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一(痘門概論) (12)

回本書目錄

痘疹全集卷二十一(痘門概論) (12)

1. 論時日氣血循行略

人身血氣,晝行陽,夜行陰,自平旦寅時,從中焦注手太陰肺經;卯時,注手陽明大腸經;辰時,注足陽明胃經;巳時,注足太陰脾經;午時,注手少陰心經;未時,注手太陽小腸經;申時,注足太陽膀胱經;酉時,注足少陰腎經;戌時,注手厥陰心胞經;亥時,注手少陽三焦經;子時,注足少陽膽經;丑時,注足厥陰肝經。氣血循行,不可太過,不可不及,候氣失時,災𧔌立見。

且人之手足,各有三陰三陽。手之三陰,從臟走至手,手之三陽,從手走至頭,足之三陽,從頭下走至足,足之三陰,從足上走入腹,共合十二經絡。更有曰:凡子午卯酉日陰交於陽,氣不足,其痘多攻,寅申巳亥日,陽會於陰,血不足,其痘多剝,辰日陽氣行下,血留不進,其痘補血。戌日陰氣行上,氣留不足,其痘補氣,丑未日氣血均行,其痘多吉,此以時日陰陽立說也。

然人身氣血虛實,一覽可知,且性稟陰陽各異,豈可拘一定之時候,以概不一之性稟哉!

白話文:

人的血液和氣在身體內運行,白天在身體的陽面活動,夜晚則在陰面活動。從清晨的寅時開始,氣血會流經上肢的陰面,也就是手太陰肺經;到了卯時,轉而流經上肢的陽面,即手陽明大腸經;辰時,則是到達下肢的陽面,也就是足陽明胃經;巳時,再回到下肢的陰面,即足太陰脾經;午時,氣血會到達上肢的陰面,手少陰心經;未時,又轉移到上肢的陽面,手太陽小腸經;申時,到達下肢的陽面,足太陽膀胱經;酉時,再到下肢的陰面,足少陰腎經;戌時,氣血又回到上肢的陰面,手厥陰心包經;亥時,再到上肢的陽面,手少陽三焦經;子時,氣血會到達下肢的陽面,足少陽膽經;醜時,最後到下肢的陰面,足厥陰肝經。氣血的循環不能過度,也不能不足,如果時間錯過了,問題馬上就會出現。

人的手和腳,各有三個陰脈和三個陽脈。上肢的三個陰脈,從臟腑流向手部;上肢的三個陽脈,從手部流向頭部;下肢的三個陽脈,從頭部流向腳部;下肢的三個陰脈,從腳部流向腹部,合計共有十二條經絡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在子、午、卯、酉這四天,陰脈與陽脈交接,氣會不足,痘痘就會爆發;在寅、申、巳、亥這四天,陽脈與陰脈交接,血會不足,痘痘就會脫落;辰日,陽氣下行,血會停留,此時應補血;戌日,陰氣上行,氣會停留,應補氣;醜、未這兩天,氣血平衡,痘痘多會好轉,這是根據時間和陰陽來判斷的。

然而,一個人的氣血虛實,一眼就能看出,而且每個人的陰陽屬性各不相同,怎麼能只看固定的時間,就一概而論呢?

2. 七日五傳

一日二日,胎毒自腎而發,至骨髓之分。二日三日傳心血脈之分。三日四傳脾胃肌肉之分。四日五日,傳至肝筋之分。五日六日,傳肺皮毛之表。七日八日濃厚漸干而愈。否則,為倒靨,或成癰腫矣。

白話文:

在第一及第二天,由母體傳來的毒素從腎臟開始發作,影響到骨髓。到了第二至第三天,毒素會進一步影響心臟和血液。第三至第四天,毒素會影響到脾胃以及肌肉。第四至第五天,毒素會傳到肝臟和筋絡。第五至第六天,毒素會傳到肺部和皮毛的表面。到了第七至第八天,如果症狀逐漸濃厚後乾涸,那麼病情就會好轉。否則,若是毒素反向內侵,可能會形成膿瘡或者腫瘤。

3. 五臟胎毒所發

肝為水泡,其色青小,是即俗謂水痘也。肺為膿泡,稠濁色白而大,是即俗謂痘子也。心為斑而主血,其色赤而小,次於水泡,是即俗謂喑子也。脾為疹,其色淺黃,而次必斑,是即俗謂麻子也。

白話文:

[由五臟引起的胎毒症狀]:肝臟問題引發的會像是水泡,顏色偏青且較小,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水痘。肺部問題產生的是膿包,質地濃稠,顏色偏白且較大,這就是常說的痘子。心臟問題引起的是斑點,與血液有關,顏色為紅色且大小介於水泡之間,這通常被稱為喑子。脾臟問題導致的是疹子,顏色偏淺黃,且在出現前一定先有斑點,這就是常說的麻子。

4. 紙捻照法

用紙捻飽蘸麻油,即用烘乾,臨時欲用,再蘸其油,於燈上往來,略炙令油無泡,方點照之,則免熱油損傷皮肉,其照時須將門窗盡閉,致令黑暗,欲視其左,火移於右,欲視其右,火移於左,上下同此法照之,則痘之多少,色之何如,預見矣。麻疹則浮於皮外,而肉內無根,痘瘡則肉內有根而極深者也,故有以手摸之者,亦以其痘有根核而驗之耳。若以日光觀之,則不見矣。

故不若火之為可預知也。凡以火照而見驚搐大叫者,亦痘候也。因心火太盛、而與外火和搏耳,治宜微利,以導心火,否則,驚搐踵作矣。

白話文:

[紙捻照法]

使用方法是,先拿一紙捻,浸滿麻油,然後烘乾。當要使用時,再次沾上麻油,在燈上來回輕微烤炙,直到油不再冒泡,這樣點燃就不會因為熱油濺出而燙傷皮膚。在檢查病情時,應關閉所有門窗,讓房間盡可能黑暗。如果要檢查左側,就把火光移到右側;如果要檢查右側,就把火光移到左側,上下部位也是同樣的操作。這樣就可以清楚看到,癤子的數量,以及顏色如何,提前瞭解病情。

麻疹通常只浮在皮表,並未深入肌膚。而痘瘡則不同,它會深入肌膚,且根部很深。所以,有人會用手去觸摸,以此判斷是否有痘瘡的根部。但在日光下觀察,就無法清楚看到這些。

因此,用火光照亮來預知病情,效果更好。如果在用火光照時,患者出現驚嚇抽搐,大聲尖叫的情況,這也可能是痘瘡的徵兆。這是因為心臟的火氣過旺,與外界的火氣相互影響所致。治療上,應適度排泄,以引導心臟的火氣,否則,驚嚇抽搐的情況可能會接連發生。

5. 論服藥法並禁解毒藥寒涼

小兒多不肯服藥,強之亦不能多進,然病勢猖撅,非藥方不能驅逐,痘屬虛寒者,尚可延綿數日,屬實熱者,火性急速,藥不可緩,故惟宜重劑膿煎,止用頭服,則藥功方能勝病。至於乳母,亦宜服大劑,使乳汁亦有藥力。但解毒寒涼之藥,不可痘初輕服,蓋痘毒本於胎元,伏於腎臟,感觸而出,莫可御也。

非若諸瘡之出,初發可用解毒內消而愈。日成可用解毒,逐散而愈。蓋臟毒屬陰,而最深,必籍氣血送出於皮膚,運化於窠囊,收結成痂。還元而後已,寧有內消者乎?寧有不成膿者乎?故諸瘡可以解毒為主,而痘瘡必賴氣血以送毒為主也。況解毒之藥,多傷胃氣,多損氣血,且毒有不必解者,有不可解者,如稟賦強旺,氣血充足,胃強能食,自能運毒以成功,此不必解毒者也。如稟賦怯惡,氣血衰微,胃虛少食,則雖調補氣血,尚慮不能送毒成功,此不可解毒者也。

至於解毒之方,若投之於將出之際,則寒涼抑遏,毒滯於中,非徒無益而反害之。惟結痂之後,有餘不盡之毒,假藥力以解散之,免其為癢為癰則可耳。

白話文:

小孩大多數都不願意吃藥,即使勉強他們,也無法吞下太多。然而,當病情嚴重,不靠藥物無法驅除疾病,對於屬於虛弱或寒冷體質的小孩,或許病情可以拖上幾天;但若是屬於實熱體質的小孩,因為火性急躁,治療更不能拖延,所以應該使用較大量的藥物濃煎,只服用第一次煎煮的藥水,這樣藥效才能勝過疾病。至於哺乳的母親,也應服用大量藥物,讓乳汁也能帶有藥效。

但是,對於解毒和寒涼的藥物,在痘疹剛開始時不宜輕易使用,因為痘疹的毒素源自於胎兒期,藏匿在腎臟中,受到刺激而爆發,這是無法抵抗的。不像其他種類的瘡瘍,一開始就能用解毒藥物從內部消滅,或者在病情形成後,用解毒藥物逐漸散去。因為臟腑的毒素屬陰,且藏得很深,必須藉助氣血將毒素送到皮膚表層,運行轉化在瘡口之中,結成痂皮,恢復原狀後才能停止。哪有可能從內部就消除毒素呢?哪有可能不形成膿包呢?因此,對待各種瘡瘍,可以以解毒為主要療法,但對待痘疹,必須依靠氣血來運送毒素纔是主要療法。

此外,解毒藥物多會傷害胃氣,損耗氣血,並且有些毒素不需要解,有些毒素不能解。例如,如果天生體質強壯,氣血充沛,胃強壯且能正常飲食,自然能夠運行毒素以達到治療效果,這就是不需要解毒的情況。相反地,如果天生體質虛弱,氣血衰弱,胃虛弱且飲食量少,那麼即使調養補充氣血,仍可能無法有效運行毒素以達成治療,這就是不能解毒的情況。

至於解毒的方法,如果在痘疹即將爆發的階段使用,寒涼的藥物會抑制毒素,導致毒素滯留在體內,不僅無益反而有害。只有在結痂後,若有殘餘未完全消散的毒素,可以藉由藥物的力量來散去,避免產生癢感或膿包,這樣才合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