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八 (10)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八 (10)
1. 葶藶子
稟陰金之氣以生,故其味辛苦大寒,無毒。氣薄味厚,陽中陰也。為手太陰經正藥,亦入手陽明、足太陽經。辛能散,苦能瀉。太寒泥陰,能下行逐水去結。有瀉無補之藥,虛人總之。
葶藶子,行氣走泄,消浮腫痰喘及咳,膀胱留熱。凡腫壅上氣,痰飲喘促,大降氣病,通利水道之要藥。虛者遠之,以性甚急而善逐水,殊動真氣也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惟疹子痰咳不止宜之。擇味甜者,下泄之性緩,雖泄肺而不傷胃耳。以酒淘淨、曬乾,紙上微炒,研入丸用。痘中不宜。
白話文:
【葶藶子】
葶藶子吸收了陰金之氣而生長,因此它的味道辛、苦且極寒,無毒性。它氣味淡薄但味道濃厚,屬陽中帶陰的特性。它是手太陰經的主要藥材,同時也能作用於手陽明、足太陽經脈。辛味能散開,苦味則有助於排泄。它性質極寒,能深入身體底部,驅除積水和結塊。是一種只有排泄作用而無滋補效果的藥物,虛弱的人應避免使用。
葶藶子能促進氣血運行,加速排泄,消除身體的浮腫、痰多、呼吸困難及咳嗽,以及膀胱的熱氣。對於因腫脹、氣逆、痰多、呼吸急促等症狀,以及需大幅度調理氣機的疾病,是通利水道的重要藥物。但對於體虛者應遠離,因為它的性質非常強烈,能迅速排出體內的水份,可能會擾亂身體的元氣。
主要治療範疇(包含痘疹的考量),特別適合疹子引起的咳嗽不止的情況。選擇味道較甜的葶藶子,其排泄的性質較溫和,雖然會排泄肺部的廢物,但不會傷害到胃。使用前,先以酒清洗,晾乾後在紙上稍微炒一下,然後研磨成粉,製成丸狀使用。但在出痘疹期間不適合使用。
2. 山豆根
得土之沖氣,兼感冬寒之令以生,故其味甘苦氣象,無毒。甘能化毒,寒能除熱,蓋凡毒必熱、必辛,一得清寒甘苦之味,則諸毒自解,猶人盛德,於物無兢,即陰毒性害遇之不起矣,故為解毒清熱之上藥。若病人虛寒者勿服。
山豆根,咽喉腫痛要藥,兼解諸毒,消瘡腫,解痘毒,五般急黃,諸蟲蠱毒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善解痘毒止痛,消一切瘡腫,而痘後咽喉腫痛者尤宜。若食少泄瀉,虛火上炎,而咽喉腫痛者忌服。
白話文:
[山豆根]
山豆根得到大地的精華,同時受到冬天嚴寒的影響而生長,因此它的味道是甘苦的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甘甜的味道可以轉化毒素,寒涼的性質能清除熱度。因為毒素通常伴隨熱度和辛辣,一旦遇到清涼寒涼且帶有甘苦味道的草藥,各種毒素就能自動分解,這就像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,對待萬物都沒有競爭之心,即使再強烈的毒素,遇到他也不會發作,所以山豆根是解毒和清熱的最佳藥材。但如果是體質虛弱且寒涼的人,就不適合服用。
山豆根是治療咽喉腫痛的重要藥物,同時也能解各種毒素,消除膿包腫塊,解除痘瘡的毒素,對於五種急性的黃疸病,以及各種蟲咬或蠱毒都有療效。
主要用途(與痘疹一同參考),山豆根能有效解除痘瘡的毒素並止痛,消除所有膿包腫塊,特別是在痘瘡後期出現咽喉腫痛的情況下更適用。然而,如果飲食減少且伴有腹瀉,虛火上升導致咽喉腫痛的人,應避免服用。
3. 大戟
稟天地陰毒之氣以生,故味苦辛,大寒,有小毒。苦寒故性善下走,而入腎肝辛則橫走,無所不到,故主逐蠱毒,十二水,墮胎破癥之藥。然陰寒善走而下泄,瀉肺損真虛人切忌。
大戟,凡入藥,惟採正根,傍附誤煎,冷瀉難禁,反甘草、海澡、芫花,每同甘遂,以利小便,消水腫腹滿隱疼,除中風皮膚燥痛,驅蠱毒,破癥堅,通月信,墮胎散,頸癧逐瘀,則其畝名為澤漆,亦治浮腫利水。總稟陰毒之氣,善行而泄,以損真氣者也。
主治(痘疹合參),行十二水,伐腎邪。惟痘瘡黑陷歸腎,大小便不通,腹脹煩躁者宜此。以瀉膀胱之邪,非此不可妄用,宜去蘆,泔水浸洗,曬乾用。
白話文:
【大戟】
大戟是得天與地間的陰冷毒素之氣而生長,因此它的味道苦且辛辣,性質極寒,具有微毒。因為它味道苦且性寒,所以能向下行走,進入腎臟和肝臟;而其辛辣的特性使其能橫向行走,無處不達,因此主要功效在於驅除體內的寄生蟲和毒素,治療十二種水腫病症,並能導致墮胎和破除體內的硬塊。然而,由於它性質陰寒且善於下行排泄,會傷害肺部,損害真氣,虛弱的人應嚴格避免使用。
在藥用上,大戟只採集其正根,若不小心煎煮到旁邊的附著物,會導致嚴重的冷性瀉痢,難以控制。其與甘草、海藻、蕪花等相剋,常與甘遂一起使用,以利尿,消除水腫和腹部飽滿隱痛,治療中風後皮膚乾燥疼痛,驅除體內寄生蟲,破除體內硬塊,調節月經,導致墮胎,分散頸部腫塊,其別名為澤漆,也可治療浮腫,利尿。總的來說,大戟得天與地間的陰冷毒素之氣,善於行走和排泄,但會損傷真氣。
在治療痘疹方面,大戟能調節十二種水腫,消滅腎臟的邪氣。只有在痘瘡深陷至腎臟,大小便不通,腹部脹痛煩躁的情況下才適合使用。用於排泄膀胱的邪氣,如果不是這種情況,絕對不能隨意使用,使用前應去除蘆頭,用米泔水浸泡清洗,曬乾後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