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33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33)

1. 論痘始終順逆險(計十條)

凡八九日漿若充足,則可見氣壯血化而毒解功成,若無他症者順也,如漿不充足,氣陷不榮,毒成外剝者,氣血盡矣,逆也若氣平少充,紅黃色潤,漿不泛溢,血附線紅者,是氣弱而險也。易用保元湯內加薑桂以助其氣而駕其血,則漿自成可免無虞。

凡十二日血盡毒解氣調漿足,此生生自然之理也,順也。若血淡而漿微,或血凝而漿滯,以見氣虧而毒不解,必至枯朽剝極矣,逆也。若血盡漿足,濕潤不斂者,內虛也,並血淡漿微而血凝漿滯者。若得聲清能食,根暈猶存,皆為險也,宜用保元湯,一加茯苓、白朮,以助收斂。結痂,一加芎歸熟地,以助成漿收靨可也。

凡十三四日,氣血歸本,毒既殄減,漿老結痂者,順也。如痘不脫靨,諸邪並作者,此其逆也。若毒雖盡解,而漿老結痂之際,或有雜症相仍者,此其險也,治宜從保元溫補之法,隨症加減,不可輕用大寒盪滌之劑以致內傷也。

凡十四五六日,氣血功收。痂落瘢明而無他症者,順之徵也。若痂未易落,寒戰咬牙,譫語狂煩,疔腫並作,氣血兩虧者,逆之兆也,如痂落,潮熱唇紅口渴,而或不食神倦者,險之勢也,此宜隨候施治。若有餘毒者,即當解毒清涼,無餘毒者,便當略加補益,即有餘毒者,然在病久之後,補知痛虛,亦不可過於治也。

白話文:

論痘始終順逆險(計十條)

大概在發疹後的八、九天,如果膿皰內的漿液充足飽滿,就表示身體的氣血強盛,毒素正在分解,病症正在好轉,如果沒有其他併發症狀,就屬於順利康復的情況。如果漿液不足,表示氣血虛弱,毒素無法排出而向外侵蝕,這代表氣血已經耗盡,屬於病情惡化的情況。如果氣血平穩但稍微不足,膿皰呈現紅潤的黃色,漿液沒有溢出,而且膿皰周圍的紅暈呈現條狀,這表示氣血虛弱,病情處於危險邊緣。這時候應該使用保元湯,再加入薑和桂枝來幫助提升氣血,驅動血液循環,這樣就能使漿液生成,避免產生不良後果。

通常在發疹後的第十二天,血液中的毒素會被清除,氣血會逐漸調和,膿皰內的漿液也會充足,這是身體自然運作的規律,屬於順利康復的情況。如果血液顏色淡薄,漿液稀少,或者血液凝結,漿液停滯,這表示氣血虧虛,毒素沒有完全清除,病情一定會持續惡化,直到身體衰竭,屬於病情惡化的情況。如果血液中的毒素已經清除,膿皰漿液充足,但皮膚仍然濕潤不收斂,這表示身體內部虛弱,這種情況和血淡漿微或血凝漿滯的情況一樣。如果患者聲音清澈,有食慾,膿皰周圍的紅暈仍然存在,這些都屬於危險的徵兆。應該使用保元湯,再加入茯苓和白朮來幫助收斂膿皰。等到開始結痂的時候,可以再加入川芎、當歸和熟地黃,以幫助生成漿液,使結痂收斂。

大約在發疹後的第十三、十四天,身體的氣血應該恢復正常,毒素已經明顯減少,膿皰也應該結痂,屬於順利康復的情況。如果膿皰沒有脫落,而且出現各種其他邪氣引起的症狀,這就屬於病情惡化的情況。如果毒素雖然已經清除,但正處於膿皰結痂的階段,仍然出現其他雜症,這就屬於危險的情況。治療上應該使用保元湯等溫補的方法,並且根據具體症狀調整藥物,不可以輕易使用大寒的藥物來瀉下,以免損傷身體內部。

大約在發疹後的第十四、十五、十六天,身體的氣血應該已經恢復,痂皮脫落,傷疤明顯,而且沒有其他併發症狀,這是順利康復的跡象。如果痂皮不容易脫落,而且出現寒戰、咬牙、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,甚至長出疔瘡等症狀,這就表示氣血兩虛,是病情惡化的徵兆。如果痂皮脫落,但出現潮熱、嘴唇發紅、口渴,甚至沒有食慾、精神疲倦等情況,這就屬於病情危險的情況,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。如果體內還有殘留毒素,就應該使用解毒清熱的藥物。如果沒有殘留毒素,就應該稍微使用一些補益的藥物。即使體內還有殘留毒素,但因為病情已經持續很久,身體比較虛弱,也不能過度使用解毒的藥物。

2. 節制賦

夫病深而藥淺,終見無功;病淺而藥深,反增他劇。寒微而熱藥太過,內則目赤咽痛,痰壅氣促,外則斑爛癰毒,燥裂乾紅;熱微而寒藥太過,內則吐瀉腹脹,外則陷伏癢塌。勢緩而投急劑,急則拂亂其經,病劇又宜劫藥,緩則援生不及,以本藥而治本病,病去便當行別議。

防變症而用變藥,變症貴審乎將來,故偏行補法,未必盡為怯弱,執用辛溫,豈因概是虛寒?合用即用,當去即去,藥隨病遷,機要在我,故升麻進於未點之先,若還瀉甚而莫投;黃耆用於催膿之際,必待氣弱而可用。身無壯熱,休加乾葛、柴胡,臉不繁紅,勿進芩連、翹芥,擁遏只許疏通,投補劑則胸膨減食;內熱便宜清利,多發藥則表爛瘡疼。熱壅心煩,丁桂須知患目;便溏胃弱,芩連誤用夭亡。

傷食吐酸,先宜消導;不食乾嘔,須與和胃。糞焦熱瀉,溫補豈其所宜;溏瀉清稀,涼藥總為不合。胃虛弱而補陰,恐增泄瀉;三焦擁而益陽,慮發狂顛,喘滿便清,雖虛煩而可補;氣粗腹脹如秘結而可通。咳嗽有痰切勿亂投半夏;熱沖作吐且教慢入乾薑。氣虛不振,參耆奏捷;脾胃虛寒,桂附成功。

芩連,解熱毒於未解;荊翹清血熱於血泡。然若勢在行漿,此等皆為所叱。六七日內不起,保元勿禁;八九日外瀉生,異攻何遲?補法不宜早,加溫藥必須在後;發散乃是先鋒,溫補總為截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疾病嚴重但藥力輕微,最終將不會看到效果;反之,若疾病輕微但藥力過強,反而會增加其他更嚴重的病情。若是寒症輕微但用了過量的熱藥,內裡可能導致眼睛紅腫、咽喉疼痛、痰多呼吸困難,外表則可能出現斑疹、膿包、皮膚乾燥裂開、紅腫;若是熱症輕微但用了過量的寒藥,內部可能會引起嘔吐、腹瀉、腹部脹大,外表則可能出現皮膚凹陷、癢癥。如果病情緩和卻用了劇烈的藥物,可能打亂身體正常的運行;病情嚴重時應使用強效藥物,如果使用緩和的藥物,可能無法及時挽救生命。應該用適當的藥物治療適當的疾病,病好了就應考慮其他的療法。

為了防止病情突變而使用特殊藥物,特殊病情的判斷需謹慎,因此即便大量使用補藥,也不能單純認為病人就是體質虛弱;若一味使用辛溫藥物,也並非代表病人一定是虛寒體質。藥物該用就用,該停就停,應根據病情調整藥物,關鍵在於醫生的判斷。例如升麻應在病情初期使用,若病人已嚴重腹瀉就不宜再用;黃芪應在催膿階段使用,必須等到病人氣虛纔可使用。若病人沒有高燒,就不應加入乾葛、柴胡;若臉部沒有泛紅,就不應加入黃芩、黃連、連翹、芥子,若病情阻塞,只能採取疏通的方式,若使用補藥,可能會使胸部膨脹,減少食慾;若體內有熱,應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,若使用太多發汗的藥物,則可能導致表面潰爛、疼痛。若因熱氣壅塞而心煩,應避免使用丁香、肉桂,以免加重眼睛的不適;若大便稀溏、胃弱,使用黃芩、黃連可能會導致死亡。

若是因飲食過量導致噁心、反酸,應先使用幫助消化的藥物;若沒有食慾、乾嘔,應使用調理胃部的藥物。若是因為大便乾硬而熱瀉,溫補的藥物並非適合;若是大便稀薄,涼藥並不適用。若是胃虛弱而補陰,可能會增加腹瀉;若是三焦擁堵而補陽,可能會引發瘋狂。若是喘息、腹部飽脹,即使虛煩也可以補充營養;若是氣粗、腹部脹大如便祕,可以使用通便的藥物。若是咳嗽伴有痰,切勿隨意使用半夏;若是因熱氣衝擊而嘔吐,應緩慢使用乾薑。若是氣虛無法振作,人參、黃芪可以發揮作用;若是脾胃虛寒,肉桂、附子可以發揮功效。

黃芩、黃連可以在熱毒未解時清除熱毒;荊芥、連翹可以在血泡形成時清除血熱。然而,如果病情已經進入排液階段,這些藥物都應避免使用。若病程六七天仍無好轉,應使用保元湯,不應禁止;若八九天後出現腹瀉,應使用異攻散,不應延遲。補藥不應過早使用,加入溫藥必須在後期;發散藥物是開路先鋒,溫補藥物則是截斷敵軍後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