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31)
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31)
1. 脈要
脈總六部不越表裡陰陽,左手脈之大小,以分血之盛衰,右手脈之大小,以分氣之盛衰,七歲以上五至為平,過則為數,邪氣實也,不及為遲。正氣虛也,人迎緊,外感也。氣口數,內傷也。浮而數,表熱也。浮而遲,陽氣衰也。沉而緊,裡熱也。沉而細,元氣脫也。然痘疹為陽病,故脈浮沉俱宜略帶洪實。
若弱而無力,則為陽病而見陰脈,必凶之兆至若浮而無根,數而雀啄,細而欲散,縈縈如蛛之絲,遲而欲絕,滴滴如屋之漏,沉而時見,如魚之躍者,是皆死脈也。《脈訣》又曰:阿阿緩若春楊柳,此是脾家居四季。蓋言六部陰陽皆宜要有胃氣,胃乃元陽之首,一臟六腑之本耳,故脈靜身涼神清者生,脈躁身熱心煩者死。
然痘瘡七日前後之脈,猶有別焉,小兒之脈多帶緊數,至於痘瘡,自發熱以至起脹,毒從內出,陽之候也。其脈尤宜浮大而數,不宜沉細而遲,既靨之後毒從外解,陰之候也,脈宜和緩,而不宜洪數,但要和平有神,切忌虛大無力,則六日以前宜動,六日以後宜靜也。然六部之外,又有衝陽脈者,胃脈也。
太谿脈者,腎脈也。胃為主,腎為根,此二脈關係最重,倘至六部無脈,生死難辨,宜急於此診視。若悠悠條理,不斷不急,元氣尚在,猶有生意可救而活也。若此二脈先絕,縱六脈猶存,亦為凶候,復以二脈較之,則太谿尤重於衝陽耳,雖痘以視形察色為主,然非脈何以決臟腑虛實寒熱之真情,而施治療之無誤也。(衝陽脈在足大指次指之間陷上三寸,動脈是也,太谿脈在足內踝下動脈是也。
)
白話文:
[脈搏要點]
脈搏總共有六個部位,但其變化不出陰陽表裡的範疇。我們透過左手的脈搏大小來判斷血液的充沛程度,右手的脈搏大小則用來評估氣力的盛衰。七歲以上的兒童,脈搏每分鐘跳動五次為正常,超過這個頻率則表示脈搏過快,體內有邪氣存在;反之,若脈搏慢於這個頻率,則表示正氣不足。人迎脈緊繃,代表可能有外感疾病;氣口脈快,則可能為內傷所致。脈搏輕按即得且頻率快,代表表層有熱;輕按即得但頻率慢,代表陽氣正在衰退;深按才得且緊繃,代表裡層有熱;深按才得且細弱,則可能是元氣瀕臨耗盡的跡象。然而,痘疹是屬陽性的疾病,因此脈搏無論是輕按或深按,都應呈現洪大且有力的狀態。
若脈搏微弱且無力,代表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脈象,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徵兆。若脈搏輕按即得但無根,頻率快且節奏不穩,細弱且瀕臨散亂,像蜘蛛絲般纏繞不清,慢且瀕臨停頓,像屋簷漏水般滴答作響,或是深按才得但偶爾出現,像魚跳出水面那樣,這些都是死亡的脈象。《脈訣》一書曾說:「脈象緩慢,就像春天的楊柳,這代表脾臟的健康狀況,因為脾臟是四季之首,也是五臟六腑的根本。」因此,脈象平靜、身體涼爽、精神清醒的人,生命徵象良好;反之,脈象混亂、身體發熱、心情煩躁的人,則可能命不久矣。
然而,對於痘瘡發病前後的脈象,還有一些差異。兒童的脈象多會緊繃且頻率快,但在發痘瘡時,由於熱毒從體內向外爆發,這是陽性的現象。因此,脈象應該呈現輕按即得且頻率快的狀態,而不應該是深按才得且頻率慢的狀態。發痘後,熱毒從體表散去,這屬於陰性現象,脈象應變得平和,而不該是輕按即得且頻率快。但最重要的,是要脈象平和且有精神,千萬不要虛弱且無力。因此,在發痘的頭六天,脈象應呈現動態;六天後,則應轉為平靜。除了六個主要的脈象部位外,還有衝陽脈與太谿脈,分別代表胃與腎的脈象。
胃是身體運作的主導,腎則是根基,這兩個脈象的關係至關重要。若六個主要脈象部位的脈象無法辨認,生與死難以判定,應立即檢查衝陽脈與太谿脈。若這兩種脈象流暢,未見斷裂或混亂,代表元氣仍在,仍有救治的希望。但若這兩種脈象先消失,即使其他六個部位的脈象依舊存在,也是凶兆。再進一步比較這兩種脈象,太谿脈的重要性更甚於衝陽脈。雖然觀察痘瘡的形狀與顏色是最主要的診斷方式,但若沒有脈象,如何能精準地判斷臟腑的虛實寒熱,並正確地進行治療呢?
(衝陽脈位於腳大拇指旁邊第二個腳趾間的凹陷處,太谿脈則位於腳踝內側的動脈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