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九 (2)

1. 葈耳實

即蒼耳也。得土之沖氣,兼稟天之春氣,故味苦甘溫無毒。葉味辛苦微寒,有小毒。

葈耳實,散瘡癬細瘡,遍身搔癢者立效,驅風濕周痹,四肢攣急才殊功,止頭痛,善通頂門,追風毒,任在骨髓,殺疤蟲濕䘌,主惡肉死肌,搗汁飲,治療腫如神,煎湯薰,療諸痔立效,益氣開聰明,強志,暖腰膝,苦以燥濕,甘以和血,溫以通行,為驅風去濕之聖藥。六神麯以之配蒼龍,風本象也。

白話文:

[葈耳實]就是我們常說的蒼耳。它吸收了大地的精華,同時也獲得了春天的生機,所以它的味道是苦中帶甘,性質溫和,且無毒性。其葉子則是苦澀帶辛,微寒,含有微量的毒素。

蒼耳籽能有效治療各種皮膚病,如瘡癬、細小的疹子,以及全身的瘙癢,效果立竿見影。它也能驅除風濕,對關節疼痛,四肢緊繃有奇效。它還能緩解頭痛,特別是能疏通頭頂部位的經絡,幫助排出深入骨髓的風毒。此外,它能殺滅瘡疤中的寄生蟲和濕熱,對處理壞死組織和肌膚有很好的效果。將其搗碎取汁飲用,能神奇地治療腫脹;用其煎煮的湯水燻洗,能立即治療各種痔瘡。它能增強體力,提高智力,強化記憶力,溫暖腰膝部位。它的苦味能幫助去除濕氣,甘味能調和血液,溫性有助於通暢血液循環,堪稱驅風祛濕的聖藥。在中醫方劑中,六神麯常與它配合使用,因風邪的特性與蒼龍相似。

2. 秦艽

感秋金之氣,故味苦、辛、平、微溫,無毒。入手足陽明經。苦能泄,辛能散,微溫能通利,故主寒熱邪氣,寒溫風痹肢節痛,下水利小便。性能祛風除濕,無問久新及通身攣急,能燥濕,散熱結腸風,瀉血養血榮筋之要藥。

秦艽,養血舒筋,除風痹,肢節俱通,通便利水,散黃疸遍體如金,除頭風,解酒毒,止腸風下血,去骨蒸傳屍,其性養血祛風,入胃而除濕熱,故攣急痹症者風也。黃疸便澀者,濕熱也。為風藥之潤劑,但下部虛寒人,小便不禁者勿服。

按:秦艽,風藥中之潤劑,散藥中之補劑,故養血有功,中風多用之者,取祛風活絡,養血舒筋,蓋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耳。

白話文:

[秦艽]

秦艽吸收了秋天金氣的精華,因此它的味道帶有苦和辛,性質平和且微溫,無毒性。它主要作用於手和腳的陽明經脈。由於它味道苦,所以能幫助身體排毒;因為味道辛,所以能散發體內的邪氣;其微溫的特性又能通暢體內的運作,所以能對抗體內的寒熱異常,緩解由寒熱引起的風濕和關節疼痛,並能促進水分代謝,利尿。

秦艽是一種能驅風除濕的良藥,不管是長期抑或短期的風濕問題,或是全身緊繃急迫的狀況,它都能發揮效用。它能消除濕氣,散發熱結,是治療腸風出血、滋養血液、強健筋骨的重要藥材。

秦艽能滋養血液,讓筋骨得到舒展,使全身關節活動自如,促進水分代謝,能幫助消散黃疸,使皮膚恢復正常色澤,可以緩解頭痛,解酒毒,止腸道出血,清除體內熱氣,防止疾病傳播。它能滋養血液、驅風,進入胃部後能去除濕熱,因此對於因風濕引起的肌肉緊繃和病痛有療效。黃疸和排便困難,都是濕熱引起的。

秦艽在風藥中具有潤滑的作用,在散藥中具有滋補的作用,所以對滋養血液特別有效。在中風治療中常用到秦艽,就是利用其能祛風活絡、滋養血液、舒展筋骨的效果,因為治療風濕首先要調理血液,當血液循環順暢,風濕自然就會消失。

然而,對於下體虛寒,小便失禁的人,不宜服用秦艽。

3. 青葙子

味苦寒,入肝經。

青葙子,多治眼科,去肝臟熱毒上衝,青盲翳腫,除心經火邪暴發,赤障昏花。

白話文:

青葙子的味道是苦的,屬性偏寒,主要影響肝臟。

青葙子常被用來治療眼疾,能清除肝臟中的熱毒,防止它們向上衝擊,導致的視力模糊或眼睛腫脹。同時,它也能去除心臟因火氣過旺所引起的突發問題,如眼睛紅腫、視線模糊不清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