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志宏

《簡明醫彀》~ 卷之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2)

1. 初生十則

兒之致疾,多由於此。喜暖忌寒,保固無病。(兒生冬月,即做小帽如碗樣,時時戴之。)兒在月內未宜抱出與生人見,幼時勿令入廟登塚(恐中惡氣)。夏月用色帛縫囊,盛去皮尖杏仁七個,與兒佩之,聞雷不驚(惺惺散方,卷末。)

白話文:

初生十則

嬰兒生病,大多是因為這些原因。喜歡溫暖怕寒冷,做好保暖就能避免生病。(如果孩子出生在冬天,就要給他戴上像碗一樣的小帽子,隨時戴著。)嬰兒在滿月內不宜抱出去給陌生人看,幼兒也不要帶去廟宇或墳墓(以免吸入不好的氣息)。夏天可以用彩色絲綢縫製香囊,裝入七個去皮尖杏仁,讓孩子佩戴,這樣就能不怕打雷。(此方法出自《惺惺散方》書末。)

2. 變蒸

初生小兒,陰陽變蒸於氣血,而使形體成就,由五臟之變蒸,而七情所以生也。變者,性情變易也;蒸者,身體蒸熱也。兒當變蒸之候,身熱目倦,耳尻俱冷,上唇白泡如珠,微驚而不乳哺。甚則躁渴、夜啼,傷寒相似,或自汗盜汗,先期發熱,七日自安,不必服藥,反致驚恐。

但宜避風寒,少乳食,謹慎調護。自初生三十二日為一變,首生腎經(天一生水);六十四日二變兼蒸,生膀胱;九十六日三變,生心(地二生火);一百二十八日並蒸,生小腸。五生肝,六生膽,七生肺,八生大腸,九生脾。三百二十日十變並蒸,生胃(未滿,此脾胃猶未成全,而與難化之物食之,安有不致傷而成病者,譬如磨齒未鑿,可能磨物乎?)每生一臟,成一智慧。過期不愈,抱龍丸、惺惺散治之(方見後條。

),如有雜證相仍,隨病調理。(兒壯氣實不熱者,名暗變)。若與傷寒疑似,服後方或參蘇飲之類。

主方,紫蘇,羌活,防風,川芎,白芷,柴胡,黃芩,桔梗,陳皮(各五分),甘草(二分)薑、棗煎服。

白話文:

[變蒸]這段古文講的是新生兒在成長過程中,會經歷一系列生理變化,這些變化有助於其形體和情緒的發展。具體來說,是通過五臟的逐漸成熟,來促進七情(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)的生成。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的性格和情緒會發生改變,同時身體也會出現發熱的現象。

孩子在經歷這種變蒸時,可能會表現出身體發熱、眼睛疲憊、耳朵和臀部感覺冰冷、上脣出現像珍珠一樣的小白泡,以及輕微的驚嚇反應和拒絕哺乳的情況。嚴重時,他們可能會感到焦躁口渴、夜晚哭泣,症狀類似感冒,或者出現自汗、盜汗等現象。通常,這些症狀會在七天內自然消失,無需特別用藥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。

照顧新生兒時,應注意避免讓他們受風寒,減少餵奶量,小心謹慎地進行護理。從出生起,每經過32天,孩子就會經歷一次生理變化,首先影響的是腎臟(代表水元素),然後依次是膀胱、心臟(代表火元素)、小腸、肝臟、膽囊、肺臟、大腸和脾臟。最後,在320天時,胃臟會受到影響,但此時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成熟,如果給予難以消化的食物,很可能導致傷害和疾病,就像磨牙還未長齊,就無法有效咀嚼食物一樣。每當一個臟器成熟,孩子就會獲得一種新的智慧。如果超過預期時間症狀仍未消失,可以使用抱龍丸、惺惺散等藥物治療(具體配方後續會提供)。

對於各種複雜症狀,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。如果孩子身體壯實,氣血充盈,且沒有發熱,這被稱為「暗變」。如果孩子的症狀與感冒類似,可以服用後面提到的方劑或參蘇飲。

這裡提供了一個主要的藥方,包括紫蘇、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柴胡、黃芩、桔梗、陳皮(各5分)、甘草(2分),再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