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3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3)
1. 方脈痢疾合參
有一等噤口痢者,湯藥入口隨出,在下纏住急迫,多因熱毒熾盛,逆沖胃口。胃氣伏而不宣,急用黃連,以吳茱萸炒過,揀去茱萸,人參等分,入糯米一撮濃煎加薑汁,細細呷之,但得二三匙嚥下,便不復吐矣。如吐再服,有一等寒氣逆上者,用溫補之藥調之,其病易治。
有一等五色痢者,五臟蘊熱,熏腐臟腑,五液俱下,故其色皆見於外,極危症也。須用金銀花、(酒炒)黃連、歸芍、木香、乳香之類,清熱解毒,和血主之。
有一等休息痢者,經年屢月愈而復發,此係寒積在大腸底,諸藥所不到,獨巴豆一味研炒蠟丸,空腹服之,再不復發,此亦通因通用之法也。
後重有二,邪氣墜下者圊後少減,未幾復甚,及裡急不得便者,皆實也,火也。虛努不收者,圊後不減,以得解愈虛故也。及裡急頻見汙衣者,皆虛也,寒也。此可以辨虛實,然腎司閉藏,肝主疏泄,二經氣虛,則各失其職,肝虛不能疏泄而後重,腎虛不能閉藏而禁固,治宜溫補肝腎,更須早晚食前服之,蓋暖藥雖平旦服之,至夜藥力已盡,無以敵一夜之陰寒,故獨早服,亦無效也。
張嘗治痢症,密甚無度,裡急後重,口渴惡食,少腹倍痛,痢色或紅或白,甚至血水,小便不利,其脈寸強尺弱者,俱用六味加五味子肉桂,早晚各服而愈。
有瘧後痢,有痢後瘧者,夫既為瘧後,發泄已盡,必無暑熱之毒,復為痢疾,此是元氣下陷,脾氣不能升舉,似痢非痢也。既為痢後,下多亡血,氣隨痢散,陰陽兩虛,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惡熱,故寒熱交戰,似瘧非瘧也,俱作虛論,用補中益氣,加溫補自愈。
痢因於濕,濕生於土,故或寒或熱,皆能膿血,蓋五行之理,熱因火化,寒因水化,憔濕土寄於四季,從乎火則陽土有餘,而濕熱為病,從乎水則陰土不足,而寒濕生災,可見濕為內主,而寒熱為之外因,白者寒滯腸胃之氣道,赤者熱傷腸胃之血絡,白者為輕,氣滯於脂膏,而未傷其血絡也。赤者為重,熱傷血絡,而深入於陰分也。
濕熱雖分氣血之傷,積滯實由飲食之化,生冷炙爆,醞釀日久,濕從冷生,熱從暑襲,冷熱鬱遏,濕熱成焉。夏月濕熱太甚,客氣盛而主氣弱,滲入大腸,脂膜腐爛,痢疾之由,始於此矣。紅者,濕熱中之熱化也。白者,濕熱中之冷化也。治痢大法,始當推蕩,久當溫補而尤宜以顧胃氣為主,蓋百病以胃氣為本,而於痢為尤要,故能食者輕,不能食者重,絕不食者死,是痢之賴於胃氣者,如此其重矣。
而尤莫要於補腎陰,蓋痢屬脾腎二經,夫腎為胃關,開竅於二陰,未有久痢而陰不亡者,未有陰亡而腎不虛者,故欲治痢而不治腎陰者,非其治也。徒知見在者,有形之疾病,不知可慮者,無形之元氣,蓋有形之疾病無期,而無形之元氣易竭也。元氣既虛,不補何復?補元氣者,治痢之本也。
白話文:
有一種叫做「噤口痢」的痢疾,病人喝下湯藥就立刻吐出來,並且腹部絞痛,這是因為體內熱毒太過旺盛,熱氣往上衝擊胃部,導致胃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作。這種情況,要趕快用黃連搭配用吳茱萸炒過的藥材(去掉吳茱萸),再加上人參,等分量混合,再加入一小撮糯米濃煎,並加入少許薑汁,讓病人慢慢地喝,只要能喝下兩三湯匙,就不會再吐了。如果又吐了,就再喝。如果是有寒氣往上衝的情況,就要用溫補的藥來調理,這樣病就比較容易治好。
還有一種叫做「五色痢」的痢疾,是五臟內積熱,熱氣薰蒸腐蝕臟腑,導致身體的五種液體都從大便排出,所以大便會出現各種顏色,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症。需要用金銀花、酒炒過的黃連、當歸、白芍、木香、乳香等藥材,來清熱解毒、調和氣血。
還有一種「休息痢」,這種痢疾會反覆發作,經過一年甚至好幾個月都無法痊癒,這是因為寒氣積聚在大腸深處,一般的藥都難以到達。只有用巴豆,研磨炒過後製成蠟丸,在空腹時服用,就可以根治,這也是一種「以毒攻毒」的治療方法。
所謂「後重」的情況有兩種,一種是邪氣往下走,導致排便後稍微舒服一些,但沒過多久又會覺得不舒服,而且感覺肚子裡面急迫想大便,但又拉不出來,這種都是實證,是體內有火熱的表現。另一種是感覺想用力大便卻使不上力,排便後也不會覺得舒服,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。還有一種是感覺肚子急迫,頻繁想大便,每次卻只排出少量髒東西,這也是虛證,是體內有寒氣的表現。這些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病情的虛實。此外,腎臟負責關閉和儲存,肝臟負責疏通和排泄。如果這兩個臟器的氣虛,就會失去各自的功能,肝氣虛弱無法疏通,就會導致後重;腎氣虛弱無法關閉,就會導致排便失禁。治療上應該溫補肝腎,而且最好在早晚吃飯前服藥,因為補陽氣的藥即使早上服用,到了晚上藥效也會消失,無法抵擋夜晚的陰寒之氣,所以單獨早上服藥效果不佳。
張醫師曾經治療過一位痢疾病人,他的病情非常嚴重,排便次數頻繁,肚子急迫想大便卻拉不出來,口渴不想吃東西,小腹疼痛難忍,大便的顏色有時是紅色,有時是白色,甚至排出血水,而且小便不順暢。這種情況,如果把脈發現寸脈強而尺脈弱,就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上五味子和肉桂來治療,早晚各服一次,就可以痊癒。
還有一種痢疾是瘧疾之後發生的,也有一種是痢疾之後發生瘧疾的。如果是瘧疾之後發生的痢疾,表示體內的邪氣已經透過發汗排泄出去,不可能再有暑熱的毒氣,又會發生痢疾,這是因為元氣下陷,脾氣無法上升的緣故,看起來像是痢疾,但又不是真正的痢疾。如果是痢疾之後發生瘧疾,表示排便時流失了太多血液,氣也隨著痢疾而散失,導致陰陽兩虛,陽虛會怕冷,陰虛會怕熱,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,看起來像是瘧疾,但又不是真正的瘧疾。這些都要按照虛證來治療,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溫補的藥物就可以痊癒。
痢疾的發生和濕氣有關,而濕氣的產生又和脾胃有關。所以無論是寒證還是熱證的痢疾,都可能出現膿血便。這是因為五行的道理,熱證是體內火氣旺盛所導致,寒證是體內水氣過多所導致。脾胃是濕氣寄居的地方,如果偏向火,就會導致陽氣過盛,而產生濕熱病;如果偏向水,就會導致陰氣不足,而產生寒濕病。可見濕氣是內在的主要因素,而寒熱是外在的次要因素。大便顏色白色,表示寒氣阻滯腸胃的氣道;大便顏色紅色,表示熱氣損傷腸胃的血絡。大便白色比較輕微,是因為氣滯留在脂肪組織,還沒有傷到血絡;大便紅色比較嚴重,是因為熱氣損傷血絡,而且深入到陰分。
濕熱的病症雖然可以從氣血受損來區分,但是體內積滯實際上是飲食不當造成的。生冷食物和烤炸食物,長期堆積在體內,就會導致濕氣從寒冷而生,熱氣從暑氣而來。寒冷和熱氣鬱積在體內,濕熱就形成了。夏天濕熱太過旺盛,外來的邪氣強盛而體內的正氣虛弱,濕熱之氣侵入大腸,導致腸壁的脂肪組織腐爛,這就是痢疾發生的原因。大便紅色,是濕熱中的熱邪所造成的;大便白色,是濕熱中的寒邪所造成的。治療痢疾的原則,一開始要使用瀉下的藥物,時間久了要用溫補的藥物,尤其要注意保護胃氣。因為所有疾病都以胃氣為根本,而痢疾更是如此,所以能吃東西的病情就比較輕,不能吃東西的病情就比較重,完全不能吃東西的就表示快要死了。可見痢疾的康復非常依賴胃氣。
更重要的是要滋補腎陰,因為痢疾和脾腎兩條經脈有關。腎臟是胃的關卡,開竅於前後二陰。長期的痢疾,沒有不耗損陰液的,沒有陰液耗損而不導致腎虛的。所以想要治療痢疾,卻不治療腎陰的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只知道關注看得到的疾病,卻不知道要關注看不見的元氣。看得見的疾病可以慢慢治療,但看不見的元氣卻很容易耗竭。元氣虛弱了,如果不補充,要如何恢復呢?補充元氣,才是治療痢疾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