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簡明醫彀》~ 卷之六 (7)
卷之六 (7)
1. 手指脈紋八段錦
魚刺形,主驚風、痰熱。
懸針形,主傷風、泄瀉、積熱。
水字形,主食積、咳嗽、驚疳。
乙字形,主疳病、驚風。
環形,主疳積、吐逆。
亂紋形,主蟲。
蟲形,主疳蟲、大腸穢積。
珠形,主死。
白話文:
如果手指的脈紋呈現魚刺的形狀,可能表示有驚風或痰熱的症狀。
若是呈現像懸針的形狀,可能代表有感冒、腹瀉或是體內有熱氣堆積的問題。
若脈紋形狀似水字,可能是飲食過量導致的積食,或是有咳嗽和驚風的問題。
若類似乙字的形狀,可能顯示有營養不良的疾病或是驚風。
如果是環形的脈紋,可能有營養不良及嘔吐的問題。
若脈紋顯得混亂無章,可能代表有寄生蟲的問題。
若脈紋呈現蟲的形狀,可能是因為寄生蟲或是大腸有污物堆積。
若呈現珠形的脈紋,這可能是非常嚴重的病況,甚至危及生命。
2. 手指訣
五指稍頭冷,驚來不可當。
若逢中指熱,必定是傷寒。
中指獨自冷,麻痘證相參。
男左女右手,分明仔細看。
白話文:
[手指訣現代版]
如果手指的指尖感到冰冷,那種驚慌的感覺實在難以承受。
要是隻有中指覺得特別熱,這很有可能是傷寒的徵兆。
若是單單中指感覺冷,可能跟麻疹或痘疹有關。
判斷時,男性看左手,女性則看右手,務必仔細觀察清楚。
3. 脈法
小兒三歲以上,醫用中指滾轉,按寸、關、尺三部,六、七至為常脈。增則為熱,減則為寒。浮,風邪;洪,熱盛;數,多驚;遲,為虛;浮洪為風熱;沉實為食積。浮緊無汗為傷寒;浮緩有汗為傷風。沉緊,腹痛;弦緊,氣急;緊促,痘疹;堅實,風癇;虛軟;慢驚;軟細,疳蟲;牢實,便秘;大芤,便血;大小不勻,惡候。二、三至為脫絕,十餘至為死脈。
白話文:
[脈診方法]
對於三歲以上的兒童,醫生會使用中指進行滾動式的按壓,分別在寸、關、尺這三個部位診脈,每分鐘跳動六到七次是正常的脈象。如果脈搏增加,可能表示體內有熱症;如果脈搏減少,可能表示體內有寒症。
浮脈,可能表示風邪入侵;洪脈,可能表示熱氣旺盛;數脈,可能表示驚嚇過度;遲脈,可能表示體虛;浮洪脈,可能表示風熱併發;沉實脈,可能表示消化不良或食物積滯。
浮緊脈且無汗,可能表示患了風寒;浮緩脈且有汗,可能表示受了風邪。沉緊脈,可能表示腹部疼痛;弦緊脈,可能表示呼吸困難;緊促脈,可能表示出痘疹;堅實脈,可能表示風癇;虛軟脈,可能表示慢性驚嚇;軟細脈,可能表示有寄生蟲;牢實脈,可能表示便祕;大芤脈,可能表示有便血;如果脈象大小不均勻,可能是嚴重的病症預兆。
脈象每分鐘只有二、三次,可能是瀕臨死亡的徵兆;每分鐘超過十次,可能表示已進入垂死狀態。
4. 養子十法
背暖:經曰:背脊三椎下節之兩傍,是肺之俞也。若風寒傷之,致發熱咳嗽,痰喘、嘔等證。
肚暖:肚者,胃也。若冷則不能腐化穀食,致腸鳴、腹痛、泄瀉等證。
足暖:經曰:足為陽明胃經所司,況寒從地起。致傷寒發熱、冷積等證。
頭涼:經曰:頭者,六陽之會;首面者,五臟之精華。頭為髓之海,太熱則髓溢汗泄,致顱囟腫起,頭瘡眼疾。
心胸涼:心屬丙火,若外受客熱,內外俱熱。輕則口乾面紅;重則夜啼、驚跳。
精神未全:忽見非常之物、未識之人、雞犬牛馬等畜,及嬉戲叫喊,皆易成驚疾。宜服鎮心安神、補養之藥,病愈藥止。其牛黃、硃砂、金銀、冰、麝,毋得過用,致成冷疾。
吐瀉慢驚;脾胃全固,氣血流暢,一身康健。小兒變蒸,誤作外邪,服發汗藥;或因食積,過用通泄;或冷熱不調,致傷脾胃,吐瀉淹延。脾土既虛,肝木乘之,故筋攣作搐。
嘔乳糞清:兒在胎時,母過取涼,冷氣入於胞胎。後因悲啼未定,便與乳食,使氣與食結,久而不散,致傷脾胃。輕則嘔泄,重則腹鳴氣逆,涎潮流溢,以致難治。
勿輕服鎮墜諸藥:水銀、輕粉、硃砂、珠珀,雖云下痰鎮心,毋得泛常輕用。凡小兒皆畏服藥。倘病源究未真確,藥不切中,勿服。
因浴致生丹毒:一周之內,肌膚脆嫩,腠理不密,洗之恐濕熱鬱蒸,變生赤遊丹毒。身發壯熱,毒入腹者死。有因浴,傷風咳嗽上氣,漸成篤疾,由此而始焉。
白話文:
[養育孩子的十種方法]
-
背部保暖:古籍記載,背脊下方第三節椎骨兩側,是肺部的腧穴。如果受到風寒侵襲,可能導致發燒、咳嗽、痰多、呼吸困難、嘔吐等症狀。
-
腹部保暖:腹部主要指胃部。如果腹部受冷,可能會影響食物消化,引起腸鳴、腹痛、拉肚子等問題。
-
腳部保暖:古籍記載,腳部由陽明胃經負責管理,而寒氣往往從地面升起。若腳部受寒,可能導致感冒、發燒、寒凝等疾病。
-
頭部保持涼爽:古籍記載,頭部是六條陽經的交匯點,臉部是五臟精華的反映。頭部是髓液的聚集處,過熱會導致髓液過度,出現出汗、頭皮腫脹、頭部潰瘍、眼睛疾病。
-
心胸保持涼爽:心臟屬火,如果外部再受到熱邪,內外都會過熱。輕微的可能口乾舌燥、臉色潮紅;嚴重的可能夜間哭鬧、驚嚇。
-
保持精神穩定:突然看到陌生的事物、人物,或者家禽牲畜,以及過度玩耍、大聲叫喊,都可能導致驚嚇。應該服用鎮靜心神、滋補身體的藥物,病好後即停藥。牛黃、硃砂、金銀、冰片、麝香等藥物不可過量使用,以免導致寒性疾病。
-
小心處理嘔吐、腹瀉和驚厥:脾胃健康,氣血順暢,全身健康。小孩的發育過程中,錯誤地認為是外來邪氣,服用發汗藥;或是因為食物積滯,過度使用通便藥;或是冷熱不調,損傷脾胃,導致嘔吐、腹瀉持續。脾臟虛弱,肝臟功能亢進,因此肌肉抽搐。
-
嘔吐奶水和糞便稀薄:孩子在母體時,母親過度取涼,導致冷氣進入胎兒。之後,孩子在哭泣不停的情況下餵食,導致氣血與食物混結,長時間無法消散,傷害脾胃。輕微的可能嘔吐、腹瀉,嚴重的可能腸鳴、氣逆、口水直流,導致難以治療。
-
不要隨意服用鎮定藥物:水銀、輕粉、硃砂、珍珠、琥珀,雖然可以降痰鎮心,但不能隨意使用。所有小孩都害怕服藥。如果病因未明確,藥物不對症,不要服用。
-
洗澡引發丹毒:出生一週內,皮膚脆弱,毛孔未完全封閉,洗澡可能導致濕熱鬱積,引發丹毒。全身高熱,毒素進入腹部可能致命。有的孩子洗澡後,受風引起咳嗽、上氣,逐漸成為重病,就是從這裡開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