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五(發熱門) (1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五(發熱門) (1)

1. 順症勿治

凡報痘三日,當逐漸起脹,先出先起,後出後起,痘胖一分,則毒出一分,痘胖已盡,則毒出亦完,根窠紅綻,頂肥礙手,面目漸腫,飲食二便如常,而無他症者,吉。此是氣盛血榮於內,發揚於外,毒已受制,自當化毒成漿,不治自愈。一凡痘瘡,自初至結靨,並宜痘內暗晦,其外光潤。

所謂外陽內陰,少陰君火之象,反此為凶。若內外皆先,為純陽無陰,治當補血;內外皆暗,為純陰無陽,治當補氣。一凡痘瘡之毒,必氣以煦之,血以濡之而後可得成熟也。故於起發之時,光壯者,氣有餘也。肥澤者,血有餘也。氣血有餘表裡俱和,不須服藥。一痘至起脹,其痘頂必有小凹,名為痘眼。

若根腳散大,漿色淺白,頂無痘眼者,此名為水痘。

白話文:

[順應症狀毋需過度治療]

只要出疹子(如痘疹)三天後,疹子應會漸漸地開始膨脹,先出來的先膨脹,後出來的後膨脹。疹子每胖一分,體內的毒素就排出一分,等到疹子全部膨脹完畢,體內的毒素也就排乾淨了。如果疹子的根部泛紅,頂端飽滿到摸起來有些礙手,臉部和眼睛也逐漸浮腫,但是飲食和排泄功能正常,且沒有其他症狀出現,這是好現象。這表示體內氣血旺盛,由內而外發揚,毒素已被控制住,自然會將毒素轉化為膿漿,不用特別治療,疹子就會自己痊癒。

對於疹子,從剛開始出到結痂,都應呈現內部顏色較深,外部光澤滑潤的狀態。

這是外顯陽性、內藏陰性的特徵,代表著身體在調節中的平衡狀態,若是相反,則可能為不良徵兆。若內外都呈現亮色,代表純陽無陰,治療上應補充血液;若是內外都呈暗色,代表純陰無陽,治療上應補充氣力。疹子的毒素必須要有氣來溫暖它,有血來滋潤它,才能成熟。因此在疹子開始發作的時候,疹子看起來光亮壯大的,表示氣充足;疹子看起來飽滿油亮的,表示血充足。只要氣血充足,體內外環境都處於平衡狀態,就不需要服用藥物。

當疹子開始膨脹,疹子頂端通常會有一個小凹陷,我們稱之為"痘眼"。

若疹子底部擴大,膿漿顏色偏淺白,且頂端沒有痘眼,這種情況被稱為"水痘"。

2. 險症當治

一痘雖起發乾枯無水,謂之不肥澤,帶著紫黯色,謂之不紅活,其變為黑陷,乃血虛也,宜內用四物加減,外用胭脂塗法。一形長大而色枯燥者,此氣至而血不榮也。血紅潤而形平塌者,此血至而氣,治宜補氣。形平塌色枯痿者,此氣血俱不足也,治宜大補氣血。色灰白者,氣虛也。

紅紫起發者,血熱也。紅紫退縮者,血滯也。一痘頂陷不起,若年壽之上痘起者、不必憂慮,如年結上,亦不起者,急與內托,及痘當起脹,而天庭印堂不起者,亦宜內托為主,否則,漸變不治。一痘雖紅鮮,但乾燥而不充肥者,此火盛而血不足也,治宜退火涼血為主。一痘充肥而滯濕者,此脾中有濕,而氣不足也,治宜去濕補氣,兼風藥以勝之,但不可太過太早,以損釀漿濕潤之氣。

一浮囊虛起,而殼中無甚漿水者,此氣不拘血,血不附氣,必後發癰腫,甚則癢塌而死,宜參耆芎歸之類加桂主之,使氣血交會,方能化毒成漿。一有因諸獸驚嚇,而痘隨伏色變者,是心失其主,而血不能歸附,氣不能充托耳,宜用托裡之劑,內加人參、遠志之類。一痘正脹之時,痘雖起發,然皮薄不礙手,按之清水便出,而痘色不暗者,此為假脹,宜急參朮耆草薑桂之類,提氣灌膿,方可成就,否則,十二日必不能回漿結靨而死。一痘因觸以致陷,如石白硬者,則以芎歸殭蠶參耆薑桂之類主之。

一痘漸平塌,頭面漸腫者,治宜急用角刺、穿山甲、殭蠶之類,透托為主,否則,散漫無拘,肉腫痘不腫也。一痘紫陷不起,或痘黑如疔者,此血分大熱,急用丹皮、紅花、紫草、當歸、升麻、燒人屎之類,外則挑去惡血可也。一凡咬齒噤牙者,是腎氣旺而腎陰不足也,主瘡陷伏,宜補陰而逐之。

一痘當起發,如四閘起,而中心平陷者有二,有血化成水,四圍高起,但中心略凹下者,俗呼為茱萸痘,由中氣不足,發未透徹耳,治宜補托。有四圍沸起,中心略陷,無水猶是死肉,其形如錢者。此名鬼痘,急宜攻托,否則,漸變黑點,不可為矣。一起壯之時,光澤滋潤,勢如水光,而根下之紅,僅有一錢,以火照之,如琉璃燈樣者,此為虛起,宜大補氣血,托裡救表,否則,八九日間,必發癢塌而死。

一痘瘡起發,彼此相串,皮腫肉浮,或於本痘四旁,旋出小痘,攢聚漸胖成一塊者,此痘最重,宜內加消毒,切守禁忌,以防瘙癢之變。一痘瘡起發,中心突起,四圍干平無水者,或里紅外黑者,此由皮膚閉密,滯而不行,痘毒鬱而不散耳,治宜辛涼解肌,外水揚湯浴之。一痘紅活充肥,以指捺之隨破者,此血有餘,而氣不足也,宜涼血補氣,否則,後必癢塌。

一痘久遇陰雨而不能起者,治宜發表,而兼燥濕。一痘因內傷飲食,是以腹中胞悶或痛,以致中氣鬱而不起發者,治宜發表而兼消導。一遍身俱起,手足獨不透者,是脾胃痘也,宜急人參耆朮加桂枝補托。一痘舊有瘡瘍未愈者,凶,宜倍補氣血,佐以補托。一痘形板實而不松者,血滯而毒絆也,平塌而不充托者,氣弱不能拘毒也,滋補充托,猶可救之。

白話文:

[對於危險病症應採取的治療方法]

一、如果疹子雖然出現但乾枯無水份,看起來不豐潤,呈現暗紫色,這表示血液供應不足。這種情況下,疹子可能轉黑陷入,這是血虛的表現。治療上,內部可以使用四物湯進行加減,外部則用胭脂來塗抹。

二、如果疹子形狀長大,但是顏色枯燥,這是氣力已到,但血液卻未能跟上。如果疹子顏色紅潤,但形狀平塌,這是血液已經到位,但氣力卻未能跟上,應以補氣為主要治療方式。如果疹子形狀平塌且顏色枯萎,這是氣血都嚴重不足的表現,治療上應該大補氣血。

三、疹子顏色呈灰色,這是氣虛的表現。如果疹子紅紫且突出,這是血熱的表現。如果疹子紅紫但縮小,這是血液滯留的表現。

四、如果疹子頂部凹陷無法突起,除非在年壽(鼻樑)位置的疹子突起,否則需要緊急治療。如果疹子應該漲起但額頭和印堂部位沒有漲起,也需要緊急治療,否則病情可能會漸漸加重,最終無法治癒。

五、如果疹子雖然紅鮮,但非常乾燥且不飽滿,這是火氣旺盛,但血液供應不足的表現,治療上應該以降火涼血為主要方式。

六、如果疹子表面有一層空殼,但裡面的液體不多,這是氣血分離的表現,後期可能會形成膿腫,甚至導致死亡。治療上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等藥物,讓氣血交匯,才能化毒成漿。

七、如果疹子受到驚嚇而顏色改變,這是心臟功能失常,血液無法順利循環,氣力無法充盈的表現,治療上應該使用人參、遠志等藥物。

八、如果疹子在正常漲起的時候,雖然出現但皮膚很薄,輕輕一按就有清水溢出,且疹子顏色不會變暗,這是假性漲起的表現,治療上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薑、肉桂等藥物,提升氣力,促進膿液生成,否則在第12天就可能無法回漿結痂,導致死亡。

九、如果疹子因為外力觸碰而凹陷,像石頭一樣堅硬,治療上應該使用川芎、當歸、僵蠶、人參、黃耆、薑、肉桂等藥物。

十、如果疹子逐漸平塌,頭面部逐漸腫脹,治療上應該緊急使用角刺、穿山甲、僵蠶等藥物,讓疹子透出,否則皮膚腫脹,但疹子不漲。

十一、如果疹子呈現紫色,凹陷無法突起,或者像疔瘡一樣黑色,這是血液過度炎熱的表現,應該緊急使用牡丹皮、紅花、紫草、當歸、升麻、燒人屎等藥物,外部則要將壞血挑掉。

十二、如果病人咬緊牙關,這是腎氣旺盛,但腎陰不足的表現,會導致疹子凹陷,應該補充陰氣。

十三、如果疹子在應該漲起的時候,周圍漲起,但中心凹陷,或者像茱萸一樣,中心略凹,這是中氣不足,疹子未能完全漲起的表現,治療上應該補充託裡。

十四、如果疹子之間相互連接,皮膚腫脹,肉質浮腫,或者在原本的疹子四周突然出現小疹子,然後漸漸聚集在一起,成為一大塊,這是疹子中最嚴重的一種,治療上應該內部使用消毒藥物,並嚴格遵守禁忌,防止癢癥的發生。

十五、如果疹子中心突出,周圍乾燥平坦,無水份,或者內部紅色,外部黑色,這是皮膚閉塞,疹毒鬱積不散的表現,治療上應該使用辛涼藥物,外部則用水揚湯洗浴。

十六、如果疹子紅色,形狀豐滿,但用手指按壓會馬上破裂,這是血液過剩,但氣力不足的表現,治療上應該涼血補氣,否則後期可能會癢癥。

十七、如果疹子長期遇到陰雨天氣而無法漲起,治療上應該使用發汗藥物,同時兼顧去濕。

十八、如果疹子因為飲食問題,導致腹部脹悶或疼痛,從而導致中氣鬱結,疹子無法漲起,治療上應該使用發汗藥物,同時兼顧消化。

十九、如果全身都長疹子,但手腳部位沒有,這是脾胃型疹子,治療上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桂枝等藥物。

二十、如果病人以前有未痊癒的傷口,這是凶兆,應該加倍補充氣血,輔以補託。

二十一、如果疹子形狀僵硬,這是血液滯留,毒素纏繞的表現;如果疹子平塌,無法漲起,這是氣力弱,無法控制毒素的表現,滋補和充託還可以挽救。

二十二、如果月經影響到疹子,應該緊急使用月紅花煎湯,調酒服用,並將艾納肚兜放入母親的肚兜中,房間裡應該多燒一些膠棗,以避免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