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痘疹全集卷二十一(痘門概論) (11)
痘疹全集卷二十一(痘門概論) (11)
1. 經穴部位諸痘所主
乳盤,心之樞也,痘如交累,則煩燥卷床。
膻中,又名胸阜,在兩乳中間,玉堂下一寸六分,任脈氣所發,心之樞也。有痘則煩燥而主凶。
中脘,在臍上四寸,胃之膜手太陽少陽所主,任脈所會脾之關轄也。痘如蜂螫為凶。
臍封,脾之關也,不宜多痘,否則脾家瀉逆,而主凶。
臍麓,脾之關也,痘如旋珠必主瀉逆,而為凶。
肺俞,在背部三椎骨下,兩旁各開一寸半,足太陽脈氣所發,然五俞之位,俱不可多痘,若並出於此,名為懸鏡而主凶。
心俞,在背部五椎骨下,兩旁各開一寸半。
肝俞,在背部九椎骨下,兩旁各開一寸半。
脾俞,在背部十一椎骨下,兩旁各開一寸半。
胃俞,在背部十二椎骨下,兩旁各開一寸半。
腎俞,在背部十四椎骨下,兩旁各開一寸半,不宜多痘。
肩俞,癰毒結於此者可治。
傷門,五關為傷門,痘多則煩燥。
丹田,在臍上之丹田,蓄毒則腸結便難。
玄門,男之龜女之肥,屬水,而疔火不生,若疔生此大凶。
豐丘,五經高處為豐丘,痘少則安寧順美。
曲池,在手肘曲處宛中,痘癰不宜,患此最宜速治,否則,易成痼疾。
三里,在膝旁牛犢下,二小痘癰結,此命雖無妨,但防潰筋之虞。
臀阜,肝之軸,痘癰結此可治。
陽球,腎之關有毒則凶。
商丘,在足內踝前微陷中,足太陰脾脈,所經與絲竹相應。
公孫,在足系足厥陰肝所經。
湧泉,在足心宛中,湧泉牢塊則毒透足難治。
太衝,在足大指末節,二寸或寸半陷中,又云在足間二寸,兩筋間。
太白,在足。
陰陵,在足。
委中,在足膝曲處。
陋谷,在足底與腮井相應,疔毒生此,決不可治。
白話文:
乳房中心,是心臟的重要位置。如果痘疹密集地出現,會導致煩躁不安,甚至在床上翻來覆去。
膻中穴,又稱胸阜,位於兩乳房中間,玉堂穴下一寸六分的地方,是任脈氣所發的地方,也是心臟的重要位置。如果這裡長痘疹,會導致煩躁不安,而且預示著凶險。
中脘穴,位於肚臍上方四寸的位置,是胃的外部組織,手太陽、少陽經所主,也是任脈與脾經會合的地方,是脾的關口。如果這裡的痘疹像蜂螫一樣,預示著凶險。
肚臍周圍,是脾的關口,不宜長太多痘疹,否則會導致脾的排泄功能失常,出現腹瀉等逆向反應,而且預示著凶險。
肚臍下方,也是脾的關口,如果痘疹像旋轉的珠子一樣,必定會導致腹瀉等逆向反應,而且預示著凶險。
肺俞穴,位於背部第三椎骨下方,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,是足太陽脈氣所發的地方。五臟的俞穴都不宜長太多痘疹,如果多個痘疹同時出現,像一面懸掛的鏡子一樣,預示著凶險。
心俞穴,位於背部第五椎骨下方,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。
肝俞穴,位於背部第九椎骨下方,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。
脾俞穴,位於背部第十一椎骨下方,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。
胃俞穴,位於背部第十二椎骨下方,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。
腎俞穴,位於背部第十四椎骨下方,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,這裡不宜長太多痘疹。
肩俞穴,如果這裡發生癰瘡,可以治療。
傷門穴,五關(指關節)的地方稱為傷門,如果這裡長太多痘疹,會導致煩躁不安。
丹田穴,位於肚臍上方的丹田部位,如果這裡積蓄毒素,會導致腸道堵塞、排便困難。
玄門穴,指男性陰莖和女性陰蒂的地方,屬水,本不應產生疔瘡這種火熱之毒,如果這裡長疔瘡,預示著大凶。
豐丘,五條經脈高起的地方稱為豐丘,如果這裡的痘疹很少,則代表身體安寧順遂。
曲池穴,位於手肘彎曲處的凹陷處,這裡不宜長痘疹或癰瘡,如果患病最好盡快治療,否則容易形成頑固的疾病。
三里穴,位於膝蓋外側下方,小腿犢鼻穴的位置。如果這裡長出兩個小癰瘡,雖然不會有生命危險,但要預防發生損傷筋脈的風險。
臀阜,是肝臟的軸心,如果這裡長癰瘡,可以治療。
陽球穴,是腎臟的關口,如果這裡有毒素,預示著凶險。
商丘穴,位於足內踝前方的凹陷處,是足太陰脾經所經過的地方,與絲竹穴相對應。
公孫穴,位於足部,是足厥陰肝經所經過的地方。
湧泉穴,位於腳底的凹陷處,如果湧泉穴出現堅硬的腫塊,表示毒素已經深入腳底,難以治癒。
太衝穴,位於腳大拇指末節後兩寸或一寸半的凹陷處,也有說在腳背兩筋之間的凹陷處。
太白穴,位於足部。
陰陵穴,位於足部。
委中穴,位於膝蓋彎曲處。
陋谷穴,位於腳底,與腮井穴相對應。如果這裡長疔瘡,絕對無法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