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19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二(總論痘要) (19)

1. 論表裡寒熱虛實

倘若飲食如故,二便如常,精神爽快,瘡色起發和順者,此裡實之得中者也。不必施治。若蒸蒸作熱,手足如烙,小便短赤,大便秘結,瘡色焦紫,喜居冷處,口氣熱而作渴,舌燥干而喘促。驚悸煩燥痰壅,咳嗽氣粗,吐利大渴或二便不通,唇紫而赤,譫語狂亂,胸膈飽悶,肚腹膨脹,甚或上下失血,其脈沉實,而數者,此乃里實熱之過甚者也。必致燥其陰血,治宜急與活血涼血,清熱解毒,切忌參朮助脾,補氣之劑。

然有痘瘡自始出一日,以至十日身熱不退,且又精神清爽,乳食如常,大便黃稠,小便清利,其瘡光澤,起發肥滿,根窠紅潤,易出易靨者,是表裡俱實之症,雖熱亦無損傷,俱若小便赤澀者,急微利之,蓋實熱有餘之症,惟恐蘊熱發搐耳。然凡初熱宜乎表虛,則痘易出而疏朗勻淨。

故用蘇葛以開腠理,既出之後,又宜表實,則易起宜回,而無倒陷癢塌之變,故用參耆以實肌表,然參耆用於起壯之時,則耆宜多而參宜少,以補表重而補中輕也。若用之於結靨之際,則參宜多而耆宜少,以補中先而補表次也。但痘瘡以頭面為主,故用參耆而必佐以川芎防風等品者,是欲引其上行之義耳。

然此僅言夫表裡正氣之虛實也。又若痘出稀疏,神安色悅,依期起灌,諸候如常者,此為毒之虛也,宜順之而勿治,若齊湧稠密,焮腫紅紫,身發火熱疼痛呼號者,此為毒之實也。宜解毒之藥因證治之。丹溪曰:虛者益之,實者損之,寒者溫之,熱者清之,治痘之大要,舍是四者,無治法矣。

發熱之初,急宜表散,要在表熱盡退為佳,既出之後,隨證溫涼,務在解熱消毒,調氣活血,使榮衛和暢,則無壅滯陷伏之患,又必謹避風寒,絕戒房事,調節飲食,禁止穢氣,自然獲吉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飲食跟平常一樣,大小便也正常,精神很好,瘡的顏色和長勢都很順利,這表示身體內部狀況良好,不需要特別治療。

但如果出現發熱、手腳像被烙鐵燙到一樣發燙、小便量少顏色深紅、大便乾硬、瘡的顏色焦黑發紫、喜歡待在涼快的地方、口氣熱而且口渴、舌頭乾燥、呼吸急促、心悸、煩躁不安、痰多、咳嗽聲音粗重、想吐又腹瀉、極度口渴、或大小便不通、嘴唇發紫發紅、說胡話、語無倫次、胸口悶脹、肚子脹大,甚至出現吐血或血便,脈搏沉實而且跳得快,這就表示身體內部熱邪太嚴重了,會耗損陰血,治療上必須趕快用活血涼血、清熱解毒的藥,千萬不能用人參、白朮這些補脾氣的藥。

但是,有些痘瘡從第一天長出來,到第十天都一直發熱,但精神仍然很好,食慾也正常,大便黃稠,小便清澈,瘡的顏色有光澤,長得飽滿,根部紅潤,容易長出來也容易消退,這是表裡都強壯的表現,雖然發熱但沒有什麼損傷,如果出現小便短少而且顏色深紅,就要稍微通利小便,因為這種情況是實熱太過,擔心會因為熱邪太盛而引起抽搐。通常發熱初期屬於表虛,痘瘡才會容易長出來而且分佈均勻。

所以要用蘇葉、葛根來打開皮膚的毛孔,等到痘瘡長出來之後,又需要表實,這樣痘瘡才會容易長大、容易消退,而不會出現倒伏、凹陷、發癢等變化,所以要用人參、黃耆來增強肌膚的防禦力,但當痘瘡剛開始長的時候,黃耆的用量要多於人參,因為這時的重點是補養體表而不是補養體內。如果是在痘瘡快要結痂的時候,人參的用量就要多於黃耆,因為這時的重點是補養體內,其次才是補養體表。而痘瘡主要長在頭面部,所以使用人參、黃耆時必須搭配川芎、防風等藥,這樣才能引導藥力往上走。

上面說的主要是身體表裡正氣強弱的情況。如果痘瘡長得稀疏、患者精神安定、氣色好,痘瘡也按照時間順序長大結痂,沒有異常狀況,這表示毒邪不強,只要順其自然不用治療就好。但如果痘瘡長得又多又密、紅腫發熱、身體發熱疼痛、不斷呼叫,這表示毒邪很強,應該用解毒的藥根據情況治療。朱丹溪說過:「虛弱的就補益,強盛的就削弱,寒冷的就溫熱,發熱的就清涼」,這就是治療痘瘡最重要的原則,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治療方法。

發熱的初期,要趕快用藥發散,使表面的熱退去,等到痘瘡長出來之後,要根據情況使用溫熱或清涼的藥,重點在於解熱解毒、調和氣血,使身體內外順暢,這樣才不會出現阻塞、陷落等問題。此外,一定要注意避風寒、絕對禁止性行為、調節飲食、遠離污穢之氣,這樣自然就能平安順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