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二 (1)
卷之二 (1)
1. 脹滿蠱脹第十二(水腫參看)
脹為病,辨實虛,脹者,脹之於內也。虛脹誤攻則壞,實脹誤補則增。
氣驟滯,七氣疏,七氣湯能疏通滯氣。
白話文:
脹這種病,要辨別是實證還是虛證,脹病是發生在體內的。如果是虛証的脹病錯誤地使用攻下的方法會使病情加重,而實証的脹病如果錯誤地使用補益的方法則會使病情增加。
氣突然間阻滯,可以用七氣湯來疏通這阻滯的氣。
滿拒按,七物祛,腹滿拒按,宜《金匱》厚朴七物湯,即桂枝湯小承氣湯合用,以兩解表裡之實邪也。
白話文:
肚子脹滿拒按,可以服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厚朴七物湯。這種方法是將桂枝湯和承氣湯合用,用於同時治療表裡兩層的實邪。
脹閉痛,三物鋤,腹滿而痛,若大便實者,宜《金匱》厚朴三物湯,行氣中兼蕩實法,以鋤其病根。
白話文:
腹部脹痛,有三個方法可以根除,腹脹伴隨疼痛,如果大便實結,可以使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厚朴三物湯,既能疏通氣機,又能通便,從根本上解除病症。
以上言實脹之治法。
若虛脹,且躊躇,仔細診視,勿輕下藥。
中央健,四旁如,喻嘉言云:執中央以運四旁,千古格言。
參竺典,大地輿
單腹脹,實難除,四肢不腫而腹大如鼓。
山風卦,指南車
易中旨,費居諸
白話文:
以上言實脹之治法。
若虛脹,且躊躇,仔細診視,勿輕下藥。
意思是:上面說的是實脹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患者是虛脹,而且病情反复不定,要仔細診視,不要輕易用藥。
中央健,四旁如,喻嘉言云:執中央以運四旁,千古格言。
意思是:中央部位強健,四肢也随之正常,就像喻嘉言所說:“抓住中央來調節四肢”,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。
參竺典,大地輿
意思是:參照典籍,就像大地輿圖一樣,可以參考書籍中的記載。
單腹脹,實難除,四肢不腫而腹大如鼓。
意思是:單純的腹部脹滿,實際上很難治療,患者四肢不腫,但腹部卻像鼓一樣大。
山風卦,指南車
意思是:像山風卦一樣,可以指引方向,就像指南車一样,可以帮助我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。
易中旨,費居諸
意思是:易經中所蘊含的道理,需要費心思考,才能理解。
注釋:
- 實脹: 指因飲食積滯、寒邪客氣、氣血瘀阻等導致的腹部脹滿,屬於實證。
- 虛脹: 指因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等导致的腹部脹滿,屬於虛證。
- 躊躇: 指病情反复不定,難以判斷。
- 中央: 指脾胃,中醫認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,主管運化。
- 四旁: 指四肢。
- 喻嘉言: 清代醫學家,醫學著作《醫門法律》中精辟地闡述了脾胃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。
- 參竺典: 指參考醫學典籍。
- 大地輿: 指地圖,這裡比喻醫學典籍可以帮助我們了解人体和疾病。
- 山風卦: 《易經》六十四卦之一,卦象為山風蠱,表示內外不和,容易發生變動。
- 指南車: 古代用來指引方向的工具。
- 易中旨: 指《易經》中蕴含的精髓。
- 費居諸: 指费尽心思,认真思考。
总的来说,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实胀的治疗方法,并强调了诊断的重要性,以及参考典籍、注重脾胃功能、深入思考等治疗原则。
2. 暑症第十三
傷暑症,動靜商,夏月傷暑分動靜者,說本東垣。
動而得,熱為殃,得於長途赤日,身熱如焚,面垢,體倦,口渴,脈洪而弱。
白話文:
因為中暑的症狀,要區分活動和休息時的不同情況,夏天中暑可以根據活動與否來區分,這說法源自李東垣。
在活動時中暑,熱是主要危害,比如在長途行走於烈日下,會感到身體極度發熱,面色污垢,身體疲倦,口乾舌燥,脈搏大但虛弱。
六一散,白虎湯,六一散治一切暑症。白虎湯加人參者,以大汗不止,暑傷元氣也,加蒼朮者,治身熱足冷,以暑必挾濕也。
白話文:
六一散,白虎湯
六一散: 治療所有暑症。
白虎湯: 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,是因為出汗不止,暑氣傷及元氣。加入蒼朮,是因為身體發熱,足部發冷,這表示暑氣必定夾雜濕氣。
靜而得,起貪涼,處於高廈深室,畏熱貪涼,受陰暑之氣。
惡寒象,熱逾常,惡寒與傷寒同,而發熱較傷寒倍盛。
心煩辨,切莫忘,雖同傷寒,而心煩以別之;且傷寒脈盛,傷暑脈虛。
白話文:
因為貪圖涼快,待在高樓大屋的深室之中,害怕炎熱而過度貪求涼爽,結果感受了陰暑之氣。
有怕冷的症狀,而且發熱比一般的傷寒更加嚴重。
心中煩躁這一點要分辨清楚,儘管症狀類似傷寒,但是心中的煩躁可以作為區別;並且傷寒的脈象強勁,而中暑的脈象則是虛弱的。
香薷飲,有專長,香薷發汗利水,為暑症之專藥也。有謂夏月不可用香薷,則香薷將用於何時也?
白話文:
香薷飲有獨特效果,香薷具有發汗利水的作用,是暑症的專用藥物。有人說夏季不能使用香薷,那麼香薷將在什麼時候使用呢?
大順散,從症方,此治暑天畏熱貪涼成病,非治暑也。此舍時從症之方。
白話文:
大順散,源自治病的方法,這是治療夏天怕熱愛涼爽導致疾病的方法,不是治療暑熱。這是按照當時流行的疾病而定的方法。
生脈散,久服康,此夏月常服之劑,非治病方也。
東坦法,防氣傷,暑傷元氣,藥宜從補,東垣清暑益氣湯頗超。
雜說起,道弗彰,以上皆諸家之臆說。而先聖之道,反為之晦,若行道人,不可不熟記之,以資顧問。
若精蘊,祖仲師,仲景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篇》,字字皆精義奧蘊。
白話文:
生脈散,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質,這是夏季經常服用的藥方,不是治療疾病的藥方。
東垣的清暑益氣湯,遵循了防禦暑熱傷害的原則,因為暑熱會損害元氣,所以藥方以補益為主,效果非常顯著。
一些雜亂的說法,反而遮蔽了正確的道理,以上都是各家醫生的推測。而古代聖賢的醫學理論,反而因此變得模糊不清。作為行醫之人,不可不牢記這些道理,以便在需要時諮詢參考。
精髓所在,源於仲景大師,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篇》,字字珠璣,蘊含著深刻的醫學智慧。
太陽病,旨在茲,仲師謂太陽中暍,太陽二字,大眼目也。因人俱認為熱邪,故提出太陽二字以喝醒之,寒暑皆為外邪。中於陽而陽氣盛,則寒亦為熱;中於陽而陽氣虛,則暑亦為寒。若中於陰,無分寒暑,皆為陰症。如酷暑炎熱,並無寒邪,反多陰症。總之,邪之中人,隨人身之六氣、陰陽、虛實而旋轉變化,非必傷寒為陰,中暑為陽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病的病源,在於外部環境的影響。仲景說太陽中暑,太陽這兩個字,就是大眼睛的意思。因為大家都認為熱邪是病因,所以提出太陽這兩個字來提醒大家,寒邪和暑邪都是外來的邪氣。如果邪氣侵犯到陽經,而陽氣旺盛,那麼寒邪也會變成熱邪;如果邪氣侵犯到陽經,而陽氣虛弱,那麼暑邪也會變成寒邪。如果是侵犯到陰經,不論寒暑,都是陰症。比如盛夏炎熱,沒有寒邪,反而多見陰症。總之,邪氣侵犯人體,會隨著人體六氣、陰陽、虛實的變化而變化,並不一定是傷寒就是陰症,中暑就是陽症。
經脈辨,標本歧,師云:太陽中暍發熱者,病太陽而得標陽之氣也。惡寒者,病太陽而得本寒之氣也。身重而疼痛者,病太陽通體之經也。脈弦細芤遲者,病太陽通體之脈也。小便已洒洒然毛聳、手足逆冷者,病太陽本寒之氣不得陽熱之化也。小有勞身即熱、口開、前板齒燥者,病太陽標陽之化不得陰液之滋也。此太陽中暍,標本經脈皆病。治當助其標本,益其經脈;若妄施汗下溫針,則誤矣。
白話文:
經脈的辨證,標本差異
古醫聖賢說:中暑而發熱的,是因為太陽經受邪,以致得標陽之氣。怕冷的,是因為太陽經受邪,以致得本寒之氣。全身沉重、疼痛的,是因為太陽經的經脈全身都受邪了。脈弦細、微弱、緩慢的,是因為太陽經的脈絡全身都受邪了。小便清長、毛豎、手足冰冷的,是因為太陽經本寒之氣不能化為陽熱。勞作後就容易發熱、口張開、門齒前乾澀的,是因為太陽經標陽之氣不能滋潤陰液。以上這些都是中暑的症狀,標本和經脈都受了邪。治療時要兼顧標本,調養經脈;如果隨意使用發汗、瀉下、溫針等療法,就會誤診誤治。
臨症辨,法外思,愚按:借用麻杏石甘湯治中暑頭痛、汗出、氣喘、口渴之外症,黃連阿膠雞子黃湯治心煩不得臥之內症,至柴胡、梔子、承氣等湯,俱可取用。師云:渴者與豬苓湯。又云:瘀熱在裡,用麻連軺豆湯,育陰利濕,俱從小便而出。此法外之法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焉。
白話文:
在診斷疾病時,除了參考傳統方法,還應靈活思考。我認為可以用麻杏石甘湯治療中暑引起的頭痛、出汗、氣喘、口渴等外在症狀,可以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治療心煩失眠等內在症狀。柴胡、梔子、承氣等湯方也可以根據情況選用。
老師說過:口渴的可以給豬苓湯。又說過:如果體內有瘀熱,可以用麻連軺豆湯,滋陰利濕,通過小便排出體外。
這些方法屬於傳統方法之外的進階方法,需要靈活運用,憑藉個人悟性。
方兩出,大神奇,暑之中人,隨人之陰陽、虛實為旋轉變化。如陽臟多火,暑即寓於火之中,為汗出而煩渴,師有白虎加人參之法。如陰臟多濕,暑即伏於濕之內,為身熱、疼重、脈微弱,師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膚所致,指暑病以濕為病,治以一物瓜蒂湯,令水去而濕無所依,而亦解也。
白話文:
藥方有兩種,都能起很大的作用。中暑者,會根據個人的陰陽虛實而出現不同的症狀。
如果陽性臟腑火氣旺盛,暑邪就會藏匿在火氣之中,出現出汗、口渴的症狀。這時,可以用白虎湯加上人參來治療。
如果陰性臟腑濕氣重,暑邪就會隱藏在濕氣之中,出現身體發熱、沉重、脈搏微弱的症狀。這是因為夏季受寒水所致,水在皮膚下運行,導致暑病以濕氣為主,可以使用瓜蒂湯來治療,讓水排出,濕氣無處依附,暑病也就解除了。
3. 泄瀉第十四
濕氣勝,五瀉成,《書》云:濕成五泄。
胃苓散,厥功宏,胃苓散暖脾、平胃、利水,為泄瀉之要方。
白話文:
濕氣過重,會造成五種不同的腹瀉。《書經》上說:濕氣會形成五種泄瀉。
胃苓散的功效很大,它可以溫暖脾臟、調理胃部、促進水分代謝,是治療腹瀉的重要處方。
濕而冷,萸附行,胃苓散加吳茱萸、附子之類,腹痛,加木香。
白話文:
當身體處於濕邪和寒邪侵襲時,就使用益智仁、肉桂、附子等溫熱藥物。
如果還伴有胃脹、胃痛等症狀,可以在胃苓散中添加吳茱萸、附子等藥物。如果出現腹痛,再加入木香。
濕而熱,連芩程,胃苓散加黃芩、黃連,熱甚,去桂枝加葛根。
白話文:
如果有濕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連翹、黃芩等中藥治療。胃苓散可以加入黃芩、黃連,如果熱症嚴重,則去除桂枝,加入葛根。
濕挾積,曲楂迎,食積,加山楂、神麯;酒積,加葛根。
虛兼濕,參附苓,胃苓散加人參、附子之類。
脾腎瀉,近天明,五鼓以後瀉者,腎虛也。瀉有定時者,土主信,脾虛也。故名脾腎瀉。
白話文:
濕氣和積食一起,導致身體曲折疼痛,可以用山楂、神麴來幫助消化積食;如果是酒積,則可以用葛根來解酒。
如果虛弱又伴隨濕氣,可以服用參附苓湯,也就是在胃苓散中加入人參、附子等藥物。
如果脾腎虛弱導致腹瀉,且在接近天明時腹瀉,則可能是腎虛;如果腹瀉時間固定,則可能是脾虛,因為脾主運化,脾虛導致消化不良,因此稱為脾腎瀉。
四神服,勿紛更,四神丸加白朮、人參、乾薑、附子、茯苓、罌粟殼之類為丸,久服方效。
白話文:
四神湯不要隨意變動,四神湯加白朮、人參、乾薑、附子、茯苓、罌粟殼等藥材製成藥丸服用,長期服用才會見效。
恆法外,內經精,照此法治而不愈者,宜求之《內經》。
腸臟說,得其情,腸熱臟寒,腸寒臟熱。《內經》精義,張石頑頗得其解。
白話文:
除了常用的方法之外,應該參考《內經》的精髓來治療,如果按照這個方法治療還沒有好轉,應該在《內經》中尋找答案。
對於腸道疾病的論述,要了解其具體情況,比如腸熱而髒寒,或是腸寒而髒熱。《內經》中的精深意義,張石頑對此有相當的理解。
瀉心類,特丁寧,諸瀉心湯張石頑俱借來治瀉,與《內經》之旨頗合。詳載《醫學從眾錄》。
白話文:
關於瀉心的部分,特別需要仔細留意。諸瀉心湯和張石頑的治療方案都借用了治療瀉心的方法,與《內經》的論點非常契合。詳細內容請參閱《醫學從眾錄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