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5)

1. 虛癆第三

虛癆病,從何起,咳嗽、吐血、五心煩熱、目花、耳鳴、口爛、鼻乾、氣急、食不知味、羸瘦、驚悸、夢遺、往來寒熱、怠惰、嗜臥、疲倦、骨蒸、不寐、女子不月等症,皆成癆病。

七情傷,上損是,扁鵲謂損其陽自上而下,一損肺、二損心、三損胃,過於胃則不可治。其說本於《內經》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為女子不月。按心脾上也,至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則上極而下矣。

歸脾湯,二陽旨,即《內經》二陽之病發心脾之旨也。此方為養神法,六味丸為補精法,高鼓峰並用之。

下損由,房幃邇,扁鵲謂損其陰自下而上,一損腎、二損肝、三損脾,過於脾則不可治。其說本於《內經》:五臟主藏精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按精生於五臟而統司於腎,如色欲過度,則積傷而下損;至於失守無氣,則下極而上矣。

傷元陽,虧腎水,腎氣,即元陽也。元陽傷,為困倦、食少、便溏、腰痛、陽痿等症。腎水,即元陰也。元陰虧,為蒸熱、咳嗽、吐血、便血、遺精、喉痛、口瘡、齒牙浮動等症。

腎水虧,六味擬,六味地黃丸為補腎水之主方,景岳左歸飲、左歸丸亦妙。推之三才湯、八仙長壽丸、都氣丸、天王補心丹,皆可因症互服。

元陽傷,八味使,崔氏腎氣丸,後人為八味地黃丸。立方之意,原為暖腎逐水,非補養元氣。明·薛立齋及趙養葵始用以溫補命火,時醫遂奉為溫補腎命之主方。景岳右歸飲、右歸丸皆本諸此。如火未大衰者,以還少丹代之;陽虛極者宜近效白朮湯。

各醫書,伎止此,苦寒敗胃及辛熱耗陰,固無論已。即六味、歸脾,何嘗非流俗之套法。

甘藥調,回生理,扁鵲云:針藥莫治者,調以甘藥。仲景因之。喻嘉言曰:壽命之本,積精自剛;然精生於穀,谷入少則不能生血,血少則不能化精。《內經》云: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味者,五穀之味也,補以味而節其勞,則積貯漸富,大命不傾也。

建中湯,金匱軌,小建中湯及加黃耆、加人參、加當歸、加白朮等湯,皆急建其中氣,俾飲食增而津液旺,以至充血生精,而復其真陰之不足。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,而酸辛苦鹹在所不用,蓋舍此別無良法也。按炙甘草湯即此湯化為潤劑,喻氏清燥湯即此湯化為涼劑。

薯蕷丸,風氣弭,《金匱》薯蕷丸。自注云:治虛癆諸不足,風氣百疾。

䗪蟲丸,乾血已,《金匱》大黃䗪蟲丸。自注:治五癆諸傷,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。

二神方,能起死,尤在涇云:風氣不去,則足以賊正氣而生長不榮,以薯蕷丸為要方。乾血不去,則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,以䗪蟲丸為上劑。今之醫輩,能夢見此二方否?

白話文:

[虛勞第三],虛勞病,起源何處?如咳嗽、咯血、手腳心與胸口煩熱、視力模糊、耳鳴、口腔潰瘍、鼻子乾燥、呼吸困難、食之無味、體重減輕、驚恐不安、夢中遺精、忽冷忽熱、倦怠乏力、喜臥、疲憊不堪、夜間盜汗、失眠、女性月經不調等症狀,皆可診斷為虛勞病。

七情傷害,主要損傷上部器官,扁鵲認為損傷從上至下,一損肺、二損心、三損胃,一旦胃受損,病情則難以治療。此說源自《黃帝內經》:二陽之病,首先影響心脾,若情志受抑,會導致女性月經失調。心脾位於上部,直至情志受抑,女性月經失調,則表明上部極度受損,影響至下部。

歸脾湯,是對《內經》二陽之病發心脾的解讀,此方能養心安神,六味丸則能補腎填精,高鼓峯將兩者結合使用。

房事過度,則損傷下部,扁鵲認為,損傷從下至上,一損腎、二損肝、三損脾,一旦脾受損,病情則難以治療。此說源自《內經》:五臟主管精氣,若受損,則精氣散失,生命終結。精氣由五臟生成,由腎掌控,若房事過度,則積累損傷,導致下部受損;一旦精氣散失,則下部極度受損,影響至上部。

腎氣,即元陽,元陽受損,會出現疲憊、食慾減少、腹瀉、腰痛、性功能障礙等症狀。腎水,即元陰,元陰虧損,會出現潮熱、咳嗽、咯血、便血、遺精、咽喉疼痛、口腔潰瘍、牙齒鬆動等症狀。

腎水虧損,首選六味地黃丸,此方為補腎水的主方,張景嶽的左歸飲、左歸丸亦有奇效。推廣至三才湯、八仙長壽丸、都氣丸、天王補心丹,均可根據症狀交替服用。

元陽受損,則需用八味地黃丸,崔氏腎氣丸,後人改為八味地黃丸。此方原本用於溫暖腎臟,驅除水分,並非補養元氣。明代薛立齋和趙養葵開始用於溫補命門之火,成為溫補腎臟的主方。張景嶽的右歸飲、右歸丸皆由此方衍生。若火氣未嚴重衰竭,可用還少丹替代;若陽虛極度,則宜用近效白朮湯。

各種醫書,技止於此,過度使用苦寒藥物傷胃,或過度使用辛熱藥物耗陰,已不論。即使六味地黃丸、歸脾湯,又何嘗不是流於俗套。

甘藥調理,恢復生理,扁鵲認為,針灸和藥物無法治療的情況下,應使用甘藥調理。張仲景沿襲此法。喻嘉言說:生命的基礎,在於精氣充足,然而精氣由食物生成,攝入食物量少,則無法生成血液,血液量少,則無法轉化為精氣。《內經》指出:精氣不足,應用滋補品補充。滋補品指的是五穀的味道,通過補充滋補品和節制勞動,精氣逐漸充足,生命得以延續。

建中湯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小建中湯及其衍生方如加黃耆、加人參、加當歸、加白朮等湯,皆能迅速建立中氣,使飲食增加,津液旺盛,從而充盈血液,生成精氣,恢復真陰的不足。僅使用甘味的五穀作為基礎,而酸、苦、辣、鹹等味道不適用,因為除此之外,沒有更好的方法。炙甘草湯即此湯轉化為滋潤劑,喻氏清燥湯即此湯轉化為涼潤劑。

薯蕷丸,可抑制風氣,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薯蕷丸,用於治療虛勞各類不足,以及風氣引起的各種疾病。

䗪蟲丸,可清除乾血,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大黃䗪蟲丸,用於治療五勞損傷,體內有乾血,皮膚粗糙。

二神方,能起死回生,尤在涇認為:風氣不去,會損害正氣,導致身體衰弱,薯蕷丸是重要的方劑。乾血不去,會阻礙新血生成,導致血液循環不暢,大黃䗪蟲丸是最有效的藥物。如今的醫生,是否能夢見這兩個方劑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