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2)

1. 八正散

治大人小兒,心經蘊熱,臟腑閉結,小便赤澀,癃閉不通。五淋並皆治之。

車前子,瞿麥,萹蓄,滑石,大黃(麵裹煨),山梔,甘草,木通(各一斤),每服燈心湯下。一方加木香。

白話文:

此方劑包含的藥材有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、滑石、大黃(需用麵粉包裹後烘烤)、山梔、甘草和木通(各一斤)。服用時應配以燈心草煎煮的湯水。另外有一種配方會額外添加木香。

2. 五淋散

治腎氣不足,膀胱有熱,沙石諸淋。

赤茯苓(六兩),赤芍藥,山梔子仁(各十兩),當歸,甘草(生用,各五兩),條苓(三兩),每服四錢),水煎,空心服。

牛膝膏,以牛膝合許,清水濃煎,入麝少許,神治小便不利,莖中痛欲死,及婦人血結堅痛,故牛膝為治淋之聖藥。但虛人當兼以補劑。

白話文:

【五淋散】

這是治療腎臟功能不夠強壯,膀胱有火熱,以及各種尿路結石問題的處方。

配方成分包括:紅茯苓六兩,紅芍藥,山梔子仁各自十兩,當歸,生用的甘草各自五兩,茯苓三兩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煎煮後,在空腹時服用。

至於牛膝膏,是以牛膝為主材料,用足量的牛膝加入清水中濃烈煎煮,再加入少量的麝香。這對於小便不通暢,排尿時感到劇痛,甚至是婦女因血液瘀積導致的劇烈疼痛,都有神奇的療效,因此牛膝被視為治療尿路結石的聖藥。然而,體質虛弱的人在使用此藥時,應同時搭配補身的藥物一同服用。

3. 方脈小便不通合參

小便不通,有氣虛、氣秘、血虛、有痰、有熱,宜各隨症用藥。氣虛則升麻、參耆;血虛則四物;痰則二陳湯;熱則八正散。氣秘則陳皮、香附之類,各煎與服,後煎渣探吐之,則清升濁自降也。

若陽氣虛,而患小便短少,及癃閉者,宜大補元氣,其便自調,不必通利,蓋元陽衰弱,不能運化,以送出小便,故用獨參湯,以取效耳,大便亦然,老年病後,常多犯此,若因痰隔中焦,氣滯於下而然者,用二陳湯,加木香烏藥以運之。

溲溺不通,非細故也。小腹急痛,狀如覆碗,奔迫難禁,期朝不通,便令人嘔,名曰關格,又自不通而斃矣。今人一見此症,卻用五苓散之外,束手待斃,至於鹽熨丹田,螻蛄田螺罨臍之法抑未也。若津液偏滲於腸胃,大便泄瀉而小便不通者,宜五苓分利之。若水停心下,不能下輸膀胱者,亦用五苓滲泄之。

若六腑客熱,轉於下焦而不通者,用益元散以清之。若痰氣閉塞,升降不通者,是氣乘載其水也。宜二陳加升麻木通香附,先服後探吐以提之,氣升則水自降下,譬如水注之器,上竅開而下竅通也。若遇腎經陰虛,陽無所附或腎經陽虛,陰無所化而不通者,倘誤用滲利,復傷真陽真陰,多致不救。

幼齡精未通,而欲竇早開,老年精已竭,而復耗,俱致精不出,而內損,二陰枯澀,大小便道牽痛,愈疼則愈便,愈便則愈疼,治須補養,法同勞淋,若再攻下立危。

《經》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又曰: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液出焉。可見膀胱,但能藏水,必待三焦之氣化,方能出水。有服附子熱藥太過,消盡肺陰,氣所不化,用黃連解毒而通者。有皮焦氣不升降,為寒所隔,服附子而小便自通者。有用茯苓陳皮甘草湯,送下木香、沉香末而通者,此皆氣化之驗也。

已上治法,皆有餘之症,謂膀胱中原有水,或為熱結,或氣秘,有水可通而通之也。至於不足之症,乃虛勞汗多,五內枯燥,脂腴既去不能生律,膀胱中原無水積而欲通之,如向乞人而求食,已窮而益窮矣。故東垣分在氣在血而治之,以渴與不渴為辨,如渴而小便不利,此屬上焦,氣分,水生於金,肺熱則清化之源絕矣。當於肺分助其秋令,水自生焉。

如天令至秋,白露始降,須用清金之藥,肺得清肅,則水道通調,如生脈散之類,為當。又有脾虛者,蓋因飲食失節,傷其胃氣陷於下焦,《經》所謂脾胃一虛,令人九竅不通,況肺金又籍脾土健旺,以資化源,則清氣得以上升,使歸於肺,而輸下也。用補中益氣湯,以參耆甘溫之品,先調其胃氣,以升柴從九原之下而提之,則清升而濁自降矣。清肺者,隔二之治也。

補脾者,隔三之治也。東垣虛則補母之妙用,此皆滋後天之化原者如此。如不渴而小便不利,此屬下焦血分,下焦者,腎與膀胱也。乃陰中之陰,陰受熱閉,塞其下流。《經》曰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,若淡滲之藥,乃陽中之陰,非純陰之劑,陽何以化?須用滋腎丸,此氣味俱陰,乃陰中之陰也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通的原因很多,可能是氣虛、氣滯、血虛、有痰、有熱,治療上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用藥。氣虛就用升麻、人參和黃耆;血虛就用四物湯;有痰就用二陳湯;有熱就用八正散。氣滯就用陳皮、香附等藥。這些藥煎好後喝下去,再把藥渣煮過催吐,這樣清氣上升濁氣自然下降,小便就能通暢了。

如果因為陽氣虛弱導致小便短少或小便完全不通,應該大補元氣,小便自然就會恢復正常,不必用通利小便的藥。因為元陽衰弱,無法運化水液排出體外。這時可以使用獨參湯來達到效果,大便不通也是同樣的道理。老年人或生病後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。如果是因為痰阻礙中焦,導致氣滯在下腹而小便不通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木香和烏藥來幫助運氣。

小便不通不是小問題,如果出現小腹劇烈疼痛,像碗倒扣在肚子上,痛到難以忍受,而且一天都無法排出小便,還會引起嘔吐,這種情況稱為「關格」,嚴重會導致死亡。現在的人遇到這種情況,除了用五苓散之外,就束手無策,像用鹽熱敷丹田、用螻蛄、田螺敷肚臍的方法,都沒人嘗試。如果津液都跑到腸胃,導致大便腹瀉而小便不通,可以用五苓散來分利水液。如果水停留在心下,無法輸送到膀胱,也可以用五苓散來滲泄。

如果是因為六腑有熱,熱往下傳到下焦導致小便不通,可以用益元散來清除熱邪。如果是痰氣阻塞,導致氣機升降不暢,是氣把水液停留在體內,應該用二陳湯加上升麻、木通和香附,先喝下去再催吐,讓氣機上升,水液自然就會下降。就像容器裝水一樣,上方的孔打開,下方的孔自然就通了。如果遇到腎經陰虛,導致陽氣沒有依附,或是腎經陽虛,導致陰液無法化生,導致小便不通,如果誤用利尿的藥,反而會傷到真陽和真陰,常常會無法救治。

年輕人精氣未通,就想要提早開發性功能,老年人精氣已經衰竭,還繼續損耗,都會導致精液無法正常排出,導致身體內部損耗,出現二陰(指大小便通道)乾澀,排便時會牽扯疼痛,越疼就越用力排便,越用力排便就越疼。治療應該用補養的方法,類似治療勞淋的原則,如果再用攻下的藥物,會很危險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膀胱是管理津液的官員,津液儲存在這裡,經過氣化才能排出。」又說:「三焦是疏通水液的官員,水液由此排出。」可見膀胱只能儲存水液,必須藉助三焦的氣化才能排出。有些人是因為吃了過多附子等熱性藥物,消耗了肺陰,導致氣化功能失常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來清除熱邪,小便就能通暢。有些人是因為皮膚乾燥,氣機無法上升下降,被寒氣阻隔,服用附子之後,小便就自然通暢。還有人用茯苓、陳皮、甘草湯送服木香、沉香末,小便也能通暢,這些都是氣化功能恢復的表現。

以上所說的治療方法,都是針對身體裡有「多餘」的情況,像是膀胱裡本來就有水,因為熱邪阻滯,或氣機不暢,導致小便無法排出,這是體內有水可以導出的情況。但對於「不足」的情況,像是虛勞多汗、五臟乾枯,身體裡沒有多餘的水液,這時想要讓小便通暢,就像跟窮人要食物一樣,只會更糟。所以,李東垣將小便不通分為氣分和血分來治療,並以口渴與否來辨別。如果口渴且小便不暢,屬於上焦氣分的問題,因為「水生於金」,肺熱就會使水液的來源枯竭。這時要用清肺的藥來幫助肺氣恢復正常,水液自然就能產生。

就像秋天到來,白露開始降臨一樣,必須用清肺的藥物,肺氣恢復清肅,水液的通道就能通暢,例如生脈散之類的藥方就可以選用。另外,也有因為脾虛導致的小便不通,這是因為飲食失調,損傷了胃氣,導致胃氣下陷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脾胃一虛,會導致九竅不通。」況且肺金還需要脾土的健運來提供養分,才能化生水液,讓清氣上升到肺部,再輸送到全身。這時要用補中益氣湯,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的藥來調理胃氣,再用升柴等藥從下方將胃氣提起,這樣清氣就能上升,濁氣就能下降。清肺是間接的治療方法,補脾是更深一層的治療方法。李東垣虛則補母的治療原則,都是滋養後天之本的方法。如果口不渴卻小便不通,屬於下焦血分的問題,下焦指的是腎臟和膀胱,是陰中之陰,陰液被熱邪封閉,導致下流不暢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沒有陽氣,陰液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液,陽氣就無法化生。」如果使用淡滲的藥,雖然可以利尿,但屬於陽中之陰,並非純陰之劑,陽氣如何能化生水液?這時必須使用滋腎丸,這種藥氣味都屬於陰,是陰中之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