磨成細末,再將肉蓯蓉、五味子、地黃膏擦在細末上,再次曬乾,磨成細末。接著炮製鹿茸,將鹿角膠用酒蒸過,化成膠狀,將鹿茸與膠混合,加入煉蜜,和成藥丸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九十丸,空腹時用鹽酒或鹽湯送服。在精氣旺盛時,每天服用三次。如果精液不固,可加入蓮蕊、芡實、龍骨、牡蠣(依法炮製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