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歸》~ 卷上 (1)
卷上 (1)
1. 分寸歌
無名之外端關衝,液門小次指陷中,中渚液下去一寸,陽池腕上之陷中,外關腕後方二寸,腕後三寸支溝容,腕後三寸內會宗,空中有穴用心攻,腕後四寸三陽絡,四瀆肘前五寸著,天井肘外大骨後,骨罅中間一寸摸,肘後二寸清冷淵,消濼對腋臂外落,臑會肩前三寸量,肩髎臑上陷中央,天髎缺盆陷處上,天牖天容之外旁,翳風耳後尖角陷,瘈脈耳後青脈現,顱囟亦在青絡脈,角孫耳廓中間上,耳門耳前起肉中,禾髎耳前動脈張,欲知絲竹空何在,眉後陷中仔細量。
白話文:
無名指的外側末端是關沖穴,液門穴就在小指側邊,位於關沖穴下方的陷凹中。中渚穴則在液門穴下約一寸的位置。陽池穴在手腕上方的陷凹中。外關穴在手腕後方兩寸的地方。支溝穴在手腕後方三寸的位置。會宗穴在手腕後方三寸,位於內側。空中穴需要專心尋找,位於特定位置。手腕後方四寸處是三陽絡穴。四瀆穴在肘部前方五寸的位置。天井穴在肘部外側的大骨後方,位於骨縫中間一寸的地方。肘部後方二寸處是清冷淵穴。消濼穴在腋下對應的手臂外側。臑會穴在肩前約三寸的位置。肩髎穴在臑會穴上方,位於陷凹中間。天髎穴在缺盆陷處上方。天牖穴和天容穴在外側。翳風穴在耳朵後方的尖角陷凹中。瘈脈穴在耳朵後方青色脈絡出現的地方。顱囟穴也在青色絡脈的位置。角孫穴在耳朵廓的中間上方。耳門穴在耳朵前方的肉起處。禾髎穴在耳朵前方動脈跳動的地方。想知道絲竹空穴在哪裡?就在眉毛後方的陷凹中,需要仔細量測。
2. 病證解
耳聾渾焞,脈入耳中也。嗌腫喉痹,脈上項也。汗出,汗為心液,三焦為心包之表也。目銳眥痛,脈至銳眥也。耳後肩臑肘臂外痛,小指次指不用,脈所經之地也。以上皆經病,未及腑病也。
白話文:
[病症解釋],內容如下:
耳朵聽力下降,甚至聽不見,這是因為經脈問題影響到了耳朵。咽喉腫痛或喉嚨部位有阻塞感,這是因為經脈問題延伸到了頸部。出汗,要知道汗是心臟分泌的液體,而三焦就是保護心臟的外部組織。眼睛的角落疼痛,這是因為經脈到達了眼角落的位置。耳後、肩膀、上臂、前臂外側疼痛,以及小指和無名指活動不便,這些都是經脈經過的地方出現問題。以上的所有情況都屬於經絡系統的疾病,尚未涉及到臟腑的問題。
3.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
三焦為相火之用,分布命門元氣,主升降出入,遊行天地之間,總領五臟六腑、營衛經絡、內外上下左右之氣,號中清之府。上主納,中主化,下主出。
本病(臟腑之病)
諸熱瞀瘈,(腑臟同病。)暴病暴卒暴喑,(火性急烈也。)躁擾狂越,譫妄驚駭,(腑臟同病,)諸血溢血泄,(火盛則血熱妄行。)諸氣逆衝上,(火性炎上。)諸瘡瘍,(同臟病。)痘疹瘤核。(亦瘡瘍之類。)
三焦本病,上已詳敘。以下六條,皆他臟他腑之病,諸經已載,此復詳敘三焦條下者,以三焦總領五臟六腑、營衛經絡,無所不貫故也。
上(上謂心肺胸膈上脘諸經)熱則喘滿,諸嘔吐酸,胸痞脅痛,食飲不消,頭上汗出。
中(中謂脾胃兩經)熱則善飢而瘦,解㑊,(尺脈緩澀謂之解㑊。)中滿,諸脹腹大,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上下關格不通,霍亂吐利。
下(下謂肝腎大小腸膀胱諸經)熱則暴注下迫,水液渾濁,下部腫滿,小便淋瀝或不通,大便閉結,下痢。
上寒(三焦屬火,火實則熱,火虛則寒)則吐飲食痰水,胸痹,前後引前,食已還出。
中寒則飲食不化,寒脹,僅胃吐水,濕瀉不渴。
下寒則二便不禁,臍腹冷,疝痛。
標病(經絡之病)
惡寒戰慄,如喪神守,(同本臟病。)耳鳴耳聾,嗌乾喉痹,(同經。)
諸病胕腫疼酸,(本經在手,但三焦為決瀆之官,水道不行,下注而為胕腫。)驚駭,(驚必兼搐,證見手足,故屬標病。)手小指次指不用。(同經。)
白話文:
[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]
三焦是相火的運作部位,負責分配來自命門的元氣,主管身體物質與能量的升降出入,它在人體內外上下左右各處活動,統管五臟六腑、營衛經絡等系統,被稱為中清之府。其上部主要負責攝取,中部負責轉化,下部負責排泄。
若是三焦本身生病(即臟腑疾病)
各種熱性疾病,包括突然發病、猝死和突然失聲,這是因為火性的猛烈;躁動不安、狂躁、精神錯亂、驚嚇,同樣是臟腑同病;各種出血症狀,是因為火盛使血液過熱而失控;各種氣息上沖的病症,因火性向上;各種瘡瘍,類似臟病;痘疹、瘤核,都屬於瘡瘍一類。
關於三焦本身的疾病,前面已經詳細描述。以下六種病症,都是其他臟器或腑的疾病,雖然其他經絡也有相關記載,但在三焦條目下再次詳細描述,是因為三焦總管全身的臟腑、營衛經絡,其影響範圍廣泛。
上焦(即心肺、胸膈、上脘等區域)過熱會導致呼吸困難、飽脹,各種嘔吐酸水、胸悶脅痛、消化不良,以及頭部大量出汗。
中焦(即脾胃)過熱會使人極度飢餓卻瘦削,疲倦無力,腹部脹滿,各種腹部脹大,以及腹鳴如鼓,上下消化道阻塞,霍亂嘔吐與腹瀉。
下焦(即肝腎、大小腸、膀胱等區域)過熱會導致急劇的腹瀉,尿液混濁,下腹部腫脹,小便頻繁或排尿困難,大便閉塞,以及下痢。
上焦過寒(三焦屬火,火旺則熱,火衰則寒)會引起嘔吐食物、痰水,胸部疼痛,前後背痛,飯後食物反流。
中焦過寒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,寒性脹氣,胃部反酸水,濕瀉但不口渴。
下焦過寒會導致大小便失禁,肚臍周圍冰冷,疝氣疼痛。
標病(即經絡疾病)
惡寒、寒顫,精神恍惚,這與本臟病相同;耳鳴、耳聾,咽喉乾燥,這與經絡相關;
各種肢體腫脹、疼痛,這是因為三焦是水道的管理者,水道不暢,導致下肢腫脹;驚嚇,通常伴隨抽搐,手腳出現症狀,因此歸屬標病;手指麻木無力,這與經絡有關。
4. 治法解
實火瀉之
三焦屬火,邪氣有餘則實,故用瀉,下分三法。
汗:實在表則發汗,亦兼諸經解表之法。
麻黃(足太陽,手少陰、陽明汗藥。)柴胡(少陽汗藥。)葛根(手足陽明汗藥。)荊芥(足厥陰經汗藥。)升麻(陽明、太陰汗藥。)薄荷(足厥陰經汗藥。)羌活(足太陽,足少陰、厥陰汗藥。)石膏(足陽明、手太陰、三焦汗藥。)
吐:實在上焦,則用吐法。
瓜蒂(吐風熱痰涎,上膈宿食。)食鹽(辛溫能湧吐。)齏汁(酸鹹吐痰飲宿食。)
下:實在中焦、下焦,則用下法。
大黃(大瀉血分實熱,下有形積滯。)芒硝(盪滌三焦腸胃實熱。)
虛火補之
虛火謂火不足之證,即寒也,故溫之所以為補。
上焦
人參(甘溫補肺。)天雄(補下焦以益上焦。)桂心(苦入心。)
中焦
人參(益土生金。)黃耆(補中益氣。)丁香(溫胃。)木香(和脾氣。)草果(健脾暖胃。)
下焦
附子(補命門相火。)肉桂(入肝腎血分,補命門相火。)硫黃(補命門真火不足。)人參(得下焦引藥補三焦。)沉香(入命門,暖精壯陽。)烏藥(治膀胱冷氣。)破故紙(入命門,補相火。)
本熱寒之
不言本寒者,虛火即寒,省文也。實火亦熱,但前言瀉法,此不用瀉而用寒,則本熱不必皆實火,瀉熱亦不止汗、吐、下三法也,參看具有精義。
上焦
黃芩(酒炒,上行瀉肺火。)連翹(瀉心火與心包火。)梔子(瀉心肺熱。)知母(上清肺金而瀉火。)元參(散浮游之火。)石膏(色白入肺。)生地黃(瀉心火。)
中焦
黃連(為中部之使。)連翹(兼除手足少陽、手陽明濕熱。)生芐(隨他藥能治諸經血熱。)石膏(足陽明大寒之藥。)
下焦
黃柏(瀉膀胱相火。)知母(瀉腎火。)生芐(入手太陽、陽明,治溺血、便血。)石膏(兼入三焦。)丹皮(瀉肝腎火。)骨皮(瀉肝腎虛熱。)
標熱散之
三焦經脈在上,且少陽居表裡之間,無所謂寒也,故不言標寒。
解表:解表亦是汗法,但前通言諸經汗法,此則專指本經言,故前條首言麻黃,而此條首言柴胡,不用麻黃也。
柴胡(少陽表藥。)細辛(少陰本藥,辛益肝膽,可通少陽。)荊芥(肝經表藥,可通少陽。)羌活(肝經表藥,可通少陽。)葛根(陽明表藥,能升陽散火。)石膏(三焦表藥。)
白話文:
【治療方法解析】
當身體內火旺盛時,我們需採取清瀉的策略來調節。三焦系統與火相關,當邪氣過盛時,我們會使用瀉法,具體可細分為以下三種方式:
- 發汗:若邪火在表層,會通過發汗來驅逐它,同時也會結合其他經絡的解表方法。
- 麻黃:適用於足太陽膀胱經、手少陰心經及手陽明大腸經的汗出。
- 柴胡:對應少陽膽經的汗出。
- 葛根:適合手足陽明胃經的汗出。
- 荊芥:適用於足厥陰肝經的汗出。
- 升麻:對於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的汗出有效。
- 薄荷:同樣適用於足厥陰肝經的汗出。
- 羌活:可用於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和厥陰肝經的汗出。
- 石膏:對足陽明胃經、手太陰肺經以及三焦的汗出有益。
- 催吐:如果邪火位於上焦,可以採用催吐的方式。
- 瓜蒂:用於清除風熱痰涎和上膈宿食。
- 食鹽:其辛溫特性能引發催吐。
- 醬汁:酸鹹味道能幫助吐出痰飲和宿食。
- 通便:若邪火在中焦或下焦,則需使用通便的方法。
- 大黃:強力清血分的實熱,並消除有形的積滯。
- 芒硝:能徹底清除三焦腸胃的實熱。
對於虛火的情況,我們需採用滋補的方法:
- 上焦:人參(補肺)、天雄(補下焦以助上焦)、桂心(入心)。
- 中焦:人參(益土生金)、黃耆(補中益氣)、丁香(溫胃)、木香(和脾)、草果(健脾暖胃)。
- 下焦:附子(補命門相火)、肉桂(入肝腎血分補命門相火)、硫磺(補命門真火不足)、人參(配合下焦藥物補三焦)、沉香(入命門,溫暖精壯陽)、烏藥(治膀胱冷氣)、破故紙(補相火)。
對於原本就偏熱的狀況,我們需使用寒涼的藥物來平衡:
- 上焦:黃芩(清肺火)、連翹(清心火與心包火)、梔子(清心肺熱)、知母(清肺金)、元參(散浮游之火)、石膏(清肺)、生地黃(清心火)。
- 中焦:黃連(清中焦火)、連翹(清濕熱)、生芐(治血熱)、石膏(清胃火)。
- 下焦:黃柏(清膀胱火)、知母(清腎火)、生芐(治溺血、便血)、石膏(清三焦)、丹皮(清肝腎火)、骨皮(清肝腎虛熱)。
針對標熱,我們會使用散熱的方法來處理,特別是三焦經脈在上部,且少陽介於表裡之間,因此不會提及標寒。
在解表方面,這也是發汗的一種形式,但前面提到的是通用的發汗法,這裡專門針對特定經絡,因此前段先提麻黃,而這裡先提柴胡,不再使用麻黃。
- 柴胡:適用於少陽表。
- 細辛:少陰本藥,辛味能增強肝膽功能,可通達少陽。
- 荊芥:肝經表藥,可通達少陽。
- 羌活:同樣是肝經表藥,可通達少陽。
- 葛根:陽明表藥,能提升陽氣散火。
- 石膏:三焦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