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 (5)
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 (5)
1. 七方
偶,君二臣四偶之制也。遠者偶之,汗者偶之,凡在陰分者皆為之偶也。其用有三:有兩味相配之偶方者,謂沉附湯之類是也。有兩方相合之偶方者,謂胃苓湯之類是也。有病遠而宜用偶方者,謂君二臣四君四臣六數合於陰也,故宜汗之不宜下也。王安道曰:偶方力齊而大,凡汗宜偶者,謂汗或難出故宜之,奇則藥氣外發不足也。
然奇與偶有數之奇偶,更有味之奇偶焉,抑天之陽分為奇,假令升麻湯小而不降也,亦謂之奇,以其在天之分也。地之陰分為偶,假令調胃承氣湯降而不升也。亦謂之偶,以其在地之分也。
復,奇之不去復以偶,偶之不去復以奇,故曰復,復,再也,重也。潔古云:十補一瀉,數瀉一補,以使不失通塞之道也。其用有二:有二三方相合之為複方者,如桂枝二越婢一湯之類是也。有分兩勻同之為複方者,如胃風湯各等分之類是也。又曰重複之復,二三方相合而用也。反復之復、謂奇之不去,則偶之是也。
王冰曰:臟位有高下,腑氣有遠近,病症有表裡,藥用有輕重。單方為奇,複方為偶,心肺為近,肝腎為遠,脾胃居中,腸、膀胱、膽亦有遠近,識見高遠,權以合宜,方奇而分兩偶,方偶而分兩奇。近而偶,制多數服之;遠而奇,制少數服之,則肺服九,心服七,脾服五,肝服三,腎服一為常制也。
方與其重也寧輕,與其毒也寧良,與其大也寧小,是以奇之不去偶方主之,偶方不去,則反助以同病之氣而取之,夫微小之熱折之以寒,微小之冷,消之以熱,其大寒熱,則必能與異氣相格。聲不同不相應,氣不同不相合,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氣,復令寒熱參合,使其始同終異也。
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反佐即從治也,蓋熱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,則寒藥中入熱藥為佐,下膈之後熱氣既散,寒性隨發,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,則熱藥中入寒藥為佐,下膈之後寒氣既消,熱性隨發,此所謂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之妙也。
白話文:
七方
偶方,指的是藥方中君藥和臣藥的比例為二比四的配製方式。這種配製方式常用於治療病情較深遠、出汗問題,或是所有陰性的病症。偶方的使用方式有三種:第一種是兩味藥材搭配組成的偶方,像是沉附湯這類;第二種是兩個藥方合併使用的偶方,例如胃苓湯;第三種是針對病位較遠的病症而使用的偶方,因為君藥二份、臣藥四份,總數符合陰的特性,所以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不適合用攻下的方式。王安道說:「偶方的藥力均衡而強大,凡是需要發汗且不易出汗的情況,就適合使用偶方,因為偶方藥氣向外發散比較充足。單數的藥方則藥力不足。」
然而,奇數和偶數的概念,不僅體現在藥方中藥材數量的單雙,也體現在藥性的陰陽。天屬陽,對應奇數,例如升麻湯雖然藥力小,但它是向上升的,這屬於奇的範疇。地屬陰,對應偶數,例如調胃承氣湯,它是向下行的,屬於偶的範疇。
如果用奇數的藥方無法治癒疾病,就改用偶數的藥方;如果偶數的藥方無效,就改用奇數的藥方,這就是「復」的含義。「復」就是再次、重複的意思。潔古說:「十次用補藥,就用一次瀉藥;數次用瀉藥,就用一次補藥,這是為了維持身體的通暢和閉塞的平衡。」復方的用法有兩種:一種是由二三個藥方組合而成的復方,例如桂枝湯加上越婢湯;另一種是各味藥材等比例混合的復方,例如胃風湯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「重複」的「復」指的是兩個或三個藥方合併使用;「反復」的「復」,指的是用奇數的藥方無效時,改用偶數的藥方。
王冰說:「臟腑的位置有高低,腑氣運行有遠近,病症有表裡,用藥的劑量有輕重。單方屬於奇數,複方屬於偶數。心肺位置較近,肝腎位置較遠,脾胃居中。腸、膀胱、膽等也各有遠近的區別。醫師應該要有遠見,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有時藥方是奇數,但用藥的比例是偶數;有時藥方是偶數,但用藥的比例是奇數。對於距離近的病症,可以用偶方,且多服用幾次;對於距離遠的病症,可以用奇方,且少服用幾次。一般來說,肺的藥物服用九次,心的藥物服用七次,脾的藥物服用五次,肝的藥物服用三次,腎的藥物服用一次。」
用藥的原則是,寧可藥力輕微,不要使用猛藥;寧可使用藥性平和的藥材,不要使用毒性藥材;寧可用小劑量,不要用大劑量。因此,如果奇方無法治癒疾病,就改用偶方;如果偶方無效,就反向使用與病邪性質相同的藥物來輔助治療。例如,對於輕微的熱症,可以用寒性藥物來抑制;對於輕微的寒症,可以用熱性藥物來消除。對於嚴重的寒熱病症,則必須用性質相反的藥物來進行對抗。如果聲音不同,就無法產生共鳴;如果氣息不同,就無法相互融合,所以要用與病邪性質相同的藥物來輔助,再配合使用寒熱性質的藥物,使其開始時性質相同,但最終達到相反的效果。
順應病情使用相反的治療方法,這種輔助治療的方法就是順應的治療。例如,當下半身有熱邪,而上半身有寒邪阻礙時,就在寒性藥物中加入熱性藥物作輔助,當藥物進入下焦後,熱氣散去,寒性就會顯現出來;如果下半身有寒邪,而上半身有虛火時,就在熱性藥物中加入寒性藥物作輔助,當藥物進入下焦後,寒氣消散,熱性就會顯現出來。這就是所謂的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奧妙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