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5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5)
1. 方脈噎膈翻胃關格合參
噎膈、翻胃、關格三者,名各不同,病原迥異,治宜區別,不可不辨也。噎之為病,飲食到口,咽喉之間,咽嗌不下,隨即吐出,自噎而轉,故曰噎,其槁在於吸門,吸門者,會厭之間也。病在上焦,多屬胃脘枯燥,血液衰少,是陰虧火旺之病也。鬲之為病,如飲食下咽,至膈不能直下,乃徐吐出,自膈而轉,故曰鬲,此膈膜之膈,而非隔截之隔也。
其槁在於賁門,賁門者,胃之上口也,病在中焦,多屬憂思恚怒,以致痰氣鬱結於上膈,或構難釋之苦思,而結脾中之生意者,是懷情之病也。丹溪曰:惟男子年高者有之,少無噎膈,其反胃之為病,飲食倍常,食已下膈,而入於胃中,因下脘不能腐熟化運,或朝食暮吐,或暮食朝吐,或積至日余,脹悶難忍,復吐原物,完穀不化,自胃之下脘翻倒而出,故名翻胃。其槁在於幽門,幽門者,太倉之下口也。
白話文:
噎膈、翻胃、關格,雖然名稱不同,病因卻有很大差異,治療方法也應該區別对待,絕對不可混淆。噎膈指的是食物到達口腔和咽喉之間,卻無法順利吞咽,馬上就吐出來,反覆出現這種症狀,所以稱為噎膈。病根在於吸門,也就是會厭之間。這種病症多發生在上焦,主要原因是胃脘乾燥、血液不足,屬於陰虛火旺的病症。
關格指的是食物下咽後,卡在膈膜處無法順利往下,然後慢慢吐出來,因此稱為關格。這裡的膈指的是膈膜,而不是隔斷的意思。病根在於賁門,也就是胃的上口。這種病症多發生在中焦,主要原因是憂慮思慮過度、情緒激動,導致痰氣積聚在膈膜上,或是因為難以排解的苦惱思緒,影響了脾胃的運化功能,屬於心緒不暢的病症。丹溪先生說,只有年老的男性才會得這種病,年輕人很少有噎膈。
翻胃指的是食量比平時多,食物下咽進入胃中,卻無法被消化吸收,要么早上吃晚上吐,要么晚上吃早上吐,甚至積累到一天以上,肚子脹悶難受,最後把原來的食物吐出來,食物完全沒有消化,從胃的下脘處翻出來,所以叫做翻胃。病根在於幽門,也就是胃的下口。
病在下焦,雖屬胃病,而實由命門火衰,腎經虛寒之病也。凡男女老小皆有之。其關格者,粒米不欲食,渴喜茶水,飲之少頃,即吐出,復求飲復吐,飲之以藥,熱藥入口即出,冷藥過時而出,大小便秘,名曰關格。關者,二便俱秘,下不得出也。格者,吐逆水漿,上不得入也。
惟女人多有此症,是陰陽易位,故上下同病,關無出之由,格無入之理,急化難從緩治,實者暫通,即補虛者,峻補為攻,蓋由陽氣在上中焦,氣不升降耳。
噎膈多起於血液枯涸,挾鬱而成,蓋氣鬱則結滯,而痰橫膈中,所以多吐痰水也。膈者謂膈在心下,上下不通,若格拒之狀,始則結於喉嚨,覺有所礙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由氣鬱痰搏而然,久則漸妨飲食,而為噎膈也。噎者,飲食之際,氣卒阻滯,飲食不下,而為噎也。
白話文:
疾病位於下焦,雖然看似胃病,但實際上是由於命門火衰、腎經虛寒所導致的。不論男女老少都有可能發生。其症狀表現為:食慾不振,只想喝水,喝一點就吐出來,反覆喝水反覆吐,喝熱藥則立即吐出,喝涼藥則過一陣子才吐出來,大小便都便秘,稱為「關格」。「關」指的是大小便都便秘,無法排出;「格」指的是嘔吐水液,食物無法進入。
女性更容易出現這種病症,這是因為陰陽失調,導致上下焦都出現問題,無法排出,也無法進食。這種病症急需治療,不能拖延,補虛要趁早,要用峻猛的藥物來攻治。這是因為陽氣停留在上中焦,氣機不升不降所導致的。
噎膈大多是由於血液枯竭,氣血鬱結所致。氣鬱則會導致氣滯,痰液阻塞在橫膈膜,因此患者常會吐出痰水。「膈」指的是橫膈膜,位於心臟下方,上下不通,猶如被堵塞一樣。一開始,痰液會卡在喉嚨,感覺有異物,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,這是由於氣鬱痰阻塞造成的。久而久之,就會影響飲食,導致噎膈。「噎」指的是進食時,突然出現氣機阻滯,食物無法下咽。
節齋曰:膈噎翻胃之症,因火而成,其來有漸,病源不一,有因思慮過度,而動脾火者;有因忿怒過度,而動肝火者;有因久食煎炒,而生胃火者;有因淫欲忘返,而起腎火者,蓋火氣炎上,熏蒸津液,成痰,初則痰火未結,咽膈乾燥,飲食不得流利,為膈為噎,久則痰火已結,胃之上脘不開,飲食雖進,停滯膈間,須臾便出,謂之嘔吐。至於胃之下脘不開,飲食雖進,停滯胃中,良久主出,謂之翻胃。
丹溪云:年高者不治,蓋少年氣血未虛,用藥劫去痰火,病不復生,年老氣血已虛,用藥劫去痰火,雖得暫愈,其病復作,所以然者。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,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也。切不可用香燥之藥,若服之必死,宜薄滋味,蓋其症屬熱而燥,倘藥又香燥,則散氣耗血,且厚味則助火生病,不亦益助其病乎,所以並宜忌之。
白話文:
節齋曰:
膈噎翻胃之症,都是因為火氣而起,這種病症的產生是有跡可循的,病因也各不相同。
有些是因為過度思慮,導致脾火旺盛;有些是因為過度憤怒,導致肝火旺盛;有些是因為長期食用煎炒的食物,導致胃火旺盛;有些是因為縱慾無度,導致腎火旺盛。
總之,火氣向上熏蒸津液,形成痰液。初期痰火尚未凝結,就會感到咽喉乾燥,飲食難以順暢,出現「膈」和「噎」的症狀。時間久了,痰火凝結,胃的上部(上脘)就會堵塞,即使進食,食物也會停留在膈間,很快就會吐出來,這就是「嘔吐」。
至於胃的下部(下脘)堵塞,食物雖然能吃進去,但會停留在胃中,過了一段時間才會吐出來,這就是「翻胃」。
丹溪云:
老年人這種病症是不能治好的。因為年輕人氣血充盈,可以用藥物去除痰火,病症就不會復發。但是老年人氣血虛弱,即使用藥物去除痰火,雖然能暫時治癒,但病症還會復發。這是因為氣虛不能運化而導致痰液產生,血虛不能滋潤而導致火氣旺盛。
切忌使用香燥的藥物,因為服用這種藥物必死無疑。應該以清淡的食物為宜,因為這種病症屬於熱燥,如果再用香燥的藥物,就會散氣耗血。而且厚味的食物會助火生痰,更會加重病情,所以也要忌食。
養葵曰:噎膈,丹溪謂之得七情六淫,遂有火熱炎上之化,多升少降,津液不布,積而為痰為飲,被劫時,暫得快,不久復作,前藥再行,積成其熱,血液衰耗,胃脘乾槁,妨礙道路,其槁在上,則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食,食亦不多,名之曰噎。其槁在下,則與胃為近,食雖可入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。
大便秘少,若羊矢然,必外避六淫,內節七情,飲食自養,滋血生津,以潤腸胃,則金無畏火之炎,腎有生水之漸,氣清血和則脾氣運健,而食消傳化矣。丹溪之論甚妙,但噎膈翻胃,分別欠明,獨喜其「火熱炎上之化,腎有生水之漸」二句,深中病源,惜其見猶未真,以潤血為主,而不直探乎腎中先天之原,故其立方,以四物牛羊乳之類,加之竹瀝、韭汁、化痰化瘀,皆治標而不治本也。豈知《內經》惟曰:三陽結謂之膈,三陽者,大腸、小腸、膀胱也。
白話文:
養葵說:噎膈,丹溪認為是由於七情六欲所導致,於是產生了火熱炎上之氣,上升的多,下降的少,津液無法散布,積聚而形成痰飲。被劫持時,暫時感到舒服,不久又會復發,之前的藥物再次服用,積聚其熱,血液衰耗,胃脘乾燥枯槁,妨礙食物通過。如果乾燥在上,則靠近咽喉下方,水飲可以通過,食物難以下嚥,即使吃也不多,稱為噎。如果乾燥在下,則靠近胃,食物雖然可以入口,但難以完全進入胃,過了一會兒又會吐出來,稱為膈,也叫反胃。
大便秘結,像羊屎一樣,必須要避免外來的六淫,內在也要調節七情,飲食要自養,滋養血液,生津液,以潤澤腸胃,這樣金氣就不會畏懼火熱,腎氣就會逐漸生水,氣血調和,脾氣就會運轉健旺,食物就能消化和傳化了。丹溪的論述很精妙,但噎膈和翻胃的區分不夠明確,只喜歡他「火熱炎上之化,腎有生水之漸」這兩句話,深刻揭示了病源,可惜見解還不夠透徹,以潤血為主,而沒有直接探究腎中先天之本,所以他的方子,用四物、牛羊乳之類的藥物,再加上竹瀝、韭汁,化痰化瘀,都是治標不治本。難道不知道《內經》只說:「三陽結謂之膈」,三陽指的是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。
結謂結熱也。大腸主律,小腸主液,大腸熱結則津涸,小腸熱結則液燥,膀胱為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膀胱熱結,則津液竭,然而三陽何以致結熱,皆腎之病也。蓋腎主五液,腎主二便,與膀胱為一臟一腑,腎水既干,陽火偏盛,熬煎津液,三陽熱結,則前後閉澀,下既不通,必反於上,直犯清道,上衝吸門,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。何為水飲不入,食物難下,蓋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反引動胃口之火,故難入水者陰類也。
同氣相投,故可入口吐白沫者,所飲之水,沸而上騰也。糞如羊屎者,食入者少,渣滓消盡,腸亦干小而不寬大也。此症多是男子年高五十以外得之,又必其人不絕色欲,蓋老人天真已絕,只有孤陽,大宜養陰為主,王太僕云:食入即出,是無水也。食久反出,是無火也。故噎澀大都屬熱,反胃大都屬寒,無水者,壯水之主,無火者,益火之源。
白話文:
結指的是熱結的情況。大腸主管氣律,小腸主管液體,大腸出現熱結會導致津液流失,小腸熱結則使液體乾燥。膀胱是儲存津液的重要器官,如果膀胱出現熱結,會使得津液枯竭。然而,為什麼三陽(大腸、小腸和膀胱)會出現熱結,其實都是因為腎病所引起。腎主管五種液體和兩種排泄物,與膀胱構成一臟一腑,腎中的水分乾涸,陽火過盛,就會煎熬津液,導致三陽出現熱結,進而造成前後通路的閉塞和阻滯。由於下部不通暢,就必須通過上部排出,這會直接影響到呼吸道,導致喉嚨和咽喉出現噎食難下的情況。
問題出在飲用的水和食物。飲用的水若過熱,會使水蒸氣上升;食物攝取過少,腸道中的殘渣消耗殆盡,腸道也會變得乾燥,且大小不一。這種症狀往往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男性身上,並且他們往往有不節制的性生活。老年人的天真(即生命活力)已經消失,只剩下孤獨的陽氣,因此應該以滋養陰液為主。王太僕曾說過,食物進入後立即排出,表示沒有足夠的水分;食物長時間後仍排出,表示缺乏火力。所以,噎食和阻滯大多與熱有關,而反胃則大多與寒有關。對於缺乏水分的狀況,應補充水分作為主要治療;對於缺乏火力的狀況,則應補充火力作為主要治療。
褚侍中雲:上病療下,直須以六味地黃丸料,大劑煎飲,久服可挽於十中之一二,又須絕嗜欲,遠房幃,薄滋味可也。若曰溫胃,胃本不寒,若曰補胃,胃不虛,若曰開鬱,則香燥之品,適以助火,若欲下以承氣鹹寒,則損胃,津液愈竭,無如補陰,焰光自滅也。
膈病最難療治,蓋欲健脾理痰,恐燥劑有妨於津液,方欲養血生津,恐潤劑有礙於中州,若泥於舒郁快膈,則辛香助火,胃汁速干,去死不遠矣。故東垣謂吐有三證,氣積寒也,上焦吐者,從氣,食則暴吐者是也。中焦吐者從積,或先痛後吐,或先吐而後痛者是也。下焦從寒,脈沉而遲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小便利,大便秘者是也。
白話文:
褚侍中說:上焦病症治療,應該用六味地黃丸的藥材,大劑量煎煮飲用,長期服用可以挽救十個人中的一、二個人。同時也要戒除嗜好,遠離房事,飲食清淡即可。如果說要溫胃,胃本來就不寒,如果說要補胃,胃並不虛弱,如果說要開鬱,那麼香燥之物反而助火,如果想要用承氣湯的下瀉方法,以鹹寒之性來治療,就會損傷胃,津液更加枯竭,不如補陰,火勢自然就會減弱。
膈病是最難治療的,因為想要健脾理痰,擔心燥劑會損傷津液,想要養血生津,又擔心潤劑會阻礙中焦。如果一味追求舒郁快膈,那麼辛香之物會助火,胃液迅速乾涸,離死就不遠了。所以東垣先生說吐逆有三種證候:
- 氣積寒者:上焦吐逆,是因為氣機不暢,吃東西就會馬上嘔吐。
- 中焦積滯者:或是先痛後吐,或是先吐後痛。
- 下焦虛寒者:脈象沉而遲,早上吃飯晚上吐,晚上吃飯早上吐,小便頻數,大便便秘。
法當通其閉,溫其寒,專治下焦,散其寒,徐以中焦藥和之而愈。蓋命門火衰,釜底無薪,不能蒸腐,胃中水穀,腹中脹滿,不得不吐,所謂食久反出,是無火也。須用益火之源,先以八味地黃丸,補命門火,以扶脾土之母,徐以附子理中湯,理中焦萬舉萬全,不知出此,而徒以山楂神麯,平胃化食,適以速其亡也。
又老人膈噎之病,由於血液枯槁,中州失轉運之權,而不能榮養乎臟腑,故脈見緩弱而漸沉遲,此正氣日漸衰微之象也。然所以能少延歲月者,以尚存一線中和之氣,猶必待油干而燈始盡耳。醫者,自當保其真氣,勿使疏泄,潤其枯澀,勿使壅塞,常使氣能生血,庶能終其天年。
白話文:
治療應該要通暢阻塞、溫暖寒氣,專注於調理下焦,散寒,再慢慢使用中焦藥物調和,才能痊癒。因為命門火衰弱,就像鍋底沒有柴火,無法蒸煮食物,胃中的水穀積聚,腹部脹滿,不得不吐,這就是所謂的「食久反出」,是因為沒有火氣。必須要滋補火源,先服用八味地黃丸,補益命門之火,扶助脾土之母,再慢慢服用附子理中湯,調理中焦,才能萬無一失。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只用山楂和神麴來平胃化食,只會加速死亡。
另外,老年人噎膈的病症,是因血液枯竭,中焦失去運化的能力,無法滋養臟腑,所以脈象呈現緩弱、逐漸沉遲,這是正氣日漸衰微的徵兆。但是能夠延年益壽的原因,是因為還存在一絲中和之氣,就像油燈乾涸才會熄滅一樣。醫生應該要保護真氣,避免耗散,滋潤枯澀,避免阻塞,讓氣血生生不息,才能終其天年。
丹溪所以有諸乳諸汁之治也。今人加以化痰破氣之藥,謂病生於鬱結,而驟開之,或得效於頃刻,終必至乾枯委頓而斃。蓋陽明多血多氣,為水穀之海,能受其新,方易其陳,非若少壯者,去其陳而已,無餘事,必藥餌以去其病,靜攝以還其元,蓋書以為神思間病,謂養其神,清其思,而後津液歸聚於胃中,譬如天朗氣清,血水之朝宗者,自無風波振撼之憂,不觀之膈噎之人,其水飲可受,食物難入,緣陰氣銷亡,不得不求助於同類耳。
夫反胃本於血液乾槁,故莫如養血,養血又莫如滋水,水旺而津液自生,腸胃之傳道,得其職矣。又云:嘔吐屬於胃脘虛寒,故莫若辛溫,辛溫則莫如補火,補火而命門氣暖,胃海之水穀可腐熟矣。故八味六味,誠治反胃之要藥,惟趙獻可能獨窺其秘。
白話文:
丹溪醫家之所以懂得治療乳汁方面的疾病,是因為他知道人體的陽明經絡充滿血液和氣息,是水谷的海洋,能夠接受新的營養並排泄舊的物質。但現代人卻用化痰破氣的藥物來治療,認為疾病源於鬱結,而快速打開它,可能在短時間內見效,但最終必然導致身體乾枯虛弱而死亡。這是因為成年人與年輕人不同,他們不僅需要去除舊的物質,還需要藥物治療疾病,並通過靜養來恢復元氣。古書認為神思間病是由于神氣不足,思慮過度導致的,因此要養神清思,讓津液回歸胃中,就像晴朗的天氣,水流自然匯聚到大海,不會有風波動盪的憂慮。我們可以看到,患有膈噎的人,可以喝水,卻難以進食,這是因為陰氣消亡,不得不求助于同類物質。
反胃的根本原因是血液乾燥枯竭,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養血,而養血最好的方法是滋潤水液。水旺盛了,津液自然生成,腸胃的傳導功能就能正常運作。古書還說:嘔吐屬於胃脘虛寒,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辛溫,辛溫最好的方法是補火,補火就能讓命門之氣溫暖,胃海中的水穀就能被消化。所以八味、六味丸,确实是治疗反胃的要药,只有赵献可先生才真正懂得其中的奥秘。
噎病,本於精血枯稿,憂思鬱結,津滋血液,不能下潤,而噎,故一見飲食便心中噎塞,機先病也。本無形之真氣受病,故其治當以培真氣為主。又曰:本於腎虛,任用為病,氣弱血枯,思慮勞役。而成,氣弱則運化不開,血枯則道路閉塞,人之任脈,上循咽嗌,自胃三脘直下,腎虛則任脈不潤丹田,元陽之氣,而無溫暖蒸腐之功,由是中焦失傳運潤下之化,而成噎矣。故其治專以滋陰為主。
得藥不反,雖思飲食,切勿便與粥飲,及諸飲食。惟每日人參五錢,陳皮二錢,老黃米一兩,作湯細啜,以泄胃氣,覺稍安,漸漸加人參,旬日半月間,方可小試陳米飲糜粥,蓋倉廩未固,不宜便貯米穀,常見即食粥飯者,遂致不救。
白話文:
噎病的根源在於精血枯竭、憂思鬱結,導致津液和血液無法向下潤滑,而引起噎塞。因此,患者一看到食物就感到胸口噎塞,這是病症的初期表現。由於無形的真氣受病,所以治療要以培補真氣為主。
另外,噎病也可能源於腎虛,由於過度勞累,導致氣虛血枯,思慮過度。氣虛則運化功能不暢,血枯則經絡阻塞。人體的任脈從咽喉上行,經過胃的三個部位,直達下腹。腎虛則任脈不能滋潤丹田,元陽之氣無法溫暖蒸化食物,導致中焦失運化功能,最終導致噎塞。因此,治療要以滋陰為主。
服用藥物後,即使想吃東西,也要避免馬上食用粥或其他食物。每天用五錢人參、二錢陳皮和一兩老黃米熬湯,慢慢喝下,以泄胃氣,待稍感舒適後,再逐漸增加人參的用量。大約十天半個月後,才可以少量嘗試米飯或稀粥。因為胃氣尚未完全恢復,不適合馬上進食米穀類食物。經常食用粥飯的人,容易加重病情,導致難以救治。
虛而胃液干,噎食不下,譬如人吃乾物,則梗噎難下,必以茶湯潤之乃可,其理易見,用生薑汁,白蜜牛酥各五兩,人參末、百合各二兩,重湯煮膏,時進半匙,津下則脾胃漸開,最忌肥甘黏膩,恐復傷胃也。或少用白鯗牛鴨清湯,以助胃氣,又有積血停內,而致者,當消息逐之,大便澀者難治。
痰多者不必治痰,補以化之。口吐白沫者,不治,胸腹嘈痛,如刀割者死。年高者不治。糞如羊屎者不治。
關格者,《內經》以脈論,而非言病也。自仲景創其論,而諸傢俱以關格為病名矣。如《經》曰: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,寸口四盛以上為關陰,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,為關格,關格之脈羸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,而景岳亦以為人迎獨盛者病在三陽之腑,寸口獨盛者,病在三陰之臟,關格者,陰陽偏盛之極,為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敗竭也。論脈論病,議雖不同,而陰陽偏絕,為關為格之害則一顧名求義,便可以得病之情矣。
白話文:
如果胃虛弱導致胃液乾燥,吃東西就容易噎住,就像吃乾硬食物一樣,卡在喉嚨難以下嚥,必須用茶水潤滑才能順利吞下去,道理很簡單。可以取生薑汁、白蜜、牛酥各五兩,人參末、百合各二兩,用大火煮成膏狀,每次服用半匙,唾液分泌正常後,脾胃功能就會逐漸恢復。最忌諱吃肥膩的食物,以免再次傷害胃部。或者少量食用白鯗、牛鴨清湯,有助於恢復胃氣。如果因為積血停留在體內導致噎食,就需要消散積血。大便乾燥者難以治癒。
痰多者不必刻意治療痰液,而是要補充氣血來化痰。口吐白沫者不可治療。胸腹劇痛,就像被刀割一樣,會致命。年紀大的患者也不宜治療。糞便像羊屎一樣的患者也不宜治療。
關格症,《內經》是用脈象來論證,並非將其當成一種疾病。從仲景創立這一理論開始,後世醫家紛紛將關格視為一種疾病。例如,《內經》記載:人迎脈四指以上為格陽,寸口脈四指以上為關陰,人迎脈和寸口脈同時四指以上,則為關格。關格之脈衰弱,無法吸取天地精氣,就會死亡。景岳也認為,人迎脈獨盛者,病在三陽之腑,寸口脈獨盛者,病在三陰之臟,關格是陰陽偏盛的極端狀態,屬於孤陽逆行的徵兆,是真陰虛竭的表現。雖然論脈和論病的觀點有所不同,但陰陽偏衰導致的關格危害,卻是相同的。只要抓住名義,就能理解疾病的本質。
關則不得小便,甚熱之氣,熱在下焦,閉塞不便也,格則吐逆,甚寒之氣,寒在胸中,遏絕不行也。關格者,謂膈中覺有所礙,欲升不升,欲降不降,欲食不食,寒熱上下不通,此為氣之橫格也。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,而不必在出痰也。有痰宜吐者,二陳湯吐之,吐中便有降。有中氣虛不運者,補氣藥中升降之。
關格者,忽然而來乃暴病也。大小便秘,渴飲水穀,少頃則吐,又飲又吐,唇燥眼珠微紅,面赤或不赤,甚者或心痛,或不痛,自病起粒米不思,滴水不得下胃,飲一杯吐出杯半,數日後,脈亦沉伏,此寒從少陰腎經而入,陰盛於下,逼陽於上,謂之格陽之症,名曰關格。
白話文:
如果小便不通,可能是因為熱氣在下焦,阻塞不暢。如果出現嘔吐,可能是因為寒氣在胸中,阻礙氣機運行。
關格是指胸膈處有阻礙,想往上升卻升不上去,想往下降也降不下去,想吃卻又吃不下,寒熱之氣上下不通,這是氣機橫逆所致。治療應以吐法和提法來解除氣機橫逆,不一定需要針對痰來處理。如果痰多宜吐,可以用二陳湯來治療,吐出痰後,氣機就會順暢往下走。如果脾胃虛弱,氣機運行不暢,就需要用補氣藥物來調理,使其升降有序。
關格症發病突然,屬於暴病。患者會出現大小便不通,口渴卻喝不下水或吃不下東西,過一會兒就會嘔吐,反覆喝水又嘔吐,嘴唇乾燥,眼珠微紅,臉色發紅或不發紅,嚴重者可能伴隨心痛或不痛,從發病開始就吃不下飯,喝水也無法下嚥,喝一杯水會吐出半杯,持續數日後,脈象也會沉伏。這是由於寒氣從少陰腎經入侵,陰氣盛於下焦,逼迫陽氣往上走,稱之為「格陽」症,稱為關格。
關格者,不得盡其命而死矣,須以仲景白通湯,用《內經》寒因熱用之法,《經》曰:若調寒熱之逆,冷熱必行,則熱藥冷服,下咽之後,冷性既除,熱性始發,由是病氣隨愈,嘔吵皆除,情且不違,而致大益,此和人尿豬膽汁鹹苦寒之物,於白通湯中,要其氣相從,可去拒格之寒也。服藥後脈漸出者,生,脈乍出者,死。
陶節庵殺車槌中有反本回陽湯,極妙,愈後須八味丸常服。又有一種肝火之症,亦嘔而不入,但所嘔者酸水,或苦水,或青藍水,惟大小便不秘,亦能作心痛,此是火鬱木鬱之症,木鬱則達之,火鬱則發之,須用茱連濃煎,細細呷之,再服逍遙散而愈,愈後須以六味調理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因為關格而無法活到天年,就必須使用仲景的白通湯治療,要用《內經》的寒因熱用方法。經書中說:如果要調和寒熱逆亂的情況,冷熱一定要交替使用,那麼就要用熱藥冷服,藥物下咽之後,寒性就會去除,熱性就會開始發揮作用,因此病氣也會隨之痊癒,嘔吐和吵鬧也會消失,病人也會感到舒服,進而達到很大的療效。這時,要用人尿和豬膽汁這兩種性寒、味鹹苦的物質,加入白通湯中,使其藥氣相輔相成,就能去除關格的寒氣。服用藥物之後,脈搏逐漸出現,就能活下來;如果脈搏突然出現,就會死亡。
陶節庵在《殺車槌》中記載的回陽湯,效果非常神奇,治癒之後需要長期服用八味丸來調養。還有一種肝火引起的症狀,患者也會出現嘔吐,但吐出的東西是酸水、苦水或青藍色的水,而且大便不秘,也會心痛。這屬於肝火鬱結,木氣鬱滯的症狀,木氣鬱結就會導致病情加重,火氣鬱結就會發作。治療方法是使用茱連濃煎,慢慢服用,再服用逍遙散,就能痊癒。痊癒之後需要用六味地黃丸來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