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1)

1. 兒科痢疾

痢者,古名滯下,經謂腸癖。潔古云:壯盛人無積,虛人則有之,可見積由虛召,皆因脾胃既虛,飲食不節,七情不適,腸胃怫鬱,氣血有傷,釀成膿血而為滯下也。然卒成有五,積漸有七,有因飲食冷熱不調,脾胃驟傷者,有因受暑而發者,有因風寒相感而發者,有因吐瀉失調而成者,有因誤食毒物冷物,與驚恐相乘而得者,此為乍乘五症也。

其七症者何?有因食積日久而成者,有因氣虛夾寒而成者,有因脾氣久傷不能統血而下血者,有因濕熱傷脾而成者,有因陽氣下陷,積乘脾敗而成者,有因膏粱爆炙,太過燥熱蘊積者,有因疫氣時行,穢毒相感者。凡傷氣則白,傷血則赤,氣血俱傷,赤白乃出,黃是食傷,綠是傷濕,然總因濕熱,猶膿出癰腫,雖有赤白之分,實無寒熱之別,其理其治,與婦人之赤白帶同也。

以痢之數而總計有八,曰冷曰熱,曰疳曰驚,曰冷熱不調,曰休息,曰瀼痢,曰蟲毒,其冷痢色白,熱痢色赤,疳痢黃白下無時度,驚痢青色,冷熱不調之痢,赤白之色相兼,休息痢糞黑而如魚腸,愈而復作,瀼痢肚大停積而又下,飲食不為肌膚,氣臭而大便閉澀,蟲毒痢則下紫黑,其治之法,必審挾寒挾熱,或虛或實,熱者即可用實治,寒者便當同虛論也。至如痢久發熱者陰虛也。

孔甚痛者熱流於下也。禁口痢者,胃口熱甚,或疫氣穢毒,傳入臟腑,毒氣上衝也。故宜黃連、石蓮肉、忍冬花之類,以通心解毒主之。如後重而由肺氣鬱於大腸者,以苦梗開之,實熱者下之,氣虛者提之,血虛者調之,然治痢雖雲和血則便膿自愈,行氣則後重自除,此可加治於衰老弱幼元氣之虛者。若夫壯實精盛,而當初起之時,必須下之,即《經》所謂迎而奪之也。

一至五日己後,則脾胃漸虛,又當似消導升散行氣和血矣,病久挾虛,又當以滋補氣血,收澀滑脫矣。故後重則宜下,腸痛則宜和,身重則除溫,脈弦則去風,膿血稠枯,以重劑竭之,身冷自汗,以毒藥溫之,風邪內縮宜汗之,鶩溏為利當溫之,在外者發之,在裡者下之,在上而未成積者湧之,在下而已成痢者竭之,表熱者內疏之,小便澀者分利之,盛者和之,去者送之,至者止之,治痢之格言也。然脾胃為水穀之海,無物不受,常兼四臟,故五臟熱毒而五液俱下,為五色痢者。

實者通利為先,虛者調血理氣,至有毒氣侵胃,是以飲食不餐,肛門寬大,深黑可畏。肚腹疼痛,裡急後重,頻滴鮮血者,名曰刮腸。日夜頻並,飯食直過者,名曰滑腸。與前禁口五色併為惡候。《脈經》曰,腸癖便血,身熱則死,寒則生,腸癖下白沫,脈沉則生,浮則死。

《脈經》又曰:腸癖下膿血,脈沉小,流連者生,數疾且大有熱者死。及手足厥冷無脈,灸之不溫,脈去不還;及微喘者,唇如硃紅者,下如魚腦者,下如塵腐色者,下純血者,下如屋漏水者,下如竹筒注者,不食痢多,手足冷者;久痢身熱汗出者,腸疼渴喘,體腫如吹者,秋深久痢,嘔逆昏沉,煩躁形脫者,久瀉變痢,而為脾傳腎者;及下痢黑色,腹脹喘粗,唇枯目陷,瞳神散大;及生雲翳赤脈者,頭溫足冷,口臭生痰,貪酒痢多,肚皮陷落,面色青黑,瀉如癰膿,或如臭雞子氣,其腎黑縮,唇青焦赤,汗出如雨,目閉不開,長氣鴉聲,面如緋紙,胸陷口開,手足甲黑,口吐白蟲或白沫青血,項軟魚口,肚如雷鳴,瀉下黑血而腥臭者;及久痢舌黑者,五臟傷也。久痢舌黃者脾氣敗也。

白話文:

痢疾,古代稱之為滯下,亦被稱為腸癖。潔古曾經說過:身體強壯的人不容易有積滯,但虛弱的人就容易出現,積滯通常是由虛弱引起的。這都是因為脾胃已經虛弱,飲食沒有節制,情緒不穩定,導致腸胃功能混亂,氣血受損,最終形成膿血,成為滯下的原因。然而,突然形成的痢疾有五種原因,逐漸形成的有七種原因。有因飲食冷熱不調,脾胃受傷的;有因受暑而發病的;有因風寒感應而發病的;有因吐瀉失調而形成的;有因誤食毒物或冷物,加上驚恐,導致生病的,這些就是突然發生的五種情況。

那七種情況是什麼呢?有因食物積滯日久形成的;有因氣虛加上寒氣而形成的;有因脾氣長期受損無法控制血液,導致出血的;有因濕熱傷害脾臟而形成的;有因陽氣下降,積滯脾臟衰敗而形成的;有因食用過多高脂肪和烤製的食物,過度燥熱而形成的;有因流行病氣,受到污濁毒素感應的。凡是氣傷就會呈現白色,血傷就會呈現紅色,氣血都受傷,紅白就會同時出現,黃色是因食物傷害,綠色是因濕氣傷害。然而,總的來說,都是因為濕熱,就像膿從腫瘍中流出一樣,雖然有紅白之分,實際上並無寒熱之別,其原理和治療方式,和婦女的赤白帶相同。

痢疾可以歸納為八種,包括冷痢、熱痢、疳痢、驚痢、冷熱不調痢、休息痢、瀼痢和蟲毒痢。冷痢的顏色是白色的,熱痢的顏色是紅色的,疳痢的顏色是黃白,並且沒有固定的時間和程度,驚痢的顏色是青色的,冷熱不調的痢疾,顏色會同時呈現紅白,休息痢的大便是黑色的,像魚腸一樣,好轉後又會再次發作,瀼痢的肚子會變得很大,食物在體內停留過久,然後才排泄,食物不會轉化為肌肉,大便會有臭味,並且會便祕,蟲毒痢的大便顏色是紫黑色的。治療的方法,一定要判斷是否有寒氣或熱氣,或者是否虛弱或實證,熱氣就可以用實證的方式來治療,寒氣就應該按照虛弱來處理。如果痢疾持續發燒,那就是陰虛。

如果孔非常疼痛,那就是熱氣流向下面。如果口不能吃東西的痢疾,可能是胃口太熱,或者是流行病的污濁毒素進入了臟腑,毒氣向上沖擊。所以,適合使用黃連、石蓮肉、忍冬花等,來疏通心臟,解毒。如果後重是由肺氣鬱結在大腸引起的,可以用苦梗來開通,實熱的話可以進行排泄,氣虛的話可以提升,血虛的話可以調整。然而,雖然說痢疾通過調和血液,膿就會自然痊癒,調節氣血,後重就會自然消失,這可以適用於老弱病殘和元氣虛弱的人。如果身體強壯,精氣旺盛,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必須進行排泄,這就是經典所說的"迎而奪之"。

一旦超過五天,脾胃就會逐漸虛弱,那就應該進行消化引導,提升分散,調節氣血。如果病情持續很久,加上虛弱,那就應該滋補氣血,收斂滑脫。所以,如果後重,就應該進行排泄,腸痛就應該調和,身體沉重就應該去除溫暖,脈搏緊張就應該去除風邪,膿血濃稠乾枯,就應該用重劑來清除,身體冰冷,自汗,就應該用藥物來溫暖,風邪在體內收縮,就應該出汗,鶩溏為利,就應該溫暖,在外面的就應該發汗,在裡面的就應該排泄,在上面但還未形成積滯的,就應該催吐,在下面已經形成痢疾的,就應該清除,表面發熱的,就應該在內部疏導,小便困難的,就應該分別處理,強壯的就應該調和,離去的就應該送走,到達的就應該停止,這是治療痢疾的格言。然而,脾胃是水谷的海洋,能接受任何東西,常常和其他四個臟器一起工作,所以五臟的熱毒會導致五液一起排出,形成五色痢疾。

實證的,首先應該通利,虛證的,應該調節血液和氣血。如果毒氣侵犯胃部,就會導致無法進食,肛門寬大,深黑可怕。肚子劇烈疼痛,裡急後重,頻繁滴血,被稱為刮腸。日夜頻繁,飯食直過,被稱為滑腸。和前面提到的不能進食的五色痢疾,都是惡劣的症狀。《脈經》說,腸癖便血,如果身體發熱,就會死亡,如果身體寒冷,就能生存,腸癖下白沫,如果脈搏下沉,就能生存,如果脈搏上浮,就會死亡。

《脈經》又說:腸癖下膿血,如果脈搏下沉且微弱,流連不去,就能生存,如果脈搏快速且大,有熱感,就會死亡。以及手腳冰涼,脈搏消失,即使灸也不能溫暖,脈搏消失後不再回來;以及輕微喘息,嘴脣像朱紅色,大便像魚腦,大便像塵土腐爛的顏色,大便純粹是血液,大便像屋漏的水,大便像竹筒注入的,不進食但痢疾很多,手腳冰涼的;長期痢疾,身體發熱,出汗的;腸痛,口渴,呼吸困難,身體腫脹像吹氣球的;秋天深處,長期痢疾,嘔吐,昏睡,煩躁,形體消瘦的;長期腹瀉轉為痢疾,脾臟傳染到腎臟的;以及下痢黑色,腹部脹大,呼吸粗重,嘴脣乾燥,眼睛凹陷,瞳孔擴大;以及產生雲翳紅脈的,頭部溫暖,腳部冰涼,口臭,產生痰液,過度喝酒,痢疾很多,肚皮凹陷,臉色青黑,腹瀉像癰腫,或者像臭雞蛋的味道,腎臟黑色縮小,嘴脣青色焦紅,汗水像雨一樣,眼睛閉著打不開,長氣烏鴉的聲音,臉像紅紙,胸部凹陷,嘴巴張開,手腳指甲黑色,口吐白蟲或白沫青血,頸部軟弱,魚嘴,肚子像雷鳴,腹瀉黑色血液,並且有腥臭味的;以及長期痢疾,舌頭黑色的,五臟受傷;長期痢疾,舌頭黃色的,脾氣衰敗。

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