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三十三(麻疹門) (1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三十三(麻疹門) (1)

1. 辨輕重

凡疹發熱之時,胸腹肩背先見者,是宜謹避風寒,投以升發之劑,令其頭面腮頤透出為主。倘周身未見,兩脅先形者,並兩頤腫脹,色同胭脂,皆甚危之症也。紅色潮潤者佳,紫氣者重,黑色者危,白色者血少,回後紋黑者餘毒也。

白話文:

[辨識病情輕重]

凡是出疹子伴隨發燒的時候,如果疹子先出現在胸部、腹部或肩背部,這時應該特別注意防風保暖,並使用能促進疹子發散的藥物,目的是讓疹子能夠從頭部、臉部及下顎部位透出來。然而,如果全身還沒有疹子出現,卻先在兩側肋骨位置出現,同時下顎兩側有腫脹現象,顏色像胭脂一樣紅,這些都是病情非常危險的徵兆。

疹子呈現鮮紅色且皮膚濕潤是好現象;若疹子呈紫色則表示病情加重;若是黑色,則顯示病情已非常嚴重;若疹子是白色,則可能是血液供應不足;疹子消退後,如果皮膚上留下黑色紋路,那代表體內還有殘留毒素。

2. 詳疹諸名

夫麻疹浮小而有頭粒,隨出即收,不結膿泡,北人謂之糖瘡,南人謂之麩瘡,吳人謂之疹,越人謂之瘄,古所謂之麻,聞人氏謂之膚疹,然此與前所謂脾為疹者不同。小兒有出一二次者,及出一兩日數少,並出在痘前者,名奶疹子。若出稍重而日數多,並出在痘後者,名正疹子。

初出與痘相似,但痘發於臟屬陰而本深,故難出難收,藥於溫平為宜。麻發於腑,屬陽而本淺,故易出易收,藥於清涼為合,然有麻疹症候俱同而其出。如風疹疙瘩,或擁起如去頭,色赤成斑隨見隨沒者,並如粟米頭粒,三番俱見而不沒,至三四日後方收者。皆謂之麻疹,照常發表,惟圖出透自愈也。

白話文:

【詳細診斷各種疹名】

對於麻疹,其特徵是疹子細小且有頂點,一旦出現很快便會消退,不會形成膿泡。北方人稱它為「糖瘡」,南方人則稱之為「麩瘡」,吳地的人叫它「疹」,越地的人則稱之為「瘄」,古人通常將其稱作「麻」,聞人氏則稱其為「膚疹」。然而,這和前面所說的由脾臟引起的疹子是不同的。

有些小孩可能經歷一到兩次的疹子發作,或者疹子只出現一兩天,數量不多,且通常在出痘之前出現,這種疹子被稱為「奶疹子」。如果疹子的發作較嚴重,持續時間較長,且通常在出痘之後出現,這種疹子則被稱為「正疹子」。

剛開始發疹時,麻疹和痘疹看起來非常相似,但是痘疹由臟腑陰性發出,其源較深,所以痘疹難以出現,也難以消退,治療上宜採用溫和的藥物。相對的,麻疹由腑部陽性發出,其源較淺,所以麻疹容易出現,也容易消退,治療上宜採用清涼的藥物。然而,有時候麻疹和風疹的症狀非常相似,如疹子凸起像被刮掉頭部,呈現紅色斑塊,一會兒出現一會兒消失;或者像粟米一樣的小顆粒,連續三次都出現但不消失,直至三四天後才會消退。這些都被視為麻疹,治療原則就是讓疹子徹底發出,自然就會痊癒。

3. 奶麻子

有小兒初生,尚未滿月,忽遍積身紅點者,此即俗呼奶麻子也。由胎中受熱,又適染時行,故生下便發,然臟腑嬌脆,氣血未固,不勝湯丸,故宜大劑,乳母服之,然疹在大熱未退,飲食宜節,此與傷寒同也。毋宜食淡茹齊,切忌風寒及冷水瓜果之物,犯則皮毛蘭,與毒氣難泄,遂變紫黑而死矣。

即極渴欲水,只宜少與蔥白湯,以滋其渴,使皮竅中微汗潤澤,毒得盡解也。最禁雞魚炙爆,鹽醋五辛,梅桃糖蜜,香鮮之物。奈病家但知藥上求全,勿於飲食檢點。倘調攝得宜,雖不藥可等於中醫。若服藥而矢調攝,雖上工亦莫可施其巧也。

白話文:

有個新生的小孩,還沒滿月,突然全身長出紅點,這就是一般所說的「奶麻子」。這種情況是由於在胎兒時期受到熱氣影響,再加上出生後適逢感染流行疾病,所以一出生不久就發作。然而新生兒的內臟和身體都還很脆弱,氣血也尚未穩定,無法承受藥物的刺激,因此應該用大量的草藥煮湯,讓哺乳的母親服用,藉由母乳來治療小孩。但在疹子還未完全退去、高燒未退的情況下,母親在飲食上應有所節制,這點和感冒時的飲食控制是相同的。母親不宜吃過於清淡的食物,更要避免風寒和冷水、瓜果等食物,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導致疹子加重,使得體內的毒素無法排出,最終疹子會變成紫色或黑色,可能導致死亡。

即使孩子非常口渴想喝水,也只能少量給予蔥白湯,以緩解口渴,並保持皮膚毛孔的濕潤,有助於毒素的排出。嚴禁食用雞肉、魚肉、烤炸食品,以及含有鹽、醋、辛辣、梅子、桃子、糖、蜂蜜等食物。但是,許多家庭往往只知道在藥物上尋求治療,卻忽略了對飲食的控制。如果能適當調整飲食,即使不吃藥,也能達到中醫的治療效果。反之,即使使用了最好的藥物,但如果沒有適當的飲食控制,再好的醫生也無能為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