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3)

1. 積論大小合參

昔張子和動輒言下,下之當也,仲景三承氣審之詳密,可下、不可下、急下,何積何藥,分毫不爽,寒積,巴豆感應丸,熱積,大黃承氣湯,血積,桃仁紅花,下水牽牛,甘遂,水中之血,虻蟲,水蛭,蟲積,檳榔、雷丸,今人畏而不敢下者,不明之罪,無忌而妄用者,殺人之罪,稍虛者,當扶助正氣,消息推蕩之,慎勿孟浪戕人天年。

五積當從郁論,《難經》所謂:因受勝已之邪,傳於已之所勝,適當旺時,拒而不受,因留為積,此皆抑鬱不伸而受其邪,故五積六聚,治同郁斷,伏梁者火之郁,肥氣者木之郁,痞氣者土之郁,息賁者金之郁,奔豚者水之郁,郁者氣不舒,而抑鬱成積,不獨聚可以氣言也。故治積之法,以理氣為先,則津液流行,積聚何由而成?然更不可不兼以補也。

蓋壯者氣行則已,怯者著而成病,故積之為積,本於氣並血弱之人,故曰:壯人無積,虛則有之。善治積者,不必問其何經何臟,必先調其中氣,使能飲食,氣血既旺,積滯自消,即壯實而宜消者,亦當以補氣補血之藥兼服。《經》曰: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。衰其半而已,故消積及半,純與甘溫調養,使脾土健運,則余積不攻自退,所謂養正則邪自除,猶滿朝皆君子,則一二小人,自無容身之地。若欲積盡而後止,胃氣之存也無幾矣。

積聚痞塊之證,皆內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所致,若以五臟傳克成積,不亦求之太過乎,蓋氣血榮衛,一身上下周流,無時少息,一旦七情感動五志之火,火性炎上,有升無降,以致氣液水穀,不能順序,稽留而積也必矣。丹溪曰:氣不能成塊成聚,夫塊乃有形之物,乃痰與食積,死血而成。

凡在中為痰飲,在右為食積,在左為血塊,何以明之?夫左關肝膽之位,藏血液,右關脾胃之位,藏飲食、所以左邊有積,在左為血塊,右邊有積,則為食積,而其中間則為水穀出入之道路,五志之火,熏蒸水穀,而為痰飲,所以中間有積而為痰飲也。治法因所因,從其類以治之。

大抵積之初,多屬寒,而積之久則為熱矣。宜知新久之異,以分辛溫、辛平、辛涼三者之宜。然人之積塊疝氣,心腹等痛,本多屬熱,而方中又多用桂附熱藥,卻又不發藥毒者,蓋因諸積諸痛,喜溫而惡寒,熱藥病與情相和,況積久成郁,而火邪深矣。若見寒愈逆,見熱愈喜,兩熱相從,息即所謂亢則害,承乃制從治法也。

世人見其投熱不為熱誤,遂以是症為屬沉寒痼冷,恣投熱劑,以致真氣破蝕,陰血乾枯,不可為矣。抑嘗論之,醫為病所困者,惟陰虛之難補,久積之難除,故玉山自倒,陰虛之謂也。養虎遺患,久積之謂也。人之罹此二者,須節欲以養性,內觀以養神,淡泊自如,從容自得,然後委之於醫,方能為爾保也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的張子和常常主張要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疾病,他認為該瀉下的時候就該瀉下。而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對於瀉下藥的運用則更加謹慎詳細,他仔細區分了什麼情況可以瀉下、什麼情況不可以瀉下、什麼情況應該立即瀉下,以及不同情況下該用什麼藥,非常精確。對於寒積,他會用巴豆感應丸;對於熱積,他會用大黃承氣湯;對於血積,他會用桃仁紅花,或牽牛、甘遂等來瀉下體內積水,甚至會用水蛭、虻蟲來治療。對於蟲積,他會用檳榔、雷丸。現在的人之所以害怕而不敢使用瀉下藥,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;而那些不加分辨就濫用瀉下藥的人,則是犯了殺人的罪過。對於體質稍微虛弱的人,應該先扶助正氣,然後慢慢地用藥來推動積滯,千萬不要魯莽行事,損害病人的壽命。

五積的問題應該從「鬱」的角度來分析。《難經》說,當身體受到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的邪氣侵襲時,邪氣會傳入被它克制的臟腑,正好又遇到這個臟腑的旺盛時期,於是臟腑會拒絕接受邪氣,導致邪氣滯留在體內形成積。這種積都是因為情緒抑鬱不舒,以致於受到邪氣侵擾所造成的。所以,五積和六聚的治療原則與治療鬱證相同。所謂的伏梁,是火的鬱結;肥氣,是木的鬱結;痞氣,是土的鬱結;息賁,是金的鬱結;奔豚,是水的鬱結。所謂的「鬱」,就是指氣機不暢,抑鬱而形成積。不僅僅是聚,積也都可以用「氣」的概念來解釋。所以,治療積的方法應該以疏理氣機為先,這樣才能使津液順暢流通,積聚自然就不會形成。但是,也不能忽略補益身體。

體質強壯的人,氣機運行順暢,積容易消散;體質虛弱的人,氣機運行不暢,容易導致積聚而形成疾病。所以說,積的形成,根本原因在於氣血虛弱。因此,有句話說「壯人無積,虛則有之」。善於治療積病的人,不必過於追問積聚在哪條經絡、哪個臟腑,而應該先調理中焦的氣機,使患者能夠正常飲食。當氣血充足時,積滯自然就會消散。即使是體質強壯、適合用消積藥的人,也應該同時服用補氣補血的藥物。古書上說:「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半而已。」意思是說,對於嚴重的積聚,治療時只需使其消散一半,就要改用甘溫的藥物來調養,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。這樣,剩餘的積滯就會不攻自退。這就叫做「扶正祛邪」,就像朝廷裡都是君子,那麼一兩個小人自然就沒有容身之地一樣。如果想要把積聚完全消散才停止治療,那麼患者的胃氣也會被損耗殆盡。

積聚、痞塊等疾病,大多是由於內在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所導致。如果把積的形成歸咎於五臟之間互相克制的結果,那就太過牽強了。人體的氣血榮衛,無時無刻不在上下周流運行,一旦七情擾動了五臟之火,火性向上,只能升發而無法下降,就會導致氣液水穀不能順利運行,稽留在體內而形成積聚。朱丹溪說過:「氣不能成塊成聚。」塊是有形的東西,是由痰、食積和死血等形成的。

一般來說,在中間部位形成的積是痰飲,在右邊形成的積是食積,在左邊形成的積是血塊。這是怎麼知道的呢?左關是肝膽的位置,主藏血液;右關是脾胃的位置,主藏飲食。所以,左邊有積,就是血塊;右邊有積,就是食積;而中間則是水穀出入的通道。當五志之火熏蒸水穀時,就會形成痰飲。所以,中間有積,就是痰飲。治療時,要根據積的性質,從其相關類別入手。

總的來說,積剛開始大多屬於寒證,而時間久了就會轉變成熱證。應該了解新舊積證的區別,分別使用辛溫、辛平、辛涼等不同性質的藥物。然而,人們的積塊、疝氣、心腹疼痛等疾病,大多屬於熱證,但方劑中又常常使用桂附等熱性藥物,卻沒有產生副作用。這是因為,各種積和痛,都喜歡溫熱而害怕寒冷。使用熱性藥物,藥性和病情的性質相符,再加上積久容易化熱,使得火邪更深。如果見到寒藥反而病情加重,見到熱藥反而感到舒適,這就是「兩熱相從」的道理,就像所謂的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,也就是從治法。

世人看到使用熱性藥物並沒有造成熱證加重,就認為這種病屬於陰寒痼冷,於是就濫用熱性藥物,導致人體真氣被耗散,陰血枯竭,這樣就不可救藥了。我曾經說過,醫生最難治療的兩種疾病,一種是陰虛,難以補益;另一種是久積,難以去除。這就好像玉山崩倒,指的是陰虛;養虎為患,指的是久積。人如果罹患這兩種疾病,就必須節制慾望以保養身體,內視心神以涵養精神,保持淡泊的心態,才能夠泰然自若。然後把身體交給醫生來治療,這樣才能確保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