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女科精要卷十八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女科精要卷十八 (14)

1. 產後頭汗鬱冒

《金醫》曰:產婦鬱冒,其脈微弱,但頭汗出所以然者。血虛而厥,厥而必冒,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以血虛下厥,孤陽上出,故頭汗出,所以產婦喜汗出者、亡陰血虛,陽氣獨盛,故當汗出,陰陽乃復。然產婦鬱冒,虛多邪少,故脈微弱,中氣虛也。一身之陰陽不和,故身無汗,但頭汗出者,何也?血虛下厥,則下之陰氣盡,而陽為孤陽,則上出而頭汗矣。

仍喜其汗出而解者何?產婦血去過多而亡陰,自陰較之,陽為獨盛,所以喜其汗,損陽就陰,則陰陽平,故曰乃復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金匱要略》所述,產婦在產後出現鬱悶且頭部大量出汗的情況,這是因為她們的脈象顯示出虛弱。頭部出汗的原因是因為產後失血導致血虛,血虛會引發四肢厥冷,四肢厥冷會進一步導致頭暈目眩。頭暈目眩要得到緩解,通常會有大量汗水冒出。這是因為血虛導致下肢厥冷,使得體內的孤陽之氣向上蒸騰,所以頭部會大量出汗。產婦之所以容易出汗,是因為她們失血過多,導致陰血不足,而陽氣相對旺盛,所以出汗成為一種調節方式,使陰陽得以平衡。

然而,產婦的鬱悶和頭汗,主要是因為虛弱而非疾病所致,因此她的脈象會顯示微弱,這反映的是中氣虛弱。身體內的陰陽失調,導致全身不出汗,只有頭部出汗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血虛導致下肢厥冷,使得下身的陰氣耗盡,而上身的陽氣成為孤陽,於是孤陽上升,從頭部蒸騰而出形成頭汗。

那麼,為什麼我們會高興看到產婦出汗呢?這是因為產婦產後失血過多,導致陰血耗盡,相對於陰而言,陽氣顯得過剩,所以我們高興看到她出汗,因為出汗可以消耗部分的陽氣,讓陰陽達到平衡,所以說出汗後陰陽就能恢復平衡。

2. 產後中風

產後中風,由產時傷動血氣,勞損臟腑,未曾平復,早起勞動,致氣虛而風邪乘之,冷氣客於皮膚經絡,疼痹羸乏,不任少氣。凡筋脈挾寒,則攣急喎僻,挾溫則縱緩虛弱。若入諸臟,恍惚驚悸,隨其所傷臟腑經絡而生病焉。然《大全》曰:婦人以榮血為主,因產血下太多,氣無所主,唇青肉冷汗出,目眩神昏,命在須臾,此虛極生風也。若以風藥治之則誤矣。

不問何候,大與溫補,十全大補湯加附子,令人推正其身,一人夾正其面,挖開口灌之,如不得下,令側其面出之仍灌,熱者,又冷又灌,數次即能下,少傾蘇,此立齋法也。

白話文:

產後中風的情況,多半是因為生產時損傷了身體的血氣,勞損了臟腑,身體尚未完全恢復,就過早地開始勞動,導致氣血虛弱,風邪趁機侵入。冷氣侵襲皮膚和經絡,造成疼痛、疲倦乏力,甚至呼吸困難。如果筋脈受寒,就會出現緊繃、偏斜的症狀;如果是受熱,則會出現鬆弛、虛弱的情況。風邪進入臟腑,會引起精神恍惚、驚恐悸動,具體病症會根據風邪侵害的臟腑和經絡而有所不同。

然而,《大全》一書指出,女性主要依賴血液來維持健康,生產後因為失血過多,氣血無主,可能出現嘴脣青紫、肌膚冰冷、冒汗、視線模糊、精神混亂等症狀,隨時都有生命危險,這就是極度虛弱導致的風病。如果用治療風病的藥物來處理,那就是錯誤的。

無論病情如何,都應大量服用溫補藥物,例如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,讓人幫忙把患者身體扶正,一個人幫忙扶正臉部,然後撬開嘴喂藥,如果無法吞下,就讓患者側過臉吐出來再喂,即使藥物冷掉也要持續灌服,多次後就能成功下嚥,稍作休息後患者就會甦醒,這就是所謂的立齋法。

3. 產後痙病

產後血虛,角弓反張,病名曰痙。痙者,勁也。陰氣暴虛,陰虛內熱,熱極生風,故外現如風假症,實陰血不足,無以養筋所致。厥陰大虛之候,宜益陰補血,血長而虛風自滅也。

白話文:

產後因為失血過多導致身體虛弱,出現類似弓弦拉緊的症狀,這種病被稱為產後痙病。痙病的意思就是肌肉僵硬。這是因為生產後陰氣突然虛弱,陰虛導致體內產生熱氣,當體內熱氣達到極點時會產生類似風邪的症狀。但實際上,這是因為陰血不足,無法滋養肌肉所導致的。這是一種肝經嚴重虛弱的表現,應該採取增強陰氣和補血的方法來治療,當血液充足時,虛弱引起的風狀自然就會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