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四十二 (2)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四十二 (2)
1. 大麥
功用與小麥相似,其性更平涼滑膩,益氣補中,實五臟,厚腸胃,不亞於粳米也。陳士良云:補虛劣,壯血脈,化穀食,止泄瀉,不動風氣。久食令人肥白,滑肌膚為面,無燥熱,勝於小麥。蘇泰云:平胃止渴消食,療脹滿。麥糵,以水浸大麥而成,味鹹,氣溫,無毒。功用與米糵相同,而此消化之力更緊。
咸能軟堅,溫主通行,其發生之氣又能主胃氣上升,行陽道,而資健運,故主開胃補脾,消化水穀,及一切宿食冷氣心腹脹滿,溫中下氣,除煩止霍亂,消痰破癥結。王好古云:麥芽、神麯二藥,胃氣虛人宜服之。以代戊己,腐熟水穀,以谷消穀,有類從之義,無推蕩之峻,胃虛停穀食者宜之也。
以上諸類皆以健脾胃化水穀起見,謂宜久食,益人者,然不知蒸腐水穀者,宜壯土下之真火,則濕潤之氣生,水精上布,糟粕下輸,至精之華,輸歸於腎,若以溫腎之功。以存穀殼之象,則糟粕徒存,精華實失,況能逐癥結消壅乳,除腹脹,破冷氣,墮胎元,則於胃家陽分,或有微功,在腎家陰分實有大損,且為軟堅克削之藥也,豈可常服乎!
大麥,味鹹,氣平,微寒,故可久食。益氣調中,止消渴除熱,實腸胃補虛。其芽尤能化食消痰,孕婦勿食,恐墮胎。元虛者少煎,防消腎水。立齋用治婦人喪子,乳房腫脹,欲成癰者,以麥芽一二兩,炒熟,煎服即消,其破氣破血可知,故丹溪曰:麥芽消腎;《良方》云:神麯善下胎,觀此則二味消耗之力可見矣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麥芽,非主消食健脾,治胃虛,食難消化,腹中脹滿,而痘不起者,此王道和緩之劑。如應用,紿終無礙。
按:麥,主黏滯,水漬生芽,氣雖少清,性猶未化。炒至焦色,反有功力。專化五穀之積,與山楂消肉積者。然古人有消腎之說,為其伐胃故也,《經》云: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化營衛而潤宗筋。又曰:陰陽總宗筋之會,而陽明為之長,故胃傷者,即陽事衰也。時珍曰:有積消積,無積消元氣。
前賢於攻伐,如麥芽平善者,猶諄諄告誡。若此,況峻利如硝黃之屬,其可嘗試耶,惟有是病,而服是藥,則藥為病當之矣,亦勿因循,以致養成大患。
白話文:
[大麥]的功效與小麥相似,但性質更加平涼潤滑,能增強氣力補中,充實五臟,強化腸胃,其功效不亞於粳米。陳士良說:它能補充虛弱,強化血脈,幫助消化食物,止住腹瀉,且不會引發風邪。長期食用能使人體變得豐腴潔白,皮膚光滑,沒有燥熱感,比小麥更勝一籌。蘇泰說:它能平衡胃氣,止渴消食,治療脹滿。麥糵是用水浸泡大麥製成的,味道鹹,性質溫,無毒。它的功能與米糵相同,但其消化能力更強。
鹹味能軟化堅硬,溫暖能促進流通,其生長的氣能幫助胃氣上升,運行陽道,從而強健脾胃,所以它主要能開胃補脾,消化食物,消除一切宿食冷氣導致的心腹脹滿,溫暖中下氣,除煩止霍亂,消除痰液,破除癥結。王好古說:麥芽和神麯兩種藥物,脾胃虛的人適合服用,可以替代戊己,腐熟食物,用食物消化食物,有類從的意義,沒有強烈的推蕩作用,脾胃虛且停滯食物的人適合服用。
以上各類都是爲了健脾胃和消化食物,認爲適合長期食用,有益人體。然而,不知道將食物蒸腐的人,應增強下焦的真火,這樣溼潤的氣息就會產生,水分精華向上分佈,糟粕向下輸送,最精粹的部分,輸送到腎臟,如果使用溫暖腎臟的作用,保留穀殼的象徵,那麼糟粕只是留存,精華實際上已經失去。況且它能消除癥結,消解壅乳,去除腹脹,破除冷氣,墮胎,那麼對於胃部的陽氣,可能有些許功效,但在腎臟的陰氣實際上有大損害,並且它是軟堅克削的藥物,怎麼能經常服用呢?
大麥,味道鹹,性質平,略微寒冷,因此可以長期食用。能增強氣力,調和中氣,止住消渴除熱,充實腸胃補虛。其芽尤其能幫助消化,消除痰液,孕婦不宜食用,以免引起流產。元氣虛的人要少量煎煮,以防消減腎水。立齋用它來治療婦人喪子,乳房腫脹,即將形成癰的情況,以一二兩的麥芽,炒熟後煎煮服用即可消除,可以看出其破氣破血的作用,因此丹溪說:麥芽消腎;《良方》說:神麯善於下胎,從這裏可以看出這兩種藥的消耗力。
主要治療(痘疹合併參考),麥芽,並非主要用於消食健脾,治療胃虛,食物難以消化,腹部脹滿,以及痘疹無法起來的情況,這是王道和緩的劑型。如果需要使用,撒謊最終也沒有障礙。
註釋:麥,主要粘滯,用水浸泡發芽,雖然氣息稍微清新,但性質仍未改變。炒到焦色,反而有功效。專門化解五穀的積聚,與山楂消除肉積不同。然而古人有消腎的說法,是因爲它傷害胃的緣故,《經》說:胃是水谷氣血的大海,化營衛而潤宗筋。又說:陰陽總宗筋的會合處,而陽明爲之長,因此胃受傷,即陽事衰弱。時珍說:有積聚就消積聚,沒有積聚就消元氣。
前輩對攻擊性的藥物,如麥芽這種平和的藥物,仍然諄諄告誡。如果是這樣,何況像硝黃這類劇烈的藥物,怎麼可以輕易嘗試呢?只有有疾病,才服用相應的藥物,那麼藥物就是爲疾病準備的,也不要因爲拖延,而導致養成大病。
2. 豆
生大豆,有黑白二種。白者不用,黑者入藥。其緊小者為雄,入藥尤佳。本稟土氣以生,色黑則又象水,故味氣甘平無毒,平即兼涼為腎家之谷也。生食則涼,炒食則溫,煮食則極寒矣。
甘平能活血解毒,祛風散熱,下氣利水,故主塗癰腫止痛,調中氣,通關脈,制金石藥毒,殺鬼毒,烏頭毒,除胃中熱痹,傷中淋露,下瘀血,逐水腫,腹脹散內寒,除五臟積結,消穀去牛馬溫病。若同甘草煮湯飲之,去一切熱毒及風毒腳氣。小兒以炒豆,與豬肉同食,必壅氣致死,十有八九,至十歲之上則無害也。
蓖畢麻子者,炒豆犯之,脹滿致死。服厚朴者,亦忌之,以其最能動氣故也。扁鵲方:三豆飲,治天行痘瘡,預服此飲疏解,熱毒縱出亦少,黑大豆、赤小豆、綠豆各一升,甘草節二兩,以水八升,煮極熱,任意吞豆飲汁,七日乃止,三豆膏,痘後癰毒初起,用之神效。綠豆、赤小豆,黑大豆等分。
曬燥砰為細末,醋謂掃塗即消。同蔓荊子,土茯苓、金銀花、甘菊花、玄參、川芎。天麻、芽茶、荊芥、烏梅,治偏頭風痛有神。淡豆豉,諸豆皆可為之。惟黑豆入藥,有鹹淡二種。惟江右淡者治病。得蒸曬之氣,味苦氣溫無毒。苦能湧吐,故治煩躁滿悶,熱鬱胸中,非宣劑無以除之,又溫能發汗,如傷寒頭痛發熱,及瘴氣惡毒。非疏通腠理無以解之。
又能下氣調中闢寒,故主虛勞,喘吸及兩腳疼冷,暴痢腹疼,闢除溫疫也。
豆黑白種殊,惟取黑者入藥,大小顆異,須求小粒煎湯。黑豆主下水蟲腫脹,瘀血腫脹,除胃熱淋露下血,散五臟結積內寒。除痹去腫,寬脹消穀,解一切飲饌丹石、砒霜,雄、附、巴豆百藥毒。生研消腫毒。又炒黑煙未斷,乘熱投入酒中,即古方豆淋酒,一名紫酒,主風痹癱瘓諸症,產後風中抽搐,女人陰腫,綿裹可納。色配癸水,入鹽煮食。
大能補腎益陽,另有一種小黑豆尤佳。白豆補五臟,暖腸胃益氣和中,兼調經脈,磨作豆腐,主寬中下氣,去大腸濁氣,和脾胃去胃火,消脹滿;清熱散血,但性寒能動正氣,食多羅卜能消,𨠭面作豆醬,入藥塗風癬,殺蟲最驗。炒熟豆嬰兒多食,壅氣咽喉窒塞,種有青黃斑不一,功效彷彿可推。
豆豉,味淡無鹽,入藥方驗。理瘴氣,治傷寒,佐蔥白,散寒熱頭痛,助梔子除虛煩懊憹。足冷痛甚,浸醇酒可嘗血痢痛,多同薤白煮服。仍安胎孕,女科當知。但傷寒直中三陰,與傳入陰經者,勿用熱。結胸煩悶,宜下不宜汗者忌之。
按:豆經蒸罯,能升能散,得蔥則發汗,得鹽則止吐,得酒則治風,得薤則治痢,得蒜則止血。
熟又能止汗,亦要藥也。造豉法,黑豆一升,六月間水浸一宿,蒸熟攤蘆蓆上,微溫,蒿覆五六日,後黃衣遍滿為度,不可太過,取曬簸淨,水拌得中,築實甕中,桑葉蓋後三寸,泥固,取出曬半日,又入甕,如是七次,再蒸曝乾。
諸豆主治(痘疹合參),生大豆,除胃熱,解諸毒。黑豆,能解毒和諸藥,兼利小便,不論虛實寒熱皆可用。生豆腐,治痘瘡不起。用此極攻膿解毒,如鄉間無藥煮食極妙。是以用治痘毒獲效。
黃豆,能發痘毒,殼燒灰為末。善摻疹痘,如痘風癬,以豆殼煎湯洗。豆豉須新者佳,痘疹發表解肌,辟惡除煩亦用。
白話文:
內容大意如下:
生的大豆,分為黑和白兩種。白色的大豆不使用,黑色的大豆才入藥。其中緊緻小巧的被視為雄性,入藥效果更佳。大豆本質上屬土,黑色的大豆又象徵著水,所以其味道和氣息都是甘甜而平和,無毒性,平和之中帶有涼性,是腎臟健康的糧食。生吃有涼性,炒熟後則轉為溫性,煮熟後則極寒。
甘甜平和的大豆能活血解毒,袪風散熱,降氣利水。因此主要功能在於治療腫瘤疼痛,調和中氣,打通關節脈絡,抑制金石藥物的毒性,殺滅惡靈和烏頭毒,去除胃中的熱毒,治療內傷,排出瘀血,消退水腫,減輕腹部脹氣,散去體內寒氣,清除五臟的結塊,幫助消化,去除牛馬的溫熱病症。
若與甘草一同煮湯飲用,可以去除所有熱毒以及風濕和腳氣。但若讓小孩同時食用炒豆和豬肉,可能會導致氣塞窒息,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機會會致命,但十歲以上的孩子則無害。
若與蓖麻子一同食用炒豆,可能會導致脹滿致死。正在服用厚朴的人也要避免食用,因為大豆會激發氣機。扁鵲的方子中提到的「三豆飲」,可以治療天行痘瘡,如果提前服用,即使熱毒爆發也會較輕微。由黑豆、紅豆和綠豆各一升,甘草二兩,用水八升煮沸,隨意食用豆子和飲用汁液,七天後停止。此外,還有一種「三豆膏」,在痘後出現腫毒初期使用效果神奇。綠豆、紅豆和黑豆各等量。
曬乾後磨成細粉,用醋調和塗抹即可消腫。與蔓荊子、土茯苓、金銀花、甘菊花、玄參、川芎、天麻、芽茶、荊芥和烏梅一同使用,可以治療偏頭風痛。
淡豆豉,各種豆類都可以製成,但只有黑豆入藥,且有鹹淡兩種,只有江西的淡豆豉用於治病。經過蒸曬處理,味道苦澀,氣味溫和無毒。苦味可以催吐,因此用於治療煩躁、胸悶和胸中熱毒,非宣洩藥物無法消除。同時溫和的特性可以發汗,對於感冒頭痛、發熱以及瘴氣惡毒,非疏通腠理無法解決。
此外,淡豆豉也能降氣調中、驅寒,因此用於治療虛勞、呼吸困難和雙腳疼痛冰冷、急性腹瀉和腹部疼痛,並能預防瘟疫。
雖然大豆有黑和白兩種,但只有黑色的大豆入藥,大小不同,選擇小粒的大豆煎湯。黑豆主要作用是排除水腫,消除腫脹和瘀血,去除胃熱、淋病和尿血,散去五臟的結塊和體內寒氣。除痹去腫,舒緩脹氣,幫助消化,解除一切飲食、藥物和礦物質的毒性,包括砒霜、雄黃、附子、巴豆和其他藥物的毒性。生研碎後可以消除腫毒,炒黑後趁熱倒入酒中,就是古方中的豆淋酒,又名紫酒,主要治療風濕癱瘓、產後風濕抽搐、女性陰部腫脹,可以用棉布包裹後使用。黑豆搭配鹽煮食,對應癸水,能大量補腎益陽,另有一種小黑豆更佳。
白豆能補充五臟,溫暖腸胃,益氣和中,兼調經脈,磨成豆腐,主要作用是寬腸去氣,去除大腸的濁氣,和脾胃去胃火,消除脹滿;清熱散血,但因其性寒可能影響正常氣機,多吃蘿蔔可以抵消。磨成麵粉做成豆醬,入藥塗抹風癬,殺蟲效果顯著。炒熟的豆子嬰兒多食可能導致氣塞和咽喉堵塞,大豆品種有青黃斑點等不同,功效相似,可推測其效果。
豆豉,無鹽的淡豆豉入藥效果更佳。能理順瘴氣,治療感冒,輔以蔥白,可以散寒熱頭痛,配合梔子可以去除虛煩和焦慮。足部寒冷疼痛嚴重時,浸泡在高濃度酒中可以緩解。對於血痢疼痛,通常與薤白一起煮服。同時可以安胎,婦女應瞭解此法。但對於感冒直接進入三陰或傳入陰經的情況,不要使用熱性治療。對於胸悶煩躁,適合用下法而非汗法的情況,要避免使用。
總結來說,大豆經過蒸煮後,既能升騰又能疏散,加上蔥可以發汗,加上鹽可以止吐,加上酒可以治療風濕,加上薤可以治療腹瀉,加上蒜可以止血。熟食也可以止汗,是一種重要的藥物。製作豆豉的方法是,取一升黑豆,在六月間用水浸泡一夜,蒸熟後放在蘆蓆上稍微放涼,用蒿草覆蓋五到六天,直到表面長滿黃色的菌絲為止,不能過度發酵,然後曬乾篩選,加水拌勻,裝入甕中,上面鋪上三寸厚的桑葉,用泥土封固,取出曬半天,再放入甕中,這樣重複七次,最後再蒸煮和曬乾。
各種豆類的主要療效(包括痘疹)如下:生大豆可以去除胃熱,解各種毒素。黑豆能解毒和調和各種藥物,同時有利尿效果,無論虛實寒熱都適用。生豆腐可以治療痘瘡不發,極力攻膿解毒,若農村地區沒有藥材,煮食極佳,因此用於治療痘毒非常有效。
黃豆能發痘毒,其外殼燒成灰後作為粉末,善於治療疹痘,如痘風癬,可以用豆殼煎湯清洗。豆豉最好是新鮮的,用於痘疹的表皮解毒,避邪除煩也可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