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2)
1. 露姜飲
用生薑四兩,和皮搗汁一碗,夜露至曉,空心冷服。大治脾胃聚痰,發為寒熱。
一方
常山末二錢,酒浸炒透,即不發吐。烏梅肉四枚,研爛為丸,此截瘧必效之方。世俗畏常山發吐,不知其有神功,但炒透即不吐耳。又方,生鱉甲,不見湯煮者,醋炙黃,為末,烏梅肉為丸,每服三錢,必效。
白話文:
【露姜飲】
使用新鮮薑四兩(約120公克),連皮一起搗碎成汁,盛一碗放置於戶外讓夜露滴至天亮,早晨空腹時冷飲。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痰多,以及由此引發的發燒、畏寒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。
一種方法
取常山粉二錢,用酒浸泡後炒到透熟,這樣就不會引起嘔吐。再取四個烏梅去核後搗爛成泥,與常山粉混合揉成丸子,這是能有效截斷瘧疾的祕方。一般人害怕服用常山會引發嘔吐,卻不知道只要炒透後就不會嘔吐,且具有神奇療效。另一種方法是,取生鱉甲,未經水煮過的,用醋烤至微黃,研磨成粉,再與烏梅肉混合成丸,每次服用三錢,必定見效。
2. 祝由科方
見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。神治諸瘧疾。
咒曰:吾從東南來,路逢一池水,水裡一條龍,九頭十八尾,問伊食恁的,只吃瘧病鬼。
上面東念一遍,吹氣在果子上,念七遍,吹七遍,令病人於臨發日五更,雞犬不聞之時;面東立食之,於淨室中安頓,忌食生冷葷腥,此法十治九愈,無藥處可以救人,其果、桃、杏、棗、梨皆可,而大棗尤妙。
又法於五月五日午時,用桃仁一個,兩半劈開,半寫日字,半寫月字,萆麻子一粒,同搗。唸曰:道法不須多,南辰共北河,都來兩個字,降盡世間魔。唸完預將硃砂,雄黃等分細末為衣,臨時男左女右,手中握過惡時,永不再發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來自張子和的《儒門事親》,講述了一種被稱為「祝由科方」的神治方法,用於治療各種瘧疾。
參考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中的方法。用一種神聖的咒語來治療所有類型的瘧疾。
咒語如下:我從東南方來,途中遇到一個水塘,水塘裡住著一條龍,它有九個頭和十八條尾巴。我問它吃什麼,它說只吃瘧疾的鬼魂。
念這段咒語一次,然後對著水果吹一口氣,重複這個動作七次,也就是念七次咒語,吹七次氣。讓病人在發作前一天的凌晨,也就是雞鳴狗吠尚未開始的時間,面向東方站立,吃下這個被施咒的水果。病人應在清潔的房間中休息,避免食用生冷、葷腥的食物。這種方法非常有效,十個人中有九個人能痊癒,可以在沒有藥物的地方用來救人。可用的水果包括桃子、杏子、棗子、梨等,其中大棗的效果最好。
另一種方法是在農曆五月五日的午時,取一個桃核,將其一分為二,在一半上寫「日」字,在另一半上寫「月」字,再加入一粒蓖麻籽,一起搗碎。唸咒語:「道法不必繁複,南北星河共存,只用兩個字,就能降伏世間一切邪魔。」唸完後,事先準備好等量的硃砂和雄黃細粉,用作外衣。到使用時,男性左手,女性右手,握住這些材料,經過惡疾的時刻後,病情將永遠不再復發。
3. 積論大小合參
積聚大小一轍,但人大氣壯無積,人小氣弱積多,故積論偏重啞科。
夫不言痢瀉疳三者,而僅言積,治未病之源也。更不言六聚,而先言五積,從其難者而言之也。聚與積總因食物不化,陰血凝聚,源同而名異。《經》曰:積者五臟所生,聚者六腑所成。氣之所積名曰積,氣之所聚名曰聚。聚者,陽氣也,故陽浮而動其氣,運轉不定,遇滯即止,發無本根,痛無常處,氣旺漸消,不治自己。
積者,陰氣也,故陰沉而伏,蓄積一處而不行,發有常處,其痛不離其邪,陰屬裡,治之為難,積有常所,有形之血也。聚無定位,無形之氣也,積塊者,疾與食積,死血也,凡面黃浮腫,腹脹虛鳴,小便如油,毛髮焦黃,下痢赤白,目珠黃赤,遍體虛腫,當腹倍熱,遇食肚疼,昏困多睡者,皆是積候,宜急治之。
若至面白喘急,或面黑眼直,乾嘔不食,瀉住又瀉,腹急如鼓,項軟口噤,手足俱細者,併為不治。然有五臟為積之名癥瘕痞癖,四症之別,食乳氣三積之分,虛實驚諸積之異,先舉五臟之積而詳之。肝之積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形如覆杯,有頭有足,如龜鱉狀。心之積名曰伏梁,起於臍上,大如手臂,上至心下。
脾之積名曰痞氣,在於胃脘,覆大如盤。肺之積名曰息賁,在右脅下,覆如大杯。腎之積名曰奔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下,如豚奔走之狀,或上或下,亦無定時,此五積之候也。癥者按之應手,亦如五積之不移。瘕者假物成形,如血鱉石瘕之類。痃者,皮厚也,在肌肉之間而可見者也。
癖者,僻也,內結於隱僻,外不可見也。乳積者吐瀉兼作,氣息酸臭,因乳哺失調所致也。食積者,腹堅熱渴,或瀉或嘔,腸鳴腹痛,因飲食過餐而得也。氣積者,腹痛啼叫,痢如蟹渤,因物觸忤兒,或食母氣乳而得也。虛積者,乳食不化,一身浮腫,虛中受積也。實積者,肚熱糞硬,身熱而渴,嗜食善飢,實熱蘊積也。
驚積者,因驚時與食,口穢而黃當腹疼痛是也。治之之法,寒者溫之,熱者清之,實者行之,虛者調之,驚者和之,治積惟有挨積、磨積、消積、化積,而無迅下之理。丹溪云:凡積不可用下藥,徒損真氣,病亦不去。況積之成也,正氣不足,而後邪氣踞之。加小人在朝,由君子之衰也。
正氣與邪勢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,邪氣日昌,正氣日削,不攻去之危亡從及。然攻之太急,正氣轉傷,初中末之三法,不可不明也。初者,病邪初起,正氣尚強,邪氣尚淺,則任受攻。中者,受病漸久,邪氣較深,正氣較弱,任受且攻且補。末者,病魔經久,邪氣侵凌,正氣消殘,則任受補。
蓋積之為義,匪伊朝夕,所以去之亦當行漸,攻之愈亟,則傷正氣,正傷則不能運化,而邪愈固矣,更宜審明何經受病,受傷何物,從其因以治之。
白話文:
積聚這種病症,無論大小都一樣,但體格強壯的人通常不會有積聚,體弱的人則容易有積聚,所以關於積聚的討論重點會在小兒科。
這裡不談論痢疾、腹瀉、疳積這三種病症,而只談論積聚,是為了從源頭上治療疾病。而且不先談六聚,而是先談五積,是從比較難治的情況開始討論。聚和積都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、陰血凝聚造成的,病因相同但名稱不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積是五臟產生的,聚是六腑產生的。氣積聚起來就叫做積,氣聚集在一起就叫做聚。聚屬於陽氣,所以陽氣會浮動,使其氣運轉不定,遇到阻滯就會停止,發作沒有固定的位置,疼痛也沒有固定的地方,氣旺盛時會逐漸消散,不需治療也能自癒。
積屬於陰氣,所以陰氣會沉伏,蓄積在一處而不運行,發作有固定的位置,疼痛不會離開病灶,陰屬裡,治療起來比較困難,積有固定的位置,屬於有形的血。聚沒有固定的位置,屬於無形的氣。積塊指的是疾病與食積、死血,凡是面色發黃浮腫、腹部脹氣虛鳴、小便像油一樣、毛髮焦黃、下痢赤白、眼珠黃赤、全身虛腫、腹部發熱加倍、吃東西肚子痛、昏沉嗜睡的人,都是積聚的症狀,應該儘快治療。
如果病情發展到面色蒼白呼吸急促,或是面色發黑眼睛直視、乾嘔不想吃東西、腹瀉停止後又開始、腹部急脹如鼓、脖子軟弱、口噤、手腳細小,這些都屬於無法醫治的病症。然而,有五臟產生積聚的說法,例如癥瘕、痞癖,這四種病症有所區別,還有食積、乳積、氣積這三種分類,以及虛積、實積、驚積這些不同的情況,所以先從五臟的積聚開始詳細討論。肝的積聚叫做肥氣,在左脅下,形狀像倒扣的杯子,有頭有尾,像龜鱉的樣子。心的積聚叫做伏梁,從肚臍上開始,大如手臂,向上延伸到心下。
脾的積聚叫做痞氣,在胃脘處,覆蓋範圍像盤子一樣大。肺的積聚叫做息賁,在右脅下,覆蓋範圍像大杯子。腎的積聚叫做奔豚,從小腹發起,向上延伸到心下,像小豬奔跑的樣子,時上時下,沒有固定的時間,這就是五積的症狀。癥,按壓時可以摸到,就像五積一樣不會移動。瘕,是假借其他東西形成的,如血瘕、石瘕之類。痃,是指皮膚增厚,在肌肉之間可以看見的。
癖,指的是隱蔽,內結在隱蔽的地方,外面看不到。乳積,會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,氣息酸臭,是由於餵奶不當造成的。食積,會出現腹部堅硬發熱、口渴,或腹瀉或嘔吐、腸鳴腹痛,是由於飲食過量引起的。氣積,會出現腹痛啼哭、腹瀉如蟹黃,是由於孩子接觸到不好的東西,或是吃了母親受氣的乳汁引起的。虛積,是指乳食不能消化,全身浮腫,是虛弱的身體裡產生了積聚。實積,是指肚子發熱大便硬結、身體發熱口渴、食慾旺盛容易飢餓,是實熱蘊積造成的。
驚積,是因為在受驚嚇時進食,出現口臭發黃、腹部疼痛。治療的方法,寒性的就用溫性的藥物治療,熱性的就用清熱的藥物治療,實證的就用疏通的藥物治療,虛證的就用調補的藥物治療,驚嚇引起的就用和解的藥物治療,治療積聚的方法只有挨著消除、研磨消除、消除、化解,不能使用峻下的方法。朱丹溪說:凡是積聚都不能使用攻下的藥物,只會損傷正氣,疾病也無法去除。況且積聚的形成,正是因為正氣不足,邪氣才會入侵。就像朝廷裡小人當道,是因為君子衰敗。
正氣和邪氣勢不兩立,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,邪氣日漸強大,正氣日漸削弱,不攻去邪氣,危亡就會隨之而來。然而,攻伐太過急躁,反而會傷害正氣,初期、中期、末期這三種治療方法,不可不明確。初期,病邪剛開始出現,正氣還很強,邪氣還比較淺,可以承受攻伐。中期,患病時間較長,邪氣比較深入,正氣比較虛弱,可以同時使用攻伐和補益的方法。末期,病魔經久不癒,邪氣侵凌,正氣衰弱,只能使用補益的方法。
總之,積聚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所以去除它也應當循序漸進,攻伐過於急促,就會損傷正氣,正氣受損就不能運化,而邪氣就會更加頑固,更應該詳細了解是哪個經絡受病,受到什麼東西的傷害,從病因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