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女科精要卷十八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女科精要卷十八 (13)

1. 產後浮腫

產後四肢浮腫,由敗血乘虛停積,而循經流入四肢,留淫日深,腐壞如水,故令面黃,四肢浮腫。醫人不識,便作水氣治之。多用導水。凡治水藥極能虛人,產後既虛。藥又虛之,是謂重虛,多致夭枉,服小調經散,血行腫消即愈。

產後浮腫,若寒水侮土,宜養脾肺,若氣虛浮腫,宜益脾胃。若水氣浮腫。宜補中湯,若兼喘咳而脈沉細無力,此命問火衰。脾土虛寒也,八味丸主之,腹滿者。虛氣而非血也,補中湯送八味丸,一以升補清陽,一以斂納濁氣,升降既得,而脹滿自消矣。

白話文:

【產後浮腫】

產後出現四肢浮腫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產後身體虛弱,導致體內殘留的廢血無法順利排出,這些廢血沿著經絡流到四肢,長時間積累下來,使得組織變得像被水浸泡過一樣,因而導致面色泛黃和四肢浮腫。有些醫生未能正確判斷病因,誤以為是水份代謝失調所引起,於是使用利尿劑來治療。然而,這種專門用於排水的藥物非常容易使人體虛弱,產婦本身已經處於虛弱狀態,再服用這類藥物只會讓身體更虛弱,這稱為「重虛」,往往會導致產婦健康嚴重受損。對於這種情況,應該服用小調經散,幫助血液循環,腫脹自然就會消退。

產後浮腫,如果是由於體內寒水過盛,影響了脾臟和肺部的功能,應當調整並滋養脾肺;如果是由於氣虛導致的浮腫,則應當補益脾胃;如果是水氣引起的浮腫,可以考慮使用補中湯;如果併有喘息咳嗽且脈搏沉細無力,這可能是腎陽不足,脾土虛寒所致,可用八味丸作為主治療方式;若是腹部脹滿,這多是由虛弱的氣體造成,而不是血液問題,可以用補中湯配合八味丸,一方面提升身體的清陽之氣,一方面收斂體內混濁之氣,當氣機的升降功能得到恢復,腹部的脹滿自然就能消失。

2. 產後手足身痛

產後身痛者,是血虛而不能榮也。手足走痛者,是氣血不能養榮四末,而濁氣流於四肢則腫,陰火遊行四旁則痛也,不出榮養,如黑姜主之。

白話文:

產後如果身體感到疼痛,這通常是因為血液不足,無法滋養身體所導致的。若出現手腳移動時疼痛的情況,則可能是由於氣血兩虛,無法充分滋養四肢末端,進而導致渾濁的氣滯留在四肢,造成水腫;或是體內的陰火在四肢周圍遊走,引發疼痛。對於這種情況,治療應著重於補充和滋養氣血,例如使用黑薑來進行調理。

3. 產後發熱

產後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。產時有傷力發熱,有去血過多發熱,有惡露不去發熱,有三日蒸乳發熱,有早起勞動,飲食停滯發熱,狀類傷寒,要在仔細詳辨,切不可孟浪發汗,猶覆水難收也。產後大血空虛,汗之重則亡陽,輕則筋惕肉瞤,或鬱冒昏迷,或搐溺便秘,變症百出。

凡有發熱,多因血虛,陽無所依,浮散於外而為熱,宜於四物為君去川穹、生地換熟地,加軟苗柴胡、人參、炮姜最效。蓋炮姜辛熱而兼苦鹹,以火而治火,收其浮熱,且能引血藥入血分,氣藥入氣分,更能去惡生新,有陽生陰長之道,以熱治熱,深合《內經》之旨,正氣得力外邪自散矣。

養癸曰:如胎前原有陰虛火症,產後去血過多,必大發熱煩躁汗出等症,若依前法,大補氣血,其證必甚,當用逍遙散以清肝火,養肝血,因去血既多,肝虛血燥之故,不可泥於氣血兩虛,此以陰虛發熱立論,當以脈候參詳。

薛立齋曰:新產婦人,陰血暴亡、陽無所附,而外熱也,宜四物加炮姜,補陰以配陽。若誤服寒涼克削之劑,而外熱者,此為寒氣格陽於外也,宜四君子加薑、桂,不應,急加附子。若肌膚髮熱,面赤大渴引飲者,此血脫髮燥也,當歸補血湯,又日:產後虛煩發熱,乃陽隨陰散,氣血俱虛,故惡寒發熱,若誤作火證,投以涼劑,禍在反掌。

白話文:

【產後發燒】

產後如果受到風寒,不能輕易地讓她出汗。產後發熱有很多原因,可能是產力耗損導致的發熱,可能是失血過多導致的發熱,可能是惡露未排乾淨導致的發熱,可能是產後三天哺乳導致的發熱,可能是產後過早起牀活動或是飲食不順導致的發熱。這些情況看起來都像得了風寒,但一定要詳細分辨,千萬不能輕易地讓她出汗,因為一旦出了汗,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,很難收回來。產後大量失血,身體非常虛弱,如果再讓她出汗,嚴重的話會導致陽氣喪失,輕微的話也會導致肌肉和神經緊張,可能會出現昏迷,抽搐,小便困難,便祕等各種併發症。

所有產後的發熱,大多數都是因為血液不足,陽氣失去了依靠,飄散到外面而產生的熱。應該使用四物湯作為主方,去掉川芎和生地,換成熟地,再加入軟苗柴胡、人參、炮製過的薑,效果最好。炮薑辛熱中帶有苦鹹味,以火治火,可以收斂飄散的熱,並且能幫助血液藥物進入血液,氣藥進入氣分,更能去除舊血生成新血,符合「陽生陰長」的道理,以熱治熱,完全符合《內經》的原則,正氣得到加強,外邪自然就會消散。

養癸先生說:如果懷孕期間原本就有陰虛火旺的情況,產後失血過多,必然會出現高燒,煩躁,出汗等症狀,如果按照之前的療法,大量補充氣血,病情可能會更嚴重,應該使用逍遙散來清肝火,養肝血,因為失血過多,肝臟虛弱,血液乾燥,不能固執地認為是氣血雙虛,這是從陰虛導致的發熱來討論,應該根據脈象來判斷。

薛立齋先生說:新產婦人,陰血突然大量流失,陽氣失去了依附,因此會出現體溫升高,應該使用四物湯加上炮薑,補充陰血,與陽氣相匹配。如果誤服了寒涼的剋制藥物,體溫仍然升高的,這是因為寒氣將陽氣隔絕在體外,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薑、桂,如果不見效,應立即加入附子。如果皮膚發熱,臉色紅潤,口渴想喝水,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身體乾燥,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。又說:產後虛弱,心煩,發熱,這是因為陽氣隨著陰血流失,氣血都虛弱,所以會感到寒冷,發熱,如果誤以為是火氣太旺,服用涼性藥物,後果不堪設想。

4. 產後傷食發熱

節齋曰,產後脾胃大虛,多有飲食過度,傷滯發熱者,誤作血虛,則不效,故遇產後發熱,須問若何飲食,有無傷積飽悶,惡食泄瀉等證,只作傷食治之。若發熱而飲食調者,方用補血正法,但節齋所論,僅言候而不言脈,且僅言傷食標症之實,而不論產後氣血之虛,故立齋曰:前證若胸膈飽悶,暖腐惡食,吞酸吐瀉發熱,此為飲食停滯,宜四君子加厚朴、楂、曲。若胸膈悶滿,食少發熱,或食難消化,此脾氣虛弱,宜四君子加炮姜。

若用峻厲之劑,復傷元氣,則誤矣。

白話文:

節齋先生表示,產後婦女的脾胃非常虛弱,常因飲食過量導致食物滯留,進而引發發燒的情況。這種情況如果被誤認為是血虛,治療效果往往不佳。因此,當遇到產後婦女發燒時,應先詢問其飲食狀況,判斷是否有食物積滯、飽脹悶痛、厭食或腹瀉等症狀,這種情況下,應該以處理食物過量的方式來治療。只有在發燒但飲食正常的情況下,才應使用補血的正確療法。

然而,節齋先生的論點僅描述了病徵,並未提及脈象,而且僅談到了因食物過量導致的表面症狀,卻未深入討論產後婦女子宮和血液的虛弱。所以立齋先生指出:如果產婦感到胸膈部飽脹悶痛,對食物有噁心感,出現吞酸、嘔吐或腹瀉伴隨發燒,這就是飲食停滯的症狀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厚朴、山楂和麥芽進行治療。如果胸膈部悶脹,食慾減退,或是食物難以消化,這就是脾氣虛弱的表現,應使用四君子湯加上炮製過的乾薑。

如果使用藥性強烈的藥物,反而會進一步損傷體內的元氣,這就是錯誤的治療方式。

5. 產後虛汗

產後亡血多汗,陰陽兩虛。極危症也。《經》曰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剛養筋。產後既亡血,而又汗多,乃為亡陽,蓋汗本血液屬陰,陰亡陽亦隨之而走。故曰亡陽,其用藥與他證不同,輕則參、耆、白朮,麻黃根、防風、桂枝,重則參、附。

白話文:

產後因為失血過多而出現大量盜汗,這是身體的陰陽兩方都處於虛弱狀態,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。根據古籍記載:陽氣,如果充足可以滋養精神,柔韌筋骨。產婦在產後不僅失血,而且盜汗頻繁,這表示她正在失去陽氣。因為汗液本質上是血液的一種形式,屬於陰性,當陰性流失時,伴隨著的陽性也會跟著消失。因此我們稱之為「失去陽氣」。治療這種情況所使用的藥物和其他病症不同,病情較輕的時候,會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麻黃根、防風、桂枝等藥材。但如果病情嚴重,則需要用人參和附子來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