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一 (6)
卷之一 (6)
1. 血症第十
血之道,化中焦,經曰: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
本衝任,中溉澆,血之流溢,半隨衝任而行於經絡。
溫肌腠,外逍遙,血之流溢,半散於脈外而充肌腠皮毛。
六淫逼,經道搖,六淫者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也。經,常也。道,路也。言血所常行之路也,外邪傷之則搖動。
宜表散,麻芍條,外傷宜表散。東垣治一人內蘊虛熱,外感大寒而吐血。法仲景麻黃湯加補劑,名麻黃人參芍藥湯,一服而愈。
七情病,溢如潮,七情者,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也。七情之動,出於五志。醫書恆謂五臟各有火,五志激之則火動,火動則血隨火而溢。然五志受傷既久,則火為虛火,宜以甘溫之法治之。
引導法,草姜調,甘草乾薑湯,如神,或加五味子二錢。火盛者,加干桑皮三錢、小麥一兩。時醫因歸脾湯有引血歸脾之說,謂引血歸脾即是歸經。試問脾有多大,能容離經之血成鬥成盆,盡返而歸於內而不裂破乎?市醫固無論矣,而以名醫自負者,亦蹈此弊,實可痛恨!
溫攝法,理中超,理中湯,加木香、當歸煎服。凡吐血服涼藥及滋潤益甚,外有寒冷之象者,是陽虛陰走也,必用此方。血得暖則循行經絡矣。此法出《仁齋直指》。
涼瀉法,令瘀銷,火勢盛,脈洪有力,寒涼之劑原不可廢。但今人於血症,每用藕節、黑梔、白芨、舊墨之類以止澀之,致留瘀不散,以為咳嗽虛癆之基。《金匱》瀉心湯,大黃倍於芩連,為寒以行瘀法。柏葉湯治吐不止,為溫以行瘀法。二方為一溫一寒之對子。
赤豆散,下血標,糞前下血為近血,《金匱》用當歸赤小豆散。
若黃土,實翹翹,糞後下血為遠血,《金匱》用黃土湯。
一切血,此方饒,黃土湯,不獨糞後下血方也。凡吐血、衄血、大便血、小便血、婦人血崩及血痢久不止,可以統治之。以此方暖中宮土臟,又以寒熱之品互佐之,步步合法也。五臟有血,六腑無血。觀剖諸獸腹心下夾脊,包絡中多血,肝內多血,心、脾、肺、腎中各有血,六腑無血。近時以吐血多者,謂為吐胃血,皆耳食昔醫之誤,凡吐五臟血必死。若吐血、衄血、下血,皆是經絡散行之血也。
白話文:
血液的運作,源於消化系統的中焦。古書記載:中焦接受食物精華,轉化成紅色的液體,這就是血液。
它源自衝脈和任脈,灌溉全身。血液會隨著衝脈和任脈在經絡中流動。
它溫暖肌肉和皮膚,讓我們在外界自由活動。一半的血液會在血管外,充滿肌肉和皮膚,提供能量和保護。
六種外來的邪氣會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。六邪指的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。它們會擾亂血液的正常路徑。
對於外來邪氣,我們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李杲曾治療一個人,他體內有虛熱,同時又受到嚴寒的影響而出現吐血。他依照張仲景的方法,使用麻黃湯加上補藥,稱為麻黃人參芍藥湯,病人服用一次就康復了。
情緒病會讓血液像潮水一樣湧出。七情指的是喜悅、憤怒、悲傷、恐懼、愛、憎惡和慾望。七情的波動,源於五臟的情緒。醫學文獻經常提到五臟各自有火,如果五志激發這些火,就會使火勢增大,血液也會跟著火勢湧出。然而,如果五志受傷太久,這些火就會變成虛火,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。
引導法,用甘草和乾薑來調節。甘草乾薑湯,效果神奇,或者加上五味子二錢。如果火氣太盛,可以再加入幹桑皮三錢、小麥一兩。有些醫生認為歸脾湯可以引導血液回歸脾臟,但是脾臟有多大,能夠容納大量脫離經絡的血液,並且不破裂呢?一些自稱名醫的人,也會犯這個錯誤,這真的很讓人痛心!
溫攝法,是理中湯的升級版。理中湯,加入木香、當歸煎煮服用。所有吐血,服用涼藥或滋潤藥物情況更嚴重,且外表有寒冷徵狀的,都是陽氣虛弱導致的,必須使用此方。血液得到溫暖就能順利地在經絡中流動。這個方法出自《仁齋直指》。
涼瀉法,讓瘀血消失。如果火勢旺盛,脈搏洪大有力,寒涼的藥物是必要的。但現在的人在處理出血癥狀時,經常使用藕節、黑梔、白芨、舊墨等藥物來止血,這樣會導致瘀血無法消散,成為咳嗽和虛勞的根源。《金匱要略》的瀉心湯,大黃的份量是黃芩和黃連的兩倍,這是用寒涼藥物來消除瘀血的方法。柏葉湯治療持續的吐血,這是用溫熱藥物來消除瘀血的方法。這兩個方子,一個是溫熱的,一個是寒涼的,形成了一個對照。
赤豆散,專門治療糞便前的出血。糞便前的出血,被視為接近的出血,《金匱要略》推薦使用當歸赤小豆散。
黃土湯,確實非常有效。糞便後的出血,被視為遠端的出血,《金匱要略》推薦使用黃土湯。
對於所有的出血症狀,這個方子都能應付。黃土湯,不僅是糞便後出血的治療方,對於吐血、鼻血、大便出血、小便出血、女性月經過多以及長期不止的血痢,都能統一治療。這個方子可以溫暖中宮的脾臟,同時用寒熱的藥物互相配合,步驟合適。五臟有血液,但六腑沒有血液。觀察剖開各種動物的腹部,心臟下方的夾脊,包裹中的血液很多,肝臟內部的血液也很多,心、脾、肺、腎中都有血液,但六腑中沒有血液。最近有人認為大量吐血是因為胃出血,這都是對過去醫學的誤解。凡吐五臟血必死。如果吐血、鼻血、下血,這些都是經絡中的血液。
2. 水腫第十一
水腫病,有陰陽,腫,皮膚腫大。初起目下有形如臥蠶,後漸及於一身,按之即起為水腫,按之陷而不起為氣腫。景岳以即起為氣,不起為水,究之氣行水即行,水滯氣亦滯,可以分,可以不必分也。只以陰水,陽水為分別。
便清利,陰水殃,小便自利、口不渴屬寒,名為陰水。
便短縮,陽水傷,小便短縮、口渴屬熱,名為陽水。
五皮飲,元化方,以皮治皮,不傷中氣。方出華元化《中藏經》。
陽水盛,加通防,五皮飲加木通、防己、赤小豆之類。
陰水盛,加桂姜,五皮飲加乾薑、肉桂、附子之類。
知實腫,蘿枳商,知者,真知其病情,而無兩可之見。壯年腫病,驟起脈實者,加蘿蔔子、枳實之類。
知虛腫,參朮良,老弱病久,腫漸成,脈虛者,加人參、白朮之類。
兼喘促,真武湯,腫甚、小便不利、氣喘、尺脈虛者,宜真武湯暖土行水。間用桂苓甘術湯化太陽之氣,守服十餘劑;繼用導水茯苓湯二劑愈。今人只重加味腎氣丸,而不知其補助陰氣,反益水邪,不可輕服也。
從俗好,別低昂,以上諸法,皆從俗也。然從俗中而不逾先民之矩矱,,亦可以救人。
五水辨,金匱詳,病有從外感而成者,名風水。病從外感而成,其邪已滲入於皮,不在表而在裡者,名皮水。病有不因於風,由三陰結而成水者,名正水。病有陰邪多而沉於下者,名石水。病有因風因水傷心鬱熱,名黃汗。《金匱》最詳,熟讀全書,自得其旨,否則鹵莽誤事耳。藥方中精義頗詳,宜細玩之。
補天手,十二方,越婢湯、防己茯苓湯、越婢加白朮湯、甘草麻黃湯、麻黃附子湯、杏子湯、蒲灰散、耆芍桂酒湯、桂枝加黃耆湯、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、枳朮湯、附方《外臺》防己黃耆湯。
肩斯道,勿炎涼,群言淆亂衷於聖,以斯道為己任,勿與世為浮沉,余有厚望焉。
白話文:
[水腫病症的討論]
水腫病症可分為陰性和陽性兩種,主要特徵是皮膚腫脹增大。初期可能在眼睛下方出現像臥蠶一樣的腫脹,隨後逐漸擴散至全身。如果按壓腫脹部位後能迅速恢復原狀,這被認為是水腫;如果按壓後凹陷不能迅速恢復,則被認為是氣腫。有人認為迅速恢復的是氣所致,無法恢復的是水所致,但實際上,氣流通時水也會流動,水停滯時氣也會停滯,因此,這兩者可以區分,也可以不區分。我們只需將其分為陰性水腫和陽性水腫。
排尿清長,這是陰性水腫的表現,患者小便自然暢利且不會感到口渴,這屬於寒冷型,被稱為陰性水腫。
排尿困難,這是陽性水腫的表現,患者小便短少且感到口渴,這屬於熱型,被稱為陽性水腫。
五皮飲是華元化的處方,以皮治皮,不會損傷中氣。此處方出自華元化的《中藏經》。
對於陽性水腫嚴重的情況,可在五皮飲中加入木通、防己、赤小豆等藥物。
對於陰性水腫嚴重的情況,可在五皮飲中加入乾薑、肉桂、附子等藥物。
若確診為實性水腫,應使用蘿蔔子、枳實等藥物。
若確診為虛性水腫,應使用人參、白朮等藥物。
如果伴有呼吸困難,可使用真武湯。對於嚴重水腫、小便不順、呼吸急促、腳踝脈搏虛弱的患者,應使用真武湯來溫暖身體、幫助排水。間歇性使用桂苓甘術湯來調節太陽之氣,連續服用十多劑;接著使用導水茯苓湯兩劑即可痊癒。現代人往往過度依賴加味腎氣丸,卻不知道它會補助陰氣,反而增加水邪,不可輕易服用。
以上各種療法,都基於常識。然而,即使遵循常識,也不應超過前人的標準,這樣也能救人一命。
關於五種水腫的鑑別,《金匱要略》中有詳細記載。有些水腫是由外部感染引起的,被稱為風水。有些水腫雖然由外部感染引起,但其病邪已經滲入皮膚,不在表面而在內部,被稱為皮水。有些水腫並非由風引起,而是由三陰結合形成,被稱為正水。有些水腫由大量陰邪在下部積聚引起,被稱為石水。有些水腫由風和水傷害心臟導致鬱熱,被稱為黃汗。《金匱要略》對這些描述非常詳細,仔細閱讀全書,自會理解其中深意,否則就會草率行事誤事。藥方中的精華部分十分詳細,值得細細品味。
這裡列出了十二個治療水腫的處方:越婢湯、防己茯苓湯、越婢加白朮湯、甘草麻黃湯、麻黃附子湯、杏子湯、蒲灰散、耆芍桂酒湯、桂枝加黃耆湯、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、枳朮湯、附方《外臺》防己黃耆湯。
以這條道路為己任,不要過於冷淡或熱情。眾說紛紜,應以聖賢之道為中心,將這條道路視為自己的責任,不要隨波逐流,我對你寄予厚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