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6)

1. 血症第十

血之道,化中焦,經曰: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

本衝任,中溉澆,血之流溢,半隨衝任而行於經絡。

溫肌腠,外逍遙,血之流溢,半散於脈外而充肌腠皮毛。

六淫逼,經道搖,六淫者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也。經,常也。道,路也。言血所常行之路也,外邪傷之則搖動。

白話文:

外來的六種邪氣侵襲,身體的正常運行受到擾動。六淫是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。經指平常,道指道路。這裡指血液常行的管道。外來的邪氣侵襲這些管道,就會導致管道運行不暢。

宜表散,麻芍條,外傷宜表散。東垣治一人內蘊虛熱,外感大寒而吐血。法仲景麻黃湯加補劑,名麻黃人參芍藥湯,一服而愈。

白話文:

適宜使用發散藥物,如麻黃、芍藥等。外傷應使用發散藥物。東垣派治療一位有內部虛熱,外感大寒而吐血的患者。使用了仲景的麻黃湯,並加了補氣藥,命名為麻黃人參芍藥湯,一劑而癒。

七情病,溢如潮,七情者,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也。七情之動,出於五志。醫書恆謂五臟各有火,五志激之則火動,火動則血隨火而溢。然五志受傷既久,則火為虛火,宜以甘溫之法治之。

白話文:

七情引發的疾病就像潮水般洶湧而來。七情是指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憎、欲。七情的情緒變化是由五臟的志向引發的。醫書中常常說五臟各有自身的火氣,當五志被激發時,這些火氣就會被激動,進而促使血液隨着火氣外溢。但是,如果五志受損過久,就會導致虛火,要用甘溫的方式來治療。

引導法,草姜調甘草乾薑湯,如神,或加五味子二錢。火盛者,加干桑皮三錢、小麥一兩。時醫因歸脾湯有引血歸脾之說,謂引血歸脾即是歸經。試問脾有多大,能容離經之血成鬥成盆,盡返而歸於內而不裂破乎?市醫固無論矣,而以名醫自負者,亦蹈此弊,實可痛恨!

白話文:

導引法,用草姜調和 ,使用甘草和乾薑熬製的湯水,效果極佳,有起死回生之效。必要時可以添加兩錢五味子。如果火氣旺盛,可以再加入三錢乾桑皮和一兩小麥。

時下的醫生因為歸脾湯有「引血歸脾」的說法,就認為引血歸脾就是歸經。且不說脾臓有多大,它能容納多少溢出的血液?難道血液會成盆成鬥地流回去,而脾臓不會破裂嗎?街頭庸醫就不用說了,就連自稱名醫的人也犯這種錯誤,實在可恨!

溫攝法,理中超理中湯,加木香當歸煎服。凡吐血服涼藥及滋潤益甚,外有寒冷之象者,是陽虛陰走也,必用此方。血得暖則循行經絡矣。此法出《仁齋直指》。

白話文:

溫暖攝護的方法,以理中湯為首選。理中湯加入木香、當歸煎服。凡是吐血後服用寒涼藥物或滋潤藥物病情加重的,而且還有寒象的患者,是陽虛陰盛引起的。必須使用這個方子。血得到溫煦就會順利在經絡中運行。這個方法出自《仁齋直指》。

涼瀉法,令瘀銷,火勢盛,脈洪有力,寒涼之劑原不可廢。但今人於血症,每用藕節、黑梔、白芨、舊墨之類以止澀之,致留瘀不散,以為咳嗽虛癆之基。《金匱》瀉心湯大黃倍於芩連,為寒以行瘀法。柏葉湯治吐不止,為溫以行瘀法。二方為一溫一寒之對子。

白話文:

採用清熱瀉下的方法,可以使瘀血消散。如果火氣旺盛,脈搏強有力,寒涼的藥物本來是不可以省略的。但是現在很多人在治療血癥時,經常使用蓮藕節、黑梔子、白芨、舊墨等藥物來止血,導致瘀血不散,成為咳嗽和虛癆的根源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瀉心湯,大黃的用量比黃芩和黃連高出很多,這是用寒性藥物來行瘀血的方法。柏葉湯治療嘔吐不止,這是用溫性藥物來行瘀血的方法。這兩個方子一寒一溫,可以相互對應使用。

赤豆散,下血標,糞前下血為近血,《金匱》用當歸赤小豆散

白話文:

赤豆散可以治療血便。如果便後下血,表示出血很近。金匱要略中有使用當歸赤小豆散的方劑。

黃土,實翹翹,糞後下血為遠血,《金匱》用黃土湯

白話文:

就像黃土一樣,堅硬而凸出。大便後出血,屬於遠血(血源於遠端)。《金匱要略》中使用「黃土湯」治療。

一切血,此方饒,黃土湯,不獨糞後下血方也。凡吐血、衄血、大便血、小便血、婦人血崩及血痢久不止,可以統治之。以此方暖中宮土臟,又以寒熱之品互佐之,步步合法也。五臟有血,六腑無血。觀剖諸獸腹心下夾脊,包絡中多血,肝內多血,心、脾、肺、腎中各有血,六腑無血。近時以吐血多者,謂為吐胃血,皆耳食昔醫之誤,凡吐五臟血必死。若吐血、衄血、下血,皆是經絡散行之血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出血的症狀,都可以用這個方劑治療,不只是大便出血的情況。無論是吐血、流鼻血、大便出血、小便出血、婦女經血過多,以及久治不癒的血痢,都可以用這個方劑治療。因為這個方劑可以溫暖中焦的土臟(脾胃),又用寒熱兩種性質的藥物互相輔佐,步步符合治療原則。

五臟有血,六腑沒有血。如果觀察動物的腹部,可以看到心臟和脊椎之間的包絡膜中有很多血,肝臟內也有很多血,心、脾、肺、腎中各有其血,而六腑沒有血。

近來有些人認為吐血是吐胃血,這是聽信古代錯誤醫理的說法。其實吐出五臟之血者必死。如果吐血、流鼻血、大便出血,都是經絡散行之血。

2. 水腫第十一

水腫病,有陰陽,腫,皮膚腫大。初起目下有形如臥蠶,後漸及於一身,按之即起為水腫,按之陷而不起為氣腫。景岳以即起為氣,不起為水,究之氣行水即行,水滯氣亦滯,可以分,可以不必分也。只以陰水,陽水為分別。

白話文:

水腫病有陰陽之分:

  • **陽水:**皮膚腫大。初期眼睛下方出現臥蠶狀的腫脹,逐漸擴散到全身。按壓後立即恢復原狀,稱為「水腫」。
  • **陰水:**按壓後不能恢復原狀,稱為「氣腫」。

景嶽認為,立即恢復原狀屬於氣腫,不能恢復原狀屬於水腫。但究其原因,氣與水是相生相隨的,氣動水動,水滯氣也滯。因此,可以區分,但不必過於細分。只要以陰水和陽水分別即可。

便清利,陰水殃,小便自利、口不渴屬寒,名為陰水。

便短縮,陽水傷,小便短縮、口渴屬熱,名為陽水。

五皮飲,元化方,以皮治皮,不傷中氣。方出華元化《中藏經》。

陽水盛,加通防,五皮飲加木通防己赤小豆之類。

白話文:

陽水(體內濕氣和熱氣)旺盛,可加入通草,五皮飲中加入木通、防己、赤小豆等藥材。

陰水盛,加桂姜,五皮飲加乾薑肉桂附子之類。

白話文:

當體內陰寒水氣過多時,可以加入桂枝、生薑等溫熱藥材。在「五皮飲」中加入乾薑、肉桂、附子等溫補藥材。

知實腫,蘿枳商,知者,真知其病情,而無兩可之見。壯年腫病,驟起脈實者,加蘿蔔子、枳實之類。

白話文:

知道腫脹的實際情況,使用蘿蔔子、枳實等藥物。知道,是指真正瞭解患者的病情,沒有猶豫不決的見解。壯年人突然發生的腫脹疾病,脈搏有力,可加入蘿蔔子、枳實等藥物治療。

知虛腫,參朮良,老弱病久,腫漸成,脈虛者,加人參白朮之類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浮腫,可以用參朮來治療。對於年老體弱、長期患病,浮腫逐漸形成的人,如果脈象虛弱,可以加入人參、白朮之類的藥材。

兼喘促,真武湯,腫甚、小便不利、氣喘、尺脈虛者,宜真武湯暖土行水。間用桂苓甘術湯化太陽之氣,守服十餘劑;繼用導水茯苓湯二劑愈。今人只重加味腎氣丸,而不知其補助陰氣,反益水邪,不可輕服也。

白話文:

同時兼有呼吸急促的症狀,應使用真武湯,針對腎陽虛引起的水腫嚴重、小便不暢、氣喘、脈搏虛弱的情況。偶爾可使用桂苓甘術湯,以化解太陽經的邪氣。服用十幾劑後,再使用導水茯苓湯兩劑即可痊癒。現在的人只重視服用加味腎氣丸,卻不知道它會補陰氣,反而加重水邪,所以不能輕易服用。

從俗好,別低昂,以上諸法,皆從俗也。然從俗中而不逾先民之矩矱,,亦可以救人。

五水辨,金匱詳,病有從外感而成者,名風水。病從外感而成,其邪已滲入於皮,不在表而在裡者,名皮水。病有不因於風,由三陰結而成水者,名正水。病有陰邪多而沉於下者,名石水。病有因風因水傷心鬱熱,名黃汗。《金匱》最詳,熟讀全書,自得其旨,否則鹵莽誤事耳。藥方中精義頗詳,宜細玩之。

白話文:

五水辨,詳見《金匱要略》

疾病的成因分為五種:

  • **風邪水:**由外感風邪而得。
  • **皮水:**風邪已進入皮膚,但未深入內部。
  • **正水:**與風邪無關,是由三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內結水液所致。
  • **石水:**陰邪過多,沉積在下焦。
  • **黃汗:**因風、水傷心,導致鬱熱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對這五種水病有詳細的記載。仔細閱讀全書,才能領會其精髓。否則,倉促治病容易誤事。藥方的精妙之處也很詳盡,值得細細研讀。

補天手,十二方越婢湯防己茯苓湯、越婢加白朮湯甘草麻黃湯麻黃附子湯杏子湯蒲灰散、耆芍桂酒湯、桂枝加黃耆湯、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枳朮湯、附方《外臺》防己黃耆湯

白話文:

補天手,十二方

  1. 越婢湯
  2. 防己茯苓湯
  3. 越婢加白朮湯
  4. 甘草麻黃湯
  5. 麻黃附子湯
  6. 杏子湯
  7. 蒲灰散
  8. 耆芍桂酒湯
  9. 桂枝加黃耆湯
  10.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
  11. 枳朮湯
  12. 附方:外臺祕要記載的防己黃耆湯

肩斯道,勿炎涼,群言淆亂衷於聖,以斯道為己任,勿與世為浮沉,余有厚望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