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五(發熱門) (1)
痘疹全集卷二十五(發熱門) (1)
1. 順症勿治
凡痘靨自上而下者,順。從腳上循腰以上者,逆,必回至心窩便死。若早能提起元氣,使回漿自上而下為妙。惟有先從陰頸上先收者,此又為佳候,不在自下之例。從一痘至血化毒解,膿如蒼蠟之色,從口鼻兩旁,人中上下面部收起,漸至胸腹而下,以至兩腿,始乃額與腳背,一齊結靨,內症全無,飲食如故,神爽身輕者,井手足心,或手指尖,及陰上先收者,吉。一痘色蒼蠟而有微熱者,乃燒瘢之候不必憂治。
一痘鼻梁上先焦者,雖凶不死。一凡痘回至頸,切忌過用黃耆,蓋痘欲回而耆復托之,則升降不定,毒必攻內而死。一靨後忌食五辛,恐熱毒熏於肝膈,眼生翳障耳。一心痘系危證,氣血大虛,多服補劑,漸有膿色而將收靨,雖有熱者,當於補劑中加涼藥。若謂將靨,宜補劑而竟與涼藥,更用下利,令其速靨,是令其速斃也。
蓋虛者復虛,毒反內攻而死,此必然之理也,又已然之驗也。
白話文:
[順應病症不要治療]
凡是出疹子(如痘疹)從頭部往下發展的,是順應自然的過程。但如果疹子從腳部開始,沿腰部往上發展,這是逆向發展,一旦疹子回到胸口位置,病患就可能死亡。如果能夠在初期提升體內的元氣,讓病情自然地從上往下恢復,那會是最好的情況。然而,如果疹子首先從下體收縮,這反而是好的徵兆,不在從下部開始的一般情況之列。
從一個疹子到血液中的毒素被清除,膿液呈現蠟色,從口、鼻兩側,人中,面部開始收縮,然後逐漸到胸部、腹部,再往下到雙腿,最後到額頭和腳背,同時結成疹痂,身體內部的病狀完全消失,飲食正常,精神清爽,身體輕鬆,這都是好徵兆。尤其是如果疹子首先從手腳心、手指尖,或是下體收縮的,更是吉兆。
如果疹子呈現蠟色,並有微微發熱的現象,這是燒瘡的徵兆,不用太過擔心,也不需要特別治療。
如果疹子首先在鼻樑上焦黑,雖然看似兇險,但不一定會致命。
當疹子迴流到頸部時,千萬不要過度使用黃耆,因為疹子想要自然消退,但黃耆卻可能促使疹子再次出現,使得病情起伏不定,毒素可能會攻入體內,導致死亡。
在疹子結痂後,要避免食用辛辣食物,以免熱毒影響肝臟,引發其他問題,例如眼睛長翳等。
心部的疹子屬於危險的症狀,通常伴隨著嚴重的氣血虧損,應該多服用補品,等到膿色出現,並且開始結痂,即使有發熱的情況,也可以在補品中加入一些清涼的草藥。
然而,如果認為即將結痂,就應該服用補品,而實際上卻給予清涼藥物,甚至使用瀉藥,想讓疹子快速結痂,這反而會加速病患的死亡。
因為這樣做會讓原本就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,毒素反而會攻入體內,導致死亡,這是必然的道理,也是已有的經驗。
2. 險症當治
一痘芷當靨而流漿不已者,或因過表,以致斑爛,或因飲水過多,乃水溢皮膚,宜用白朮、茯苓、白芷、防風之類,去濕滲水。一有濕氣太過,瘡被侵淫,是以犯之則破潰爛,難靨者,必脾強則生,脾弱則死,然有因前膿未曾灌透,色似灰桃,至十三四朝,復灌行漿,此雖愆期治,法宜同正候,惟因恣食毒物,透托太過,是以熱鬱於中,作爛痛極者,治宜清火解毒。
一十二三日其痘收時,如火燒煙之象,此時生死當看舌,紅喉清言語不憂飲食能進,二便如常者,吉。反此者為逆。一痘當靨不靨,發熱譫語,小便不利,大便濁結,煩燥微喘者,是熱毒乘於肺經,無陰氣以斂之,急用清金解毒,甚則下之。一漿水稠濃,頂未飽滿,面腫忽退,目閉忽開,瘡腳散闊,色白皮破而乾燥,似靨非靨,或如豆殼者,此因血氣虛極,津液枯竭,不能外續,其毒乘虛內入,名為倒靨。此症之極險者也,急用參耆補托。
如復腫起,庶或可治,故痘多毒盛者,最要預為解毒,隨後大補氣血,以助灌漿。否則,氣血不能周灌,即有是症矣。一濃汁不幹而能食者,時與葡萄食之,以其能利小便也。一面上痘子稠密而忽一時盡黑者,此為假收,若作正靨治之不早,必致死矣。一痘靨時,有臭氣帶腥者,佳。
若全無氣臭者,名為生痘,尚有餘毒未發也。又若氣臭。如爛肉而不可近者,此火毒敗壞之氣,此雖似結痂,未可便為吉論,急與清利解毒,緩則變生不救。一痘當靨不靨,泄瀉不渴,寒戰咬牙者,此虛寒也,宜參朮炮姜之類主之。一瘡欲收而唇口乾紫,連結渣滓而煩紅者,是乃將成肺癰之候也,治宜清肺解毒,一痘臉上未收而耳先收者,其治有二,如耳冷者,則用枸杞、破故紙、當歸、川芎,白芍之類。如耳熱者,則用酒芩、連、歸、芍及解毒之類。
一靨至頸,至腰而數日不靨者,有熱則清利二便,無熱則培補元氣,助脾滲濕。一痘臭爛深坑者,宜生肌散敷之。一痘成就之際,其色淡甚或白者,宜用助血藥以養榮。若色紫黑者,是熱極也,宜用涼藥以解毒。一凡喉內鎖緊,腫痛難靨。且飲食難嚥,煩燥作渴者,是熱留肺胃也,宜急清利,勿視泛常。
倘足冷自利者,乃上熱下寒,宜從治,引火歸源,切忌涼藥。
白話文:
[對於危險病症應立即治療]
-
如果出疹子的地方一直流出液體,可能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皮膚出現紅斑,或是喝水太多,水分滲到皮膚裡,這時候應該使用白朮、茯苓、白芷、防風等藥材來去除濕氣,幫助水分排出。
-
若皮膚濕氣太重,傷口被濕氣影響,容易破裂腐爛,這種情況和脾臟功能有關,脾臟強壯就可能恢復,脾臟虛弱就可能致命。如果先前的膿包沒有完全排出,顏色像灰色的桃子,在第十三四天再次排出液體,雖然超出正常治療時間,但治療方法仍需遵循正常程序。然而,如果因為大量食用有毒食物,導致身體過度排毒,會使熱氣在體內聚集,造成傷口嚴重疼痛,這時的治療應該著重於清熱解毒。
-
在疹子開始消退的十二三天,如果看起來像被火燒過的樣子,判斷生死的關鍵就在於觀察舌頭。如果舌頭紅潤、聲音清晰、能正常飲食、大小便正常,就是好兆頭;反之則是危急信號。
-
如果疹子該結疤卻不結疤,並且發燒、說胡話,小便不通暢,大便混濁且結塊,煩躁、微微喘息,這是肺部受到熱毒影響,缺乏陰氣調節,應立即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嚴重時甚至要使用瀉藥。
-
如果疹子分泌的液體很濃稠,但頂部還未飽滿,臉部突然消腫,眼睛閉合後突然打開,傷口擴散,顏色變白,皮膚破損且乾燥,看似結疤但實際並未,或像豆殼一樣,這是因為血液和氣力極度虛弱,體液乾涸,無法維持身體運作,毒素趁虛而入,稱為倒結疤。這是極度危險的情況,應立即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藥材來補充體力。
-
如果疹子的分泌液不乾,但病人還能吃東西,可以讓他吃些葡萄,因為葡萄有利尿的效果。
-
如果臉上的疹子密集,突然全部變黑,這是假性結疤,如果不及時治療,很可能會致命。
-
疹子結疤時如果有腥臭味,是好的現象。
-
如果完全沒有臭味,稱為生痘,代表還有毒素未排出。
-
如果臭味像腐肉一樣,令人無法靠近,這是火毒敗壞的氣味,即使表面看似結疤,也不能輕易認為病情已經好轉,必須立即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否則可能會產生無法挽救的變化。
-
如果疹子該結疤卻不結疤,同時伴有腹瀉但不口渴,以及寒顫咬牙的現象,這表示體虛寒,應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炮薑等藥材來治療。
-
如果傷口快要癒合,但嘴脣和嘴巴乾燥呈紫色,並且有煩躁、紅腫的現象,這可能是肺部感染的徵兆,應使用清肺解毒的藥物。
-
如果臉上的疹子還沒結疤,但耳朵先結疤,治療方式有兩種:如果耳朵冷,可以使用枸杞、破故紙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等藥材;如果耳朵熱,可以使用酒芩、連、歸、芍及解毒藥材。
-
如果疹子結疤到脖子、腰部,但數日都沒有進一步結疤,若有熱氣,應使用清熱利尿的藥物;若無熱氣,則應補充元氣,幫助脾臟去除濕氣。
-
如果疹子結疤後,傷口腐爛且有深坑,應使用生肌散來塗抹。
-
如果疹子快要痊癒時,顏色非常淡或呈白色,應使用補血藥物來滋養身體。如果顏色呈現紫黑色,代表熱氣極高,應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。
-
如果喉嚨緊繃、腫痛,且飲食困難,口乾舌燥,這是熱氣留在肺胃的現象,應立即使用清熱利尿的藥物,不要輕易放棄。
-
如果腳冷且自行排便,這表示上半身熱下半身寒,應使用調理方式,引導熱氣回歸根源,切記不要使用寒涼藥物。
以上皆為古代中醫對特定病症的治療建議,現代治療應由專業醫師根據實際病情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