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)

1. 眩暈第十五

眩暈症,皆屬肝,《內經》云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

肝風木,相火干,厥陰為風木之臟,厥陰風木為少陽相火所居。

風火動,兩動摶,風與火皆屬陽而主動,兩動相摶,則為旋轉。

頭旋轉,眼紛繁,此二句,寫眩暈之象也。

虛痰火,各分觀,仲景主痰飲。丹溪宗河間之說,謂無痰不眩,無火不暈。《內經》云:精虛則眩。又云:腎虛則頭重高搖,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。諸說不同如此。

究其指,總一般,究其殊途同歸之旨,木動則生風,風生而火發,故河間以風火立論也。風生必挾木勢而剋土,土病則聚液而成痰,故仲景以痰飲立論、丹溪以痰火立論也。究之腎為肝母,腎主藏精,精虛則腦空,腦空則旋轉而耳鳴。故《內經》以精虛及髓海不足立論也。言虛者言其病根,言實者言其病象,其實一以貫之也。

痰火亢,大黃,寸脈滑,按之益堅者,為上實。丹溪用大黃一味,酒炒三遍為末,茶調下一二錢。

上虛甚,鹿茸,寸脈大,按之即散者,為上虛,宜鹿茸酒。鹿茸生於頭,取其以類相從,且入督脈而通於腦。每用半兩酒煎去滓,入麝香少許服。或用補中益氣湯及耆朮膏之類。此症如鉤藤、天麻菊花之類,俱可為使。

欲下取,求其端,端,頭也,謂尋到源頭也。欲榮其上,必灌其根,古人有上病下取法。

左歸飲正元丹,左歸飲加肉蓯蓉川芎細辛甚效,正元丹亦妙。

2. 嘔噦吐第十六(呃逆附)

嘔吐噦,皆屬胃,嘔字從漚,漚者水也,口中出水而無食也。吐字從土,土者食也,口中吐食而無水也。嘔吐者,水與食並出也。噦者,口中有穢味也,又謂之乾嘔,口中有穢味,未有不幹嘔也。呃逆者,氣衝有聲,聲短而頻也。其病皆屬於胃。

二陳加,時醫貴二陳湯生薑,安胃降逆藥也。寒加丁香砂仁;若熱,加黃連、鮮竹茹石斛之類。

玉函經,難彷彿,寒熱攻補,一定不移。

柴胡,少陽謂,寒熱往來而嘔者,屬少陽也。

吳茱萸,平酸味吳茱萸湯治陽明食谷欲嘔者,又治少陰症吐利、手足逆冷、煩躁欲死者,又治乾嘔吐涎沫者。此症嘔吐,多有酸味。

食已吐,胃熱沸,食已即吐,其人胃素有熱,食復入,兩熱相沖,不得停留。

黃草湯,下其氣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。《金匱》云:欲吐者不可下之。又云:食已即吐者,大黃甘草湯下之。何也?曰:病在上而欲吐,宜因而越之。若逆之使下,則必憒亂益甚。若既吐矣,吐而不已,是有升無降,當逆折之。

食不入,火堪畏,王太僕云: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

黃連湯,為經緯,喻嘉言用進退黃連湯,柯韻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,推之瀉心湯亦可借用,以此數湯為經緯。

若呃逆,代赭匯代赭旋覆湯治噫氣,即治呃逆。若久病呃逆,為胃氣將絕,用人參一兩,乾薑附子各三錢,丁香、柿蒂各一錢,可救十中之一。

3. 癲狂癇第十七

重陽狂,重陰癲,《內經》云: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

靜陰象,動陽宣,癲者笑哭無時,語言無序,其人常靜。狂者詈罵不避親疏,其人常動。

狂多實,痰宜蠲,蠲除頑痰,滾痰丸烏梅硃砂治之,生鐵落飲、當歸承氣湯亦妙。

癲虛發,石補天,磁朱丸是煉石補天手法,駱氏《內經拾遺》用溫膽湯

忽搐搦,癇病然,手足抽掣,猝倒無知,忽作忽止,病有間斷,故名曰癇。

五畜狀,吐痰涎,肺如犬吠,肝如羊嘶,心如馬鳴,脾如牛吼,腎如豬叫,每發必口角流涎。

有生病,歷歲年,由母腹中受驚,積久失調,一觸而發。病起於有生之初,非年來之新病也。《內經拾遺》用溫膽湯,柯韻伯用磁朱丸。

火氣亢,蘆薈,火氣亢,必以大苦大寒之劑以降之,宜當歸蘆薈丸

痰積痼,丹礬穿丹礬丸能穿入心胞絡,導其痰涎從大便而出,然不如磁朱丸之妥當。

三症本,厥陰愆,以上治法,時醫習用而不效者,未知其本在於厥陰也。厥陰屬風木,與少陽相火同居。厥陰之氣逆,則諸氣皆逆。氣逆則火發,火發則風生。風生則挾木勢而害土,土病則聚液而成痰。痰成必歸迸入心,為以上諸症。

體用變,標本遷,其本陰,其體熱。

伏所主,所因先,伏其所主,先其所因。

收散互,逆從連,或收或散,或逆或從,隨所利而行之。

和中氣,妙轉旋,調其中氣,使之和平。

自伏所主至此,其小注俱《內經》本文。轉旋,言心手靈活也,其要旨在調其中氣二句。中氣者,土氣也。治肝不應,當取陽明,制其侮也。

悟到此,治立痊,症雖可治,而任之不專,亦無如之何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