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2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2)

1. 夾癭

癭者,即頤毒也。每有於未痘數日之前,發一小塊,色同肌肉,不紅不腫不痛,最宜急治,否則,痘時而加透托,則勢先潰爛,痘必伏而不起,甚有至痘八九日間,連肉跌出此塊,而肉無膿汁者,尤極危症,是由虛火挾痰所致,故宜貝母、花粉、甘桔之類,預為清利解散,以免後患。

夾癭一症,多屬痘毒痰毒凝結而成。有結於頸頸成結於耳後,或結於腋下,大者如桃,小者如李,初起則症候如常,次必身烙煩渴而變凶危。然痘在三四日而癭作焉,則毒隨痘泄,膿隨痘灌,自可挽全而無害,故治宜攻痘為主。倘癭在紅腫將膿,而痘隨標焉,則毒膿一潰,元氣囂漓,其痘焉能表暴充灌乎?治法惟宜培元補托,兼與消痰解毒為主。

若在七八之期,痘已黃蠟而癭作焉,則雖潰無妨,但血氣重耗之後,大宜保護元氣,佐以消痰解毒耳。

白話文:

【夾癭】

癭,就是頰部的毒素。常常在出疹子前幾天,皮膚上會出現一個小塊,顏色和肌膚一樣,不會紅不會腫也不會痛,這時候一定要趕緊治療,不然等到疹子出來時,如果再用透託的方式處理,就會先潰爛,疹子就可能會隱藏不出來,甚至有的到疹子出到八九天時,這個塊連著肉一起掉出來,而且肉上沒有膿汁,這種情況非常危險,通常是由虛弱的火氣和痰液導致的,所以適合用貝母、花粉、甘桔這一類的藥物,提前進行清熱解毒,以防後患。

夾癭這種病,大多是由疹子的毒素和痰液結在一起造成的。有的是在頸部形成,有的在耳後,或者腋下,大的像桃子,小的像李子,一開始看起來並無異樣,後來一定會感到身體燥熱口渴,病情轉危。然而,如果疹子在三到四天時,夾癭出現,那麼毒素就會隨著疹子排出,膿也會隨著疹子一起流出來,這樣就可以完全康復,不會有什麼危害,所以治療應以排疹子為主。但如果夾癭已經紅腫快化膿,疹子才剛要顯現,那麼一旦毒素和膿液一起爆發,元氣就會被消耗殆盡,疹子怎麼可能還能充分的表現出來呢?所以治療方法應該以培養元氣和補充營養為主,同時也要消痰解毒。

如果在疹子已經黃熟的第七八天,夾癭纔出現,那就算它潰爛了也沒關係,但是元氣在大量消耗之後,一定要好好保護,輔以消痰解毒的藥物就可以了。

2. 夾凡瘡

痘夾凡瘡,則氣血為瘡所奪,痘多不能起發成漿。況瘡乃陰毒,痘乃陽毒,陽乘乎陰,遇隙而發,故痘愈密臭炙退燥,玄水不滋,多變焦紫,且衛氣易泄,風癢自作升發,則竅益閏,寒涼痘毒又遏,若是,則治法維何?必先審其患瘡之久近,兒質之強弱,毒勢之起伏。如瘡已久,而收在或頭或足者,則宜封其瘡,使氣不外泄,則痘自起自灌。

倘瘡才起,而周身密布者,則宜解毒涼血,而兼托痘,則痘自鼎峻。熾者和之,伏者攻之,仍以大補氣血為主,使其接續膿漿,而無干枯內攻之患。又有若火炙而無皮無汁者,是名火灼瘡也,尤宜涼血化毒為主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夾雜普通瘡病的痘疹】

如果孩子長痘疹時,同時伴隨普通瘡病,那麼痘疹所需的氣血會被瘡病消耗,導致痘疹無法正常生長,甚至結痂。況且瘡病屬於陰性毒素,痘疹則屬於陽性毒素,當陽性毒素遇到陰性環境,就會找機會爆發,因此痘疹可能變得密集、散發惡臭,皮膚乾燥,身體缺乏水分滋潤,痘疹多轉為焦黑或紫色,而且身體防禦力容易下降,風癢感自行產生,使得痘疹更嚴重,寒涼的痘疹毒素受到抑制。那麼,面對這種情況,該如何治療呢?

首先,必須判斷瘡病的持續時間、孩子的體質強弱以及毒素的發展趨勢。如果瘡病已持續一段時間,且主要集中在頭部或腳部,應封閉瘡口,防止體內氣血外洩,這樣痘疹就能自然生長,自行結痂。

但如果瘡病剛剛開始,且全身都密佈著瘡,那應該先解毒清血,並輔助痘疹生長,這樣痘疹才能順利發育。對於嚴重的痘疹,應調節其嚴重程度;對於潛伏的痘疹,應促使其爆發,但同時必須以補充氣血為主,確保痘疹能順利產生膿漿,避免因乾枯而內部感染的風險。此外,對於那些像被火燒傷一樣,皮膚無水無膿的瘡病,特別需要以清熱解毒為主。

3. 夾傷毒

夫痘癰為陽毒,然癰夾於痘中,不可概以陽毒為論,蓋發於七日前看,凡瘡也。有因素積熱毒內伏,遇痘毒火感激乃相併而發者。更有素患凡瘡未痊,或初結瘢處,肉分空虛,遇痘熱毒氣血攻擊,復趨虛處而發,是以陽瘡陰毒,混雜一堂,須看其毒濕潤者,則氣血俱盛,而痘與毒自易成漿也。若毒枯燥乾紅,則氣血俱弱,必毒與諸瘡相抗,而俱不能成漿矣,治宜大加補托。

如枯轉潤,紅變白,其漿自溢者,可愈。惟在七日後發癰者,陽毒也。此即痘之毒,並聚一處,以假其名也。蓋因氣血不能拘收乘載其毒,以致氣弱血盛,陽分空虛,而乃血載其毒,傳注四肢合處,合者,海也,如曲池、委中是也。總七日前後見者,宜從之以發,則毒亦從此而出矣。

若治其毒,則必隨痘而散,內攻臟腑,焉可救乎!惟於痘毒已解,血氣豐盛者,則宜解散其餘毒。然癰之成也,多由氣血不和,留結所致,況病久必虛,故解毒湯中,必君以調和榮衛補益氣血為主。即痘始夾癰者,亦須大用芎、歸、黃耆、生地、殭蠶之類,大補氣血,以托解其毒。

否則,氣血為毒所遇,而痘必難成功矣。

白話文:

【夾傷毒】

瘡癰屬於陽毒的一種,然而當瘡癰出現在痘疹之中時,就不能單純地將其歸類爲陽毒。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痘疹出現的前七天內,這時,瘡瘍可能是因爲體內長期積累的熱毒,在遇到痘毒的刺激下,兩者合併發作。另外,如果患者原先就有瘡瘍但未痊癒,或者瘡口剛結疤的地方,肌膚組織較爲脆弱,遇到痘疹的熱毒攻擊,也會再次發作,導致陽瘡陰毒混雜在一起。

如果瘡毒看起來溼潤,則說明氣血旺盛,痘與毒自然容易化膿。反之,如果瘡毒乾燥且紅腫,表明氣血虛弱,瘡毒會與其它瘡瘍相互抗衡,都難以化膿。治療上應大力補氣託毒。

如果瘡毒從乾燥轉爲溼潤,紅腫變爲蒼白,膿液自然溢出,這表示病情可以得到緩解。然而,如果瘡癰在痘疹出現後的第七天才發作,這便是陽毒了。這是痘疹的毒素集中在一個地方,借用了瘡癰的名字。因爲氣血無法有效地控制和承載毒素,導致氣血失衡,陽分空虛,使得血載毒素傳遍四肢的關節處,這些關節就像是人體的海洋,例如曲池、委中等穴位。

對於在痘疹前後七天內出現的瘡癰,應當任其自然發展,這樣毒素也會隨之排出。如果單獨治療瘡毒,它可能會隨着痘疹擴散至全身,侵襲臟腑,這樣的情況將很難救治。只有在痘疹的毒素已經清除,氣血充沛的情況下,才適合將剩餘的毒素消散。然而,瘡癰的形成大多是因爲氣血失調,積聚不散造成的,再加上疾病久拖,身體必定虛弱,所以在解毒湯劑中,必須以調和氣血、補益氣血爲主。

即使是痘疹初期就伴隨瘡癰的情況,也必須大量使用川芎、當歸、黃芪、生地、殭蠶等藥材,大力補氣養血,以幫助解毒。否則,氣血被毒素消耗,痘疹便難以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