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三十二(婦人科痘瘡) (2)
痘疹全集卷三十二(婦人科痘瘡) (2)
1. 論崩漏出痘
凡女子一向崩漏未止,氣血已虛。若再感患瘡疹,則必不能以任其毒,宜用十全大補湯,以補氣血為主,若灰白平陷,難發難漿者,加熟附子一二片,使裡氣充足,毒無停留而自能飲食,自能起脹庶可保全,否則倒塌不治矣。更凡正當起發泡漿之時,最宜表裡無病,飲食如常。
若遇經行過三日而不止者,人但慮其穢氣觸動,殊不知身中之血一去,百脈之氣皆虛,毒邪乘虛陷入,或難灌漿,頂平形塌,或為黑陷,灰白色矣。惟元氣素壯,又能食者,必無是變。如氣虛食少之人,未有不如是也,宜十全大補湯主之。若虛甚者,則少加熱附子可也。然服此而出贈痘者為吉。
若寒戰咬牙,喘急腫滿,手足厥冷者,此為內脫,不治之症矣。
白話文:
凡是女性如果長期有月經大量出血不止的情況,身體的氣血已經虛弱。如果再感染皮膚疾病,如水痘或麻疹,身體很可能無法承受這種病毒的侵襲,應使用十全大補湯來補充氣血,強化身體。如果出現瘡疹顏色灰白、病情嚴重,癒合困難的狀況,可以加入一兩片熟附子,讓體內的氣力充足,病毒就不會滯留,身體自然能夠進食,瘡疹也能逐漸鼓起,這樣才能保住性命,否則可能因病情加重而無法治療。
更進一步來說,在瘡疹開始發作和結痂的關鍵時期,最理想的是身體內部和外部都沒有其他疾病,並且能正常進食。
如果月經超過三天還不停止,人們往往擔心這會影響到瘡疹的恢復,但實際上,身體中的血液一旦大量流失,全身的氣血都會變得虛弱,病毒就會趁虛而入,導致瘡疹難以結痂,甚至會出現黑色凹陷,呈現灰白色的現象。只有那些原本就氣血旺盛,且能正常進食的人,纔不會有這樣的變化。對於那些氣血虛弱,食慾不佳的人,通常就會出現上述的狀況,應使用十全大補湯來調理。如果非常虛弱,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少量的熱附子。然而,如果服用後出現了痘疹,這是一個好的跡象。
如果出現畏寒、牙關緊閉、呼吸急促、四肢腫脹、手腳冰冷的症狀,這表示體內的氣血已經瀕臨耗盡,這是無法治療的危急情況。
2. 孕婦出痘(附臨產產後)
凡孕婦出痘,熱能動胎,胎落則氣血衰敗而痘不能起發灌漿矣。故始終以安胎為主,外用細軟之帛,堅兜肚上,切不可用丁桂燥熱之品,及食牛蝨毒物之類,以致觸犯,其條芩、白朮、艾葉、砂仁之類,與候相宜者,採而用之。其初發熱,則以參蘇欲發之,痘既出後,則多服安胎飲保之。
渴者,則用人參白朮散加減,泄者則用黃芩湯合四君子湯,內加訶子。血虛者,則以四物湯加牝藥,色灰白而起發較遲者,則用十全大補湯,去桂服之。總之,不問輕重,悉以清熱安娠為主。更有孕婦出痘,正當盛時,勿臨正產者,熱必氣血俱虛,亦只以十全大補湯,大補氣血為主,虛寒者少加熱附。若腹中微痛者,此惡路未盡也,宜四物湯加乾薑,桂心、木香。
黑痘,用熟地黃而去芍藥,蓋恐寒涼有傷生氣,然有當用者,酒炒用之。若寒戰咬牙,腹脹不渴,達足冷身熱者,此乃脾胃內虛,外作假熱也,宜參、耆、歸、附、木香之類。一二劑而愈者,吉。不者,凶。若孕婦肥胖者,則氣居於表而歡於內也。人參可多,黃耆宜少,多加帶殼縮砂,切忌脫蒂果子之類。
至有痘漿收靨,忽作泄瀉口渴飲水,小便短少,其痘胖壯紅潤者,此內熱也,宜用五苓散內加黃芩、芍藥之類。若滑泄不止,食少腹脹而足冷,痘色灰白,脈細無力者,此犯五虛必死之症也。
一凡方產之後,或半月左右,適逢出痘者,此無胎孕繫累者,氣血尚虛,治宜大補榮衛為主。若痘出多者,則加連翹。黏子之類。大便自利者,則用肉果、炮姜之類。余即照常一例而治,不必多疑,反生他誤。至於孕婦出痘,在於初出之時,胎落者,則血氣雖為大虛,然熱毒亦因走泄,兼之未經起脹灌漿,則血氣未曾外耗。倘痘非險逆,加以大補托裡,每多可生。
至於收靨之時,胎落者,則毒已出表,消散亦多無事,但重虛而元氣易脫,倍宜補益耳。若正當起脹灌漿而胎落者,則氣血衰敗,內外兩虛,既不能遂毒以外出,則毒必乘虛而內攻,為不救者多矣。
白話文:
[對於孕婦長疹(附生產前後狀況)]
孕婦長疹的情況下,體溫升高可能影響胎兒健康,甚至導致流產,一旦流產,母體的氣血會衰弱,使得疹子無法正常成熟結痂。因此,我們在整個過程中應以安胎為首要目標,外部可用細軟的布料妥善固定腹部,絕對不要使用丁桂等性質燥熱的藥物,以及避免食用牛蝨等有毒的食物,以免造成不良影響。可以選擇如條芩、白朮、艾葉、砂仁等適合孕期的藥材來進行調理。初期發燒時,可用參蘇來幫助疹子發出,疹子出現後,則需大量服用安胎飲以保護胎兒。
如果感到口渴,可服用人參白朮散,依個人情況調整份量;若出現腹瀉,則用黃芩湯結合四君子湯,並加入訶子;若是血虛,則用四物湯加上補血的藥材;若疹子呈現灰白色且成熟較慢,則使用十全大補湯,但要去掉肉桂成分。總的來說,無論病情輕重,都應以清熱和安胎為主要治療方向。
孕婦長疹時正值孕期,未到分娩期,此時母體的氣血都會很虛弱,應以十全大補湯大力補充氣血,若是虛寒體質,則稍微加入熱性的附子。若腹部有輕微疼痛,可能是產道未完全恢復,可用四物湯加上乾薑、桂心、木香。
若疹子顏色偏黑,則用熟地黃,但去掉白芍,避免過度寒涼影響身體生機,但有些情況仍需使用,可選擇酒炒的方式。若出現寒戰、咬牙、腹脹、不口渴、腳部冰冷、身體發熱,這是脾胃虛弱造成的虛假熱象,宜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附子、木香等藥材,若一兩劑後症狀改善,則為良好徵兆,否則則可能有危險。若孕婦體型肥胖,則氣血多在表面,內臟運行順暢,可大量使用人參,少量黃耆,並多加入帶殼的砂仁,但要避免食用脫蒂果實。
疹子漿液收斂階段,突然出現腹瀉、口渴、小便量少,且疹子飽滿紅潤,這是體內熱氣所致,可用五苓散加上黃芩、白芍等藥材。若持續腹瀉、食慾下降、腹部脹氣、腳部冰冷、疹子顏色灰白、脈搏細弱無力,這便是「五虛」的死亡預兆。
產後,或約半個月左右,若出現疹子,由於沒有胎兒的負擔,母體氣血尚虛,治療應以補充營養和衛氣為主。若疹子數量多,則加入連翹、黏子等藥材。若大便順暢,則使用肉果、炮薑等藥材。其餘情況則按照一般方法處理,不必過度擔心,以免造成其他誤解。
孕婦長疹時,若在疹子剛開始出現時流產,即使氣血大損,但熱毒也隨之排出,且尚未進入疹子成熟階段,因此氣血尚未大量消耗。若疹子並非極度危險,再加上大量補充託裡,往往能順利康復。
若在疹子漿液收斂階段流產,熱毒已排至體表,通常不會有大問題,但因為氣血極度虛弱,需要加倍補充。若在疹子成熟階段流產,則氣血衰弱,內外皆虛,無法有效將熱毒排出體外,熱毒會趁虛而入,對母體造成傷害,這種情況往往難以挽回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