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八 (20)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八 (20)
1. 土茯苓
俗名冷飯糰。有赤白二種,白者良可煮食,亦可生啖。
甘淡而平,陽明主藥,分清祛濁,祛風除濕,筋骨拘攣,楊梅瘡毒,瘰癧瘡腫,去濕化毒之要藥也,胃虛腎寒者禁之。
土茯苓與萆薢形雖不同,主治不甚相遠,李氏疑為一物數種,理或然也。總之,皆除濕消水,去濁分清,固下焦元氣。故能與陽道而主諸痹,及惡瘡不瘳也。
白話文:
俗稱為冷飯糰的土茯苓,有紅色和白色兩種,其中白色的品質較好,可以烹煮食用,甚至可以直接生吃。
它的味道甘淡,性質平和,是治療腸胃疾病的主要藥材。能幫助身體分解並清除污濁物質,祛風濕,解除因風濕引起的肌肉骨骼僵硬,對於楊梅瘡、淋巴結核以及各種膿腫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,是去除濕氣、化解毒素的重要藥材。但如果是胃氣虛弱或是腎臟虛寒的人,則應避免使用。
雖然土茯苓和萆薢在外形上有所差異,但它們的主要療效卻十分相似。有人認為它們可能是同一類植物的不同品種,這種說法可能有其道理。總的來說,兩者都能去除身體內的濕氣,消除水腫,有助於身體內部環境的淨化,強化下焦元氣。因此,對於各種由濕氣導致的關節炎,以及難以痊癒的皮膚病,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2. 蘆根
稟土之沖氣,有水之陰氣,故味甘氣寒無毒。甘能益胃和中,寒能除熱降火,所以專除胃熱。凡噎、噦、嘔吐、煩渴、霍亂之屬於實熱者,並所必需。前症之屬於虛寒者,切勿誤用。
蘆根,掘土甘美者有效,露出水面者損人。解酒毒,退熱除煩,止嘔噦,開胃下食,清胃熱,止消渴。食魚蝦中毒即解,懷胎孕發熱能痊。花白名蓬茸,主卒霍亂危急,煮汗吞飲即安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治痘初起,胃熱口臭,繞口四周,痘密者最宜。脾胃虛守者禁用。
白話文:
【蘆根】
蘊含大地的精華與水的陰涼之氣,因此它味道甘甜、性質偏寒且無毒性。甘甜的特性能夠滋養胃部,調和中焦;而其寒性則能清除熱氣,降伏火氣,尤其擅長於消除胃部的熱度。對於各種實熱型的病症如噎塞、呃逆、嘔吐、煩躁口渴、霍亂等,蘆根都是必要的治療選擇。但若是虛寒型的上述病症,則絕對不可誤用。
選擇蘆根時,應選取埋在土中、甘美的部分,因為露在水面的部分對人體有害。蘆根能解酒毒,退燒除煩,止住嘔吐及呃逆,開胃助消化,清胃熱,抑制口渴。若因食用魚蝦中毒,蘆根可立即解毒,懷孕期間若有發熱症狀,也能藉由蘆根得到緩解。蘆花,白色且蓬鬆,主治突然的霍亂危急狀況,將其煮汁吞服即可平復。
主要療效(參照痘疹),可用於治療痘疹初期,因胃熱導致的口臭,特別是當痘疹密集地圍繞在口周時,效果更佳。但對於脾胃虛弱的人,則不宜使用。
3. 燈芯
氣味甘寒無毒,以味甘淡性寒,其質輕通,故能通利小腸,使心經蘊熱,從小便而出,為下焦伏熱五水之聖藥也。然惟通利,故虛脫症及小便不禁者忌之。
燈芯,務生剝者良,降心火,清肺熱能陰竅、利小便,除癃閉成淋,消水濕作腫,輕清去濕除熱,故治痘症及上焦浮熱也。根採煎服,功力尤優,敗席煮服,其效更勝。燈花,止小兒夜啼,治大人喉痹,金瘡敷上,血禁肌生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根畝並主五淋,清心解熱,燒存性,止小兒夜啼。
白話文:
【燈芯】
燈芯的味道是甘淡而屬性偏寒,無毒性。因為它味道甘淡且性質偏寒,質地輕盈通透,所以能夠有效地通利小腸,幫助排出心臟部位的過盛熱量,使其通過小便自然排出體外,因此它被視為治療下焦潛藏熱氣和水腫病的極佳藥物。然而,由於它具有強烈的通利效果,所以對於體質虛弱或有尿失禁問題的人應該避免使用。
生剝的燈芯品質較佳,可以降心火,清肺熱,對陰道有清潔作用,並能促進小便排泄,消除小便不暢的問題,還能消減因水濕導致的腫脹。因其輕盈的特性,能有效去除濕氣和熱氣,所以對於治療痘癤和上焦飄浮的熱氣有良好效果。燈芯的根部煮來飲用,功效更佳,使用舊蓆子煮湯服用,效果更勝一籌。燈花能止住小兒夜間啼哭,治療成人喉嚨疼痛,敷在金瘡上可止血並促進肌肉生長。
主要治療方面(可與痘疹一同參考),燈芯的根部和莖部都能有效治療五種不同類型的小便不暢,有助於清心火,解熱毒。將燈芯燒至灰燼後,能有效止住小兒夜間啼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