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四十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四十四 (7)

1. 沙糖

白沙糖一名石蜜。乃榨甘蔗汁曬之,凝如石,而體甚輕,味甘氣寒,其用在脾,故主心腹熱脹,除熱生津止渴,及咳嗽生痰也。多食亦能害脾,以味太甘耳。黑砂糖乃蔗汁之清,而煎煉至紫黑色,味亦甘寒功同白蜜,但冷利過之,且有潤燥和血消瘀化滯之功,故產婦用此沖湯和酒,服之者取其消瘀也。小兒丸散用此調服者,取其化滯也。

多食損齒生蟲,發疳脹滿。令人心痛,食同葵筍鯽魚變生疳癬。甘蔗稟地中之沖氣,故味甘氣寒無毒,入手足太陰、足陽明經,甘為稼穡之化,其味先入脾,故能助脾氣和中,甘寒除熱潤燥,故主下氣利大腸,心胃煩熱消痰止渴,噎膈反胃,大便燥結,並解酒毒,皆取其清熱生津潤燥之功也,俗以為熱獨不觀,詩云:飽食不須愁內熱,大官還有蔗漿寒。

沙糖,系甘蔗汁熬成,功用與白者相仿,和血乃紅者獨長,殺疳蟲潤肺,除寒熱涼心,與筍食成血癥,同葵食生沉僻,小兒多食,損齒消肌。甘蔗甘寒瀉火,入藥搗汁,助脾氣,和中解酒毒,止渴,下逆氣。治噎膈,利大小腸,益氣,祛天行時熱定狂,勿共酒食,令人發痰。胃寒嘔吐,中滿滑泄者忌之。臘月窖諸糞坑,夏取汁服,尤治時行熱狂。

主治(痘疹合參〕,痘初熱,俗以甘蔗啖之者,以性祛天行時熱耳。但宜搗汁飲之,不可太多,並不可恣嚼,以傷損口舌。

白話文:

【砂糖】

砂糖,又稱為石蜜。是由甘蔗榨汁後曬製而成,凝固狀似石頭,然而質地卻很輕,味道甘甜屬性偏寒,主要作用於脾臟,因此能緩解心腹部的熱脹感,消除體內熱氣、生津止渴,以及治療咳嗽和化痰。然而,過量食用砂糖也會對脾臟造成傷害,因為其味道過於甘甜。

黑砂糖是甘蔗汁經過澄清後,再進行煎煮提煉至紫黑色,其味道同樣甘甜且屬性偏寒,功效與白砂糖相似,只是其性質更偏冷,且具有滋潤燥熱、調和血液、消除瘀血、化解滯留的作用,因此產婦常用黑砂糖泡茶或混合酒服用,以促進瘀血的排出。小兒服用藥物時,常使用黑砂糖調服,以利用其化解滯留的功能。

過量食用砂糖會損害牙齒,引發蛀牙,並可能導致疳疾和脹滿。過量食用會導致心痛,若與葵筍和鯽魚一同食用,可能會產生疳癬。甘蔗承載著大地中的中和之氣,因此味道甘甜、性質偏寒且無毒,可進入手足太陰、足陽明經脈,甘甜的特性有助於農作物的成長,其味道首先影響脾臟,所以能補充脾氣,調和中焦,甘寒的特性可以清除熱氣,滋潤燥熱,因此主要功能是降低氣體、利於大腸運作,治療心胃煩熱、消除痰液、止渴,噎膈、反胃、大便乾燥、結實,以及解酒毒,這些都是利用其清熱生津、滋潤燥熱的功效。

俗人認為甘蔗性熱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,古詩曾說:“飽餐一頓無需擔心內熱,大官還有甘蔗漿來降溫。”

砂糖是由甘蔗汁熬製而成,其功效與白糖類似,但在調和血液方面,紅糖的效果更佳,能殺死疳蟲、滋潤肺部、消除寒熱、涼心,與筍同食易形成血癥,與葵菜同食易生成深層病變,兒童過量食用會損害牙齒和肌肉。甘蔗味道甘甜,性質偏寒,能清除火氣,入藥時需搗碎榨汁,有助於補脾氣,調和中焦,解酒毒,止渴,降逆氣。治療噎膈,利於大小腸,補氣,驅除天行時熱,安定狂躁,不可與酒一同食用,會讓人產生痰液。脾胃虛寒、嘔吐、中焦滿悶、滑泄的人應避免食用。在臘月將甘蔗放入糞坑中儲藏,夏天取出汁液服用,特別能治療流行性熱病和狂躁。

主要治療(與痘疹結合參考):初期發燒,通常人們會吃甘蔗,這是因為其性質能清除天行時熱。然而,應將甘蔗搗碎榨汁飲用,不宜過量,也不能隨意咀嚼,以免傷害口腔和舌頭。

2. 山楂

一名棠梂子。稟木氣而生,味酸,氣平。入足陽明、太陰經,為健脾胃、消漬滯、行結氣之需。又能散宿血,化肉積。兒枕痛之用。然脾虛不能運化者,多服久服。愈傷脾胃生生之氣,益增其滯也。宜同參術兼施,則脾元不損,積滯自消。然山楂即非戡亂之能,臣復非培元之良相,止堪暫為佐助,化食宿血之需,豈可用為君主,長服攝生之藥,何近世小兒藥中動輒必投何也!

山楂,益幼稚,消食積聚,扶產婦,除兒枕痛,消滯血,理瘡瘍,行結氣,健脾胃,祛膨脹。消宿滯。用之者以味酸屬甲。甘則屬己,甲己化土,所以入補脾藥,助其運化也。消血塊肉積者,以酸能入肝,去其肝藏之血滯也。肉積者,亦血液之化類耳。核主催生疝氣。

主治(痘疹合參),解毒發痘,消食健胃,化痰行結氣,催瘡瘍。消滯血,有制參耆之功。痘疹用之者,以毒由血熱氣滯,藉酸味入肝。溶化其血毒為膿水也。然性散血解結,多用則內虛。若氣虛便溏者切忌,宜去核用,蓋核仁能使作瀉耳。

按:山楂,善去腥膻肉食之積,與麥芽消穀積者不同,仲景治傷寒一百十三方,未嘗用麥芽山楂何也?為其性緩,非亂世之能臣,故但用大小承氣耳。近世不問肉食積滯有無,一概用之,以為穩當,恐無益即有小害也。

白話文:

【山楂】

又名棠梂子。山楂稟受木氣而生,味道酸,氣溫平和。它進入人體的足陽明、太陰經脈,主要功能是強健脾胃,消除食物在腸胃中的滯留,以及幫助化解身體裡的結氣。此外,山楂還能散去舊有的瘀血,分解肉食積滯。對於產婦因胎盤殘留導致的疼痛有很好的療效。然而,如果脾虛無法有效運化食物的人,過量或長期服用山楂,會進一步傷害脾胃的健康,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。因此,應該與人參、白朮等補品一同使用,這樣既不會損傷脾臟的本源,又可以有效消除食物在腸胃中的滯留。但是,山楂並非解決急症的良藥,也不能長期作為調養身體的主要藥物,只能作為輔助,用於化解食物積滯和舊有瘀血的需求,不適合作為主要的保健藥物長期服用。奇怪的是,為什麼在近代兒童的藥物中,山楂卻常常被大量使用呢?

山楂對兒童有益,能幫助消化食物積滯,對產婦也有幫助,能消除產後疼痛,分解滯留的血液,治療瘡瘍,化解結氣,強健脾胃,消除脹氣。使用山楂的原因是它的味道酸,屬於五行中的木,甜味則屬於土,木與土相合,所以可以用在補脾的藥物中,幫助食物的消化。山楂能消除血液中的塊狀物和肉食積滯,因為酸味能進入肝臟,去除肝臟中瘀滯的血液。肉食積滯,也是血液的一種轉化形式。山楂的核可以促進分娩,治療疝氣。

山楂的主要功效包括:排毒、發痘、幫助消化、化痰、化解結氣、催熟瘡瘍、消除滯留的血液,具有與人參、黃耆相似的功效。在治療痘疹時使用山楂,是因為痘疹是由血液過熱和氣滯引起的,酸味能進入肝臟,將血液中的毒素轉化為膿水。然而,山楂的性質是散血解結,過量使用會導致體內虛弱。如果氣虛且大便稀溏的人應避免使用,最好去掉核食用,因為核仁可能會導致腹瀉。

根據歷史,山楂能有效去除肉食的積滯,這與麥芽消除穀物積滯的作用不同。張仲景在治療傷寒的113個方劑中,從未使用過麥芽和山楂,這是因為它們的作用緩慢,不是應對急症的良藥,所以他只使用了大小承氣湯。然而,在近代,無論是否有肉食積滯,都普遍使用山楂,認為這樣比較安全,但這種做法可能並無實質效益,反而可能帶來一些小的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