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1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 (1)

1.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(總論痘要夾症門)

2. 夾斑

發斑者,陽明受梟炎之毒所致也。然症有二,陽毒發斑者,必壯熱渴燥,五心如烙,脈洪有力。色紅赤者,胃熱也,可治。紫黑者,胃爛也,不治。色純黑者,熱毒入胃已極,尤為不治之症。若熱毒壅盛,而大便秘結者,宜急下之,否則,胃熱不得以泄,其斑益熾。但不可下之太早,否則,中氣餒弱,其痘難出而為陷伏,且熱乘虛入胃,斑毒更為難療矣,此與傷寒下法之理相同也。

如陰症發斑者,必身無大熱,手足指甲俱青,其脈沉細,其色微紅,此乃無根失守之火,聚於胃,熏於肺,傳於皮膚而為斑也。妄投涼劑,則又誤矣,故宜溫胃調中為主,胃氣和則火自下。斑自退而痘自出也。

凡腎症腰疼難立之候,而必有斑者,何也?蓋腎為胃之關,如熱毒蘊蓄而不得泄,是以傳注胃經,胃主肌肉,故發為斑,宜用鼠黏、升麻之類,於清涼解毒之中,兼以升提出表為主。如始驟以清胃寒劑,則血不行,肌肉冰,烏能載毒以出?必至沉匿於腎而為壞症矣。若至身發紫赤黑色等斑,而眼中白睛之內,色如桃花水紅色者,蓋白晴屬肺,是主內潰,肺胃敗壞,必不可治。其色乃內起淡淡一種水紅之色,非若筋膜赤障,外浮於睛也。

白話文:

【夾斑】

出現斑疹的情況,大多是因爲陽明經受了熱毒的侵襲。然而症狀可以分爲兩種:由陽毒引發的斑疹,必定伴隨着高燒、口渴、燥熱,手心腳心如同被烙鐵燙過,脈象洪大有力。如果斑疹顏色爲紅赤,這是胃部熱的表現,是可以治療的;如果斑疹顏色爲紫黑,這表示胃部已經受損嚴重,難以治療。如果斑疹顏色完全爲黑色,這表示熱毒深入胃部已達極致,更是無法治癒的症狀。如果熱毒壅塞,同時伴有大便祕結,應該立即採取瀉下療法,否則,胃熱無法排出,斑疹會更加嚴重。但也不能過早使用瀉下療法,否則,體內正氣虛弱,痘疹難以正常出現,反而可能陷入隱伏狀態,而且熱邪會趁虛而入,使斑毒更難治癒。這與傷寒時採用瀉下的理論是一致的。

如果是陰症引發的斑疹,患者身體不會出現高熱,手腳指甲都呈青色,脈象沉細,斑疹顏色微紅,這表示無根的火氣聚集在胃部,燻蒸肺部,傳到皮膚形成斑疹。如果胡亂使用涼性藥物,就是錯誤的,因此,應以溫胃調中爲主,胃氣調和後,火氣自然下降,斑疹自然消退,痘疹自然會出現。

凡是腎病導致腰疼難以站立,必然會有斑疹出現,爲什麼呢?因爲腎是胃的關卡,如果熱毒積聚無法排出,就會傳遞到胃經,胃主肌肉,所以會在皮膚上形成斑疹,應使用鼠黏、升麻這類藥物,在清涼解毒的同時,輔以提升發散的治療方法。如果一開始就大量使用清胃寒劑,血液運行會受阻,肌肉變得冰冷,如何能將毒素排出?最終熱毒會深藏於腎,形成嚴重的病症。如果身上出現紫赤黑色斑疹,而眼睛白眼球內出現類似桃花水紅色,這是因爲白眼珠屬於肺部,這表示內臟潰爛,肺胃功能衰敗,無法治癒。這種紅色是從內而起的淡淡的水紅色,不同於血管充血在外眼白上形成的紅斑。

3. 夾疹

痘出而夾疹者,先哲謂之兩虎蹲欄,蓋痘宜補而不宜瀉,瀉則不鼎峻,疹則宜瀉而不宜補,補則乃發喘。然在痘初,只宜透托,一既表痘,又兼發疹,疹出即解,故兩安而無礙者也。惟在灌膿之際,不可太發。僅宜助漿劑中,去參耆之類,加入黏子、桔梗、蟬蛻、殭蠶等藥,一助灌膿而兼理肺氣,肺氣既清,而陽毒自徹散於上矣。至於痘後發者,惟獨治疹可也。

然凡先見疹子而夾出如水痘者,此是正痘,因疹子耗去榮血,故白似水痘,但與發散疹子則疹散而痘自成,不可認作水痘,蓋疹子從不夾水痘者耳。

夫膚疹者,是熱毒之氣發越而然也。其暴出之時,點如麻狀,但色鮮赤成片耳,治宜清涼敗毒。若疹散數日而痘隨出者,則勢稀朗而自美。有隱疹者,多屬於脾,以其隱隱在於皮膚之間,故名之也。其發時多癢或麻木不仁、此兼濕痰之殊,若色紅者,又兼火化也,治宜亦與解毒為主。

更有謂痧者,其形如粟一般,尖圓而稍礙指,中含清水是也。總屬熱毒之所發,名殊而源一也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夾疹的處理】

如果出痘期間同時出現疹子,古人稱之為「兩虎蹲欄」,意思是痘疹並發的情況。對於痘疹來說,它更適合補而不是瀉,若過度使用瀉法,痘疹可能不會順利成熟;相反地,疹子適合用瀉法來治療,若補得太多,可能會引發喘息的問題。然而,在痘疹初期,我們應當讓它順利透出。一旦痘疹已呈現表象,又同時出現疹子,只要疹子能順利長出,痘疹和疹子就能和平共存,互不幹擾。然而,在痘疹灌膿階段,不宜讓疹子長得太快。此時,我們應當在促進痘疹成熟、增加膿液生成的藥方中,去除人參、黃耆等大補的成分,改加一些具有清熱解毒、疏風解表功效的藥物,例如:黏子、桔梗、蟬蛻、僵蠶等,這樣可以幫助痘疹灌膿,又能兼顧肺部的健康。肺部健康,痘疹所帶的熱毒就能從上半身徹底散發出去。至於痘疹後期纔出現的疹子,只需要專心治療疹子即可。

然而,如果疹子先於痘疹出現,且疹子的形態和水痘類似,這其實是真正的痘疹。因為疹子消耗了體內的營養,所以疹子看起來像水痘一樣呈白色。只要適當地讓疹子散發出來,疹子就會消失,痘疹也會順利長成,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是水痘,因為疹子從來不會和水痘同時出現。

皮膚上的疹子,通常是因為體內熱毒外發所致。疹子剛出現的時候,形狀像麻疹,但是顏色鮮紅,且成片狀。治療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。如果疹子散發幾天後,痘疹開始長出,那麼痘疹通常會比較稀疏,而且長得漂亮。還有一種疹子叫做隱疹,通常和脾臟有關,這種疹子隱藏在皮膚下,因此被稱為隱疹。隱疹發作時,可能會伴隨瘙癢或麻木的感覺,這通常和濕氣或痰濕有關,如果疹子顏色偏紅,則可能伴有火氣,治療時也應以清熱解毒為主。

另外,還有一種疹子叫做痧疹,它的形狀像小米粒一樣,尖圓而稍微有點硬,疹子中間含有少量的透明液體。無論是疹子、隱疹或痧疹,都是由熱毒引起的,只是名字不同,但根源是一樣的。

4. 夾丹

夾丹者,血熱也。在痘之未出時見者,只宜升提發散,而用紫草、升麻、黏子、蟬蛻、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乾葛之類,痘出而丹自淡。若過用寒涼,則痘必冰伏。若在痘出三四日間,則宜涼血解毒,而用生地、牛蒡、木通、荊芥、犀角、紫草之類。然又須看其顏色如何?紅紫者,熱極也。白者,痰濕也。至於青黑不可為矣,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夾丹」的狀況,是指由血熱所導致的症狀。在麻疹尚未顯露的時候,應當使用提升氣血、散發熱氣的方法來治療,常用的藥材有紫草、升麻、黏子、蟬蛻、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乾葛等,隨著麻疹的逐漸顯現,丹色自然會變淡。但是,如果過度使用性質寒涼的藥物,可能會導致麻疹被抑制,無法正常浮現。

如果在麻疹出現的三到四天期間出現夾丹的狀況,應該使用清涼血液、解毒的方法,可以使用生地、牛蒡、木通、荊芥、犀角、紫草等藥材。然而,還必須觀察病人的皮膚顏色,紅紫色表示體內熱氣極盛,白色可能是痰濕所致。一旦出現青黑色,情況就相當危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