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簡明醫彀》~ 卷之五 (17)
卷之五 (17)
1. 耳證
水煎,食後服。忌涼藥。
兩耳聾,膿耳、耵耳,上焦痰火,並宜涼膈散、神芎丸、當歸龍薈丸(方見脅痛),防風通聖散(方見中風);痰火,滾痰丸(方見痰門)諸方採用。
耳鳴、聾因火者,吳茱萸、草烏尖、大黃,三味為末,津調塗足底,引火下行。
耳鳴、耳塞,用石菖蒲、肥巴豆(一粒,去殼)、全蠍(一個),共為末,蔥涎為丸。如棗核,綿裹塞耳。或用生川烏為末,綿裹塞耳。或用磁石(能引針者,豆大),穿山甲(炒為末各三分);二味綿裹塞二耳,口含少生鐵,覺耳內如風聲、愈。
簡便方(治耳聾塞),芥菜子搗爛,人乳調,綿裹塞。
又方,雄黃、硫黃研,綿裹塞;或蓖麻肉(五粒)、熟棗(一個),乳汁研丸,塞,日一換(曬乾易丸。)或大蒜(一瓣,剜孔),入巴豆(一粒),慢火炮熟,研丸塞。或骨碎補削成條,火煨乘熱塞;或鮮烏頭削塞;或巴豆(一粒)、斑蝥(一個,去翅),研塞;或巴豆一個,針透眼,塞耳中。
耳鳴及膿:用香附為末,砂鍋煎,蘿蔔種湯調二錢服。
耳大痛或有血水:蛇蛻燒灰,用鵝毛管吹入耳。
耵耳出膿:方見幼科耵耳門。
諸蟲入耳:香油滴入自出。或桃葉捲筒切齊塞(搗塞亦可;)或蒜汁滴入;或薑、韭、蔥、醬、醋汁皆可滴。
耳凍瘡:用橄欖核燒灰,清油調搽。耳痛,鹽炒包熨。
白話文:
耳證
藥物煎水服用,飯後服用。忌服寒涼藥物。
耳朵聽力下降、流膿、耳垢堵塞,以及上焦痰火旺盛等情況,都適合服用涼膈散、神芎丸、當歸龍薈丸(方劑詳見脅痛篇)、防風通聖散(方劑詳見中風篇)、滾痰丸(方劑詳見痰門篇)等藥方。
耳鳴、耳聾是由於體內火氣過盛引起的,可以用吳茱萸、草烏尖、大黃三味藥磨成粉末,用唾液調和後塗抹在腳底,引導火氣向下排出。
耳鳴、耳塞可以使用石菖蒲、去殼的肥巴豆(一粒)、全蠍(一隻),磨成粉末,用蔥白汁做成如棗核大小的藥丸,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耳朵。或者用生川烏磨成粉末,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耳朵。或者用能吸引針的磁石(豆粒大小)和炒過的穿山甲粉末(各三分),用棉花包裹後塞入雙耳,同時口含少量生鐵,等到感覺耳內有風聲,症狀就會好轉。
簡便方(治療耳聾耳塞):將芥菜子搗爛,用人奶調和,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耳朵。
其他藥方:雄黃、硫磺研磨成粉末,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耳朵;或者用蓖麻子(五粒)、熟棗(一個),用人奶研磨成藥丸塞入耳朵,每日更換一次(曬乾後更容易做成藥丸);或者將大蒜(一瓣)挖個洞,放入巴豆(一粒),用小火煨熟,研磨成藥丸塞入耳朵;或者將骨碎補削成條狀,用火煨熱後塞入耳朵;或者將鮮烏頭削成條狀塞入耳朵;或者將巴豆(一粒)和斑蝥(一個,去掉翅膀)研磨後塞入耳朵;或者將巴豆(一粒)用針刺穿後塞入耳朵。
耳鳴伴隨流膿:用香附磨成粉末,用砂鍋煎煮,再用蘿蔔子湯調和服用二錢。
耳朵劇痛或流出帶血的水:將蛇蛻燒成灰,用鵝毛管吹入耳朵。
耳垢堵塞並伴隨流膿:詳見幼科耵耳篇。
蟲子進入耳朵:滴入香油,蟲子會自行爬出。或者用桃葉捲成筒狀,切齊後塞入耳朵(搗碎後塞入也可以);或者滴入蒜汁;或者滴入薑汁、韭菜汁、蔥汁、醬汁、醋汁等。
耳朵凍瘡:將橄欖核燒成灰,用清油調和後塗抹。耳朵疼痛,可以用炒熱的鹽包敷在耳朵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