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)

1. 塗臍方

治小便不通。

大蒜獨顆者(一枚),梔子(七枚),鹽花(少許),上搗爛綿紙上貼臍,良久即通,未通塗陰囊上立通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小便不順的情況。

方法是取一整顆的大蒜,加上七顆梔子,再加入少量的鹽,將這些材料一起搗碎。然後將搗爛的混合物放在綿紙上,貼於肚臍處。過一段時間後,小便應該就能順利排出。如果還是無法排尿,則將混合物塗抹在陰囊上,應能立即見效。

2. 八珍散

治大人小兒,小便不利或不通。

大黃,木通(去皮),滑石,粉草,瞿麥,山梔,荊芥(各等分),為末,每一錢,薄荷湯調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[八珍散]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小便不順或無法排尿的情況。

藥方成分包含:大黃、木通(去除外皮)、滑石、粉草、瞿麥、山梔、荊芥(以上各成分份量相等),將這些成分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以薄荷湯調和,應在飯前服用。

3. 方脈小便不禁合參

小便不禁頻數,古方多以為寒,而用溫澀之藥,殊不知屬熱者多。蓋膀胱火邪妄動,水不得寧,故不能禁而頻數來也。故年老人多頻數,是膀胱血少,陽火偏旺也。治法當補膀胱陰血,瀉火邪為主,佐以收澀之劑,如牡蠣山茱五味之類,不可用溫藥也。蓋病本屬熱,故宜瀉火,因水不足故火動,而致小便多,小便既多,水益虛矣。

故宜補血瀉火以治本,收之澀之以治標,至於小便不禁,出而不覺者,屬虛屬寒,赤者是陰不足,白者是氣虛,而元陽虧極。

丹溪治一老人,患小便不利,因服分利之藥太過,遂致閉塞,點滴不出,此因分降,而清陽之胃氣下陷也。用補中益氣湯,一服而通,但因先多用利藥,損其腎氣,遂致通後,遺尿一夜不止,復急溫補其腎而後已。

凡醫之治是證者,未有不用滲利之劑,誰能固其腎氣之虛哉!若有善法丹溪者,已明知其肺虛也,乃以補中益氣湯,送腎氣丸,豈不上下相須,子母並益耶!《靈樞》言:手太陰之別,名曰列缺,其病虛則欠缺,小便遺失,肺為上焦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而腎又上連於肺,為子母也。母虛子亦虛,自然之理。

東垣云:小便遺失,肺金虛也。宜禁勞役,安臥養氣,以黃耆人參之類大補之,不愈當責之腎。《經》曰:膀胱不約為遺溺。仲景云:下焦渴則遺溺失便;又云:下焦不歸,則遺溲,蓋下焦在膀胱上口,主分別清濁溲便,下焦不歸其部,不能約制溲便,故遺溺,如天暖衣厚,則多汗,天冷衣薄則多溺,多溺者寒也。至於不禁,虛寒之甚,非八味九不效。

古方如菟絲子丸,鹿茸散,二氣丸俱可選用。戴氏云:睡著遺尿者,此亦下元虛冷,小便無禁而然,宜大冤絲子丸,豬胞灸碎煎湯下。凡遺尿皆屬虛,劉河間為熱甚客於腎部,干於足厥陰之經,挺孔鬱結,甚而氣血不能宣通,則痿痹,神無所用,故津液滲入膀胱,而漩溺遺失,不能收禁也。即《內經》淫氣遺溺,痹聚在腎,此係熱症,不可不知。

考之薛按:有因勞發熱作渴,小便自遺,或時閉澀者,作肝火血虛,陰挺不能約製為治,午前補中益氣湯,加山藥山茱,午後六味丸,月餘悉退,故不禁之病,雖有熱症亦虛火多而實熱少,倘以虛症誤投瀉火,頃刻危殆;慎之,大抵頻數,尚有虛熱,不禁純屬虛寒也。世治遺失,但知補澀,不知榮衛不調,而使其正氣衝和,連用各行其道,遽以斂劑投之,雖暫止而必復作,要知肺者,主氣以下降,生水以下輸,膀胱者,津液藏焉。

氣化則能出,水泉不止者,膀胱不能約束也,此兩經者,實為總習,肺虛者為上虛,當補氣,惟補中益氣而已,此治肺虛而救其上源也。不愈,當分以治之。若膀胱虛,則為下虛,當澀脫挾寒者,當溫補,滑脫者,當收澀,挾熱者當清利。有因病淋,多服利藥太過,致溺不禁者,大劑參耆少佐熟附。

白話文:

[方脈小便不禁綜合參考]

內容翻譯爲:

如果小便頻繁失控,古方大多認爲這是由於寒冷造成的,並使用溫熱收斂的藥物治療。然而,卻很少有人知道,其實更多的情況是由體內過熱導致的。這是因爲膀胱中的火邪(過度的熱量)在作祟,使水分無法平靜地留存,因此導致了頻繁的小便。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,因爲他們的膀胱血液量減少,陽火(體內的熱量)相對旺盛。治療方法應當着重於補充膀胱的陰血(陰性血液),並瀉除火邪(降低體內熱量)。同時,可以輔以一些收斂性的藥物,如牡蠣、山茱萸、五味子等,但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。因爲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內過熱,所以應該通過瀉火來治療。因爲水分不足,所以火氣上升,導致小便過多,小便過多,身體的水分就更加虛弱了。

因此,治療應從補血和瀉火兩個方面入手,以解決根本問題,同時也應使用收斂性藥物來解決表面症狀。至於那些小便失禁,甚至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排尿的情況,這通常是因爲虛寒所致。紅色的尿液表示陰性血液不足,白色的尿液表示氣虛,且元陽(生命的能量)極度虧損。

丹溪曾治療過一位老年患者,他因爲服用過多的利尿藥,導致小便閉塞,點滴不出。這是因爲過度的利尿,使得胃氣(消化系統的活力)下降。丹溪使用了補中益氣湯,一劑藥後,小便就通暢了。但是,由於之前過度使用利尿藥,損傷了他的腎氣,所以在小便通暢後,他開始遺尿,一夜不停。丹溪緊急給予溫補腎氣的藥物,才得以控制。

醫生們在治療這種病症時,通常會使用利尿藥,但誰能真正關注到腎氣的虛損呢?如果有醫生能夠像丹溪那樣,已經明確知道患者的肺虛,然後使用補中益氣湯,配以腎氣丸,豈不是既能照顧到上下,又能同時增強母子器官的功能嗎?《靈樞》說:手太陰肺經的分支,名爲列缺,如果這個部位虛弱,就會出現小便失禁。肺部作爲上焦,負責調節水分的通道,將水分輸送到膀胱,而腎臟又與肺部相連,就像母子一樣。母親虛弱,兒子也會虛弱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

東垣說:小便失禁,是因爲肺金(肺部的健康)虛弱。應該禁止過度勞累,臥牀休息,養氣,使用黃芪、人參等藥物進行大補。如果這樣還不能治癒,就應該考慮是腎臟的問題。《經》說:膀胱不能控制尿液,就會導致遺尿。仲景說:下焦(身體下半部分的機能)渴求水分,就會導致遺尿和尿失禁。又說:下焦不能歸位,就會導致遺尿。下焦位於膀胱的上口,負責區分尿液和糞便,如果下焦不能歸位,就不能控制尿液和糞便,因此會導致遺尿。就像天氣暖和,衣服厚重,就會出汗多;天氣冷,衣服薄,就會尿多。尿多,就是寒冷的表現。至於完全不能控制,那就是極寒極虛,除非使用八味地黃丸,否則不會有效果。

古方如菟絲子丸、鹿茸散、二氣丸都可以選擇使用。戴氏說:睡覺時遺尿,也是因爲下元(身體的根基)虛冷,小便無法控制,應該使用菟絲子丸,豬胞灸碎煎湯服用。所有遺尿都屬於虛證,劉河間認爲這是由於過度的熱量侵入腎臟,影響到足厥陰經絡,導致孔竅鬱結,嚴重時氣血無法暢通,導致肌肉萎縮,神志不清,因此水分滲入膀胱,無法控制,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“淫氣遺溺”。這是熱症,不可不知。

根據薛按的說法,有些人因爲過度勞累發熱,口渴,小便自行流出,或者有時排尿困難,這可能是肝火和血虛引起的,陰挺(子宮脫垂)無法控制,應該治療肝火和血虛。上午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山藥和山茱萸,下午服用六味丸,一個月後症狀就會消失。因此,對於不能控制小便的病症,雖然可能有熱症,但虛火多,實熱少。如果把虛症誤診爲實熱,隨意使用瀉火藥物,可能會立即危及生命;要小心,大部分頻繁小便的情況,都伴隨着虛熱,而完全不能控制,則純屬虛寒。世界上治療遺尿的方法,只知道補充和收斂,不知道榮衛(身體的防禦系統)不調,應該讓正氣沖和,各器官功能正常,突然使用收斂藥物,雖然可以暫時停止,但一定會再次發作。要知道,肺部主管氣體下降,產生水分向下輸送,膀胱則儲存水分。

當氣體轉化,就能排出水分。如果水分無法停止,那是因爲膀胱無法約束。這兩條經絡,實際上是相互關聯的。如果肺部虛弱,那就是上虛,應該補充氣體,唯一的方法就是補中益氣,這是治療肺虛,挽救上源的方法。如果這樣還不能治癒,應該分別治療。如果膀胱虛弱,那就是下虛,應該收斂和溫補,如果伴有寒冷,應該溫補,如果伴有滑脫,應該收斂,如果伴有熱症,應該清利。有些人因爲患有淋病,過度服用利尿藥,導致無法控制小便,應該使用大量的人參和黃芪,少量的熟附子。

婦女在生產過程中,如果助產士操作不當,導致膀胱受損,從而無法控制小便,應該使用大量的人參和黃芪作爲主要藥物,川芎和當歸作爲輔助藥物,桃仁、陳皮、茯苓作爲佐藥,用豬羊的膀胱煮湯,空腹時飲用,大量連續服用,絕不能拖延,必須讓氣血迅速增長,否則很難成功。孕婦無意識地排尿,可以用炙桑螵蛸和益智仁磨成粉末,米飲二錢。如果脾肺氣虛,可以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益智仁。

如果肝腎陰虛,可以使用六味丸。如果膀胱中有熱,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。在老年人中,這通常是因爲下元不足,在嬰兒中,通常是因爲陽氣尚微,無法控制,都應該進行溫補。

有些婦女在生病後,小便中帶有糞便,這是因爲陰陽失調,無法正常傳送,這被稱爲大小腸交。首先應該調整陰陽平衡,然後進行補中益氣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