慶恕

《醫學摘粹》~ 本草類要 (1)

回本書目錄

本草類要 (1)

1. 人參

味甘微苦,入足陽明胃、足太陰脾經,益胃助脾。理中止渴。通少陰之脈微欲絕,除太陰之腹滿而痛。久利亡血之要藥,盛暑傷氣之神丹。熟用溫潤,生用清潤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人參,說它味道甘甜中帶點苦,主要作用於胃和脾臟,能增強胃功能並輔助脾臟運作。它能調理中焦,止渴。對於少陰經脈微弱快要斷絕的情況有通暢效果,也能消除脾臟引起的腹部脹滿和疼痛。長期使用對於治療慢性出血和補充流失的血液是必要的藥物,在酷熱夏季因暑氣損耗氣力時,它是神奇的補藥。煮熟後使用性質溫和滋潤,生食則性質清涼滋潤。

2. 甘草

味甘,氣平,性緩,入足太陰脾、足陽明胃經。備沖和之正味,秉淳厚之良資,入金木兩家之界,歸水火二氣之間,培植中州養育四旁,交媾精神之妙藥,調劑氣血之靈丹。上行用頭,下行用稍,熟用甘溫培土而補虛,生用甘涼泄火而消滿,熟用去皮蜜炙。

白話文:

【甘草】

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作用緩和,主要影響的是脾臟與胃的運作。它蘊含著極為平和純正的特性,擁有濃鬱厚實的本質,能在肝肺(金木)兩臟器之間發揮平衡作用,並在心腎(水火)兩臟器間達到調和效果。它能夠滋養強化中焦脾胃,進而滋養四周的臟腑,是促進生命活力、調和身心的重要藥物,也是調理氣血的神奇丹藥。

使用時,若想讓其藥效向上走,就使用甘草的頂端;若想讓其藥效向下走,則使用甘草的根部。經過煮熟的甘草,味道甘甜溫和,能培養脾胃功能,補充虛弱的身體;而生用的甘草,味道甘涼,可以清熱去火,消除腹脹。若需煮熟使用,則應先去皮,再用蜂蜜炒制。

3. 白朮

味甘微苦,入足陽明胃、足太陰脾經。補中燥濕,止渴生津,最益脾精,大養胃氣。降濁陰而進飲食,善止嘔吐,升清陽而消水穀,能醫泄利。性頗壅滯,宜輔之以疏利之品,令其旋補而旋行,庶美善而無弊矣。產於潛者佳,選堅白肥鮮者,泔浸切片,盤盛,隔布上下鋪濕米,蒸至米爛曬乾用。

白話文:

【白朮】

味道甘甜略帶苦澀,主要影響人體的胃(足陽明胃經)和脾(足太陰脾經)。具有補中氣、燥溼、止渴及促進唾液分泌的效果,對增強脾胃功能特別有幫助,能夠大力養胃。它能幫助消化,改善飲食,有效止嘔吐,提升身體的清陽之氣,幫助消化食物,治療腹瀉。但其性質較爲滯重,使用時最好配合一些疏通利溼的藥材,使其在補的同時也能流通,這樣可以避免不良反應。

產自潛地的白朮品質較佳,應選擇質地堅硬、顏色潔白、新鮮肥厚的白朮,先用米泔水浸泡,然後切成薄片,放在盤子裏,再用溼米鋪在白朮片的上下,隔水蒸煮直到米爛熟,最後曬乾即可使用。

4. 黃耆

味甘氣平,入足陽明胃、手太陰肺經。入肺胃而補氣,走經絡而益營。醫黃汗血痹之證,療皮水風濕之疾,歷節腫痛最效,虛勞里疾更良。善達皮腠,專通肌表。凡一切瘡瘍,總忌內陷,悉宜黃耆。蜜炙用。生用微涼,清表斂汗宜之。

白話文:

【黃耆】

味道甘甜性質平和,能作用於足陽明胃經及手太陰肺經。進入肺部和胃部補充氣力,流經經絡增強營養。治療黃汗血痹等症狀,療理皮膚水腫風濕疾病,對於關節腫痛有顯著效果,對於虛弱勞損和內科疾病更是有良好療效。它能夠深入皮膚腠理,專門通達肌肉表面。對於所有類型的瘡瘍,一般都忌諱內陷,黃耆在這方面都很適用。通常會用蜂蜜燉煮後使用。若直接生用,則略帶涼意,適合用來清除表層熱毒,收斂汗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