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中風方
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
二陳湯,痰飲通劑。
陳皮(一錢五分),半夏,茯苓(各三錢),炙草(一錢)
加生薑三片,水三杯,煎七分服。加白朮一錢,蒼朮二錢,竹瀝四湯匙,生薑汁二湯匙,名加味二陳湯,治類中風痰中證。亦名濕中,以濕生痰也。加枳實、膽南星、竹茹,名滌痰湯。
加味六君子湯,治中風王道之劑。
方見《隔食》
加麥冬三錢為君,附子一錢為使,再調入竹瀝五錢,生薑汁二錢,以行經絡之痰,久服自愈。
資壽解語湯,(喻嘉言),治中風脾緩,舌強不語,半身不遂,與地黃飲子同意。但彼重在腎,此重在脾。
防風,附子,天麻,棗仁(各二錢),羚角,肉桂(各八分),羌活,甘草(各五分)
水二杯,煎八分,入竹瀝五錢,薑汁二錢五分服。
喻嘉言治腎氣不榮於舌本,加枸杞、首烏、生地、菊花、天冬、石菖蒲、元參。
侯氏黑散,(《金匱》),治大風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《外臺》治風癲。
菊花(四兩),白朮,防風(各一兩),桔梗(八錢),細辛,茯苓,牡蠣,人參,礬石,當歸,川芎,乾薑,桂枝(各三錢),黃芩(五錢)
上十四味,杵為散。酒服方寸匕,約有八分,余每用一錢五分,日二服,溫酒調服。忌一切魚肉、大蒜,宜常冷食,六十日止,熱即下矣。
風引湯,(《金匱》),除熱癱癇,治大人風引,少小驚癇瘈瘲,日數十發。
大黃,乾薑,龍骨(各一兩),桂枝(一兩五錢),甘草,牡蠣(各一兩),寒水石,赤石脂,石膏,滑石,紫石英,白石脂(各三兩)
上十二味,研末粗篩,用韋布盛之。取三指,約六七錢。井花水一杯,煎七分,溫服。按:乾薑宜減半。
白話文:
中風方
將生薑三片、大棗兩枚,加入兩杯水,煎煮至剩八分,然後服用。
二陳湯,是化痰的常用方劑。
組成:陳皮(1.5錢)、半夏、茯苓(各3錢)、甘草(1錢)。
使用方法:加入生薑三片,三杯水,煎煮至剩七分後服用。如果加入白朮一錢、蒼朮二錢、竹瀝四湯匙、生薑汁二湯匙,就稱為加味二陳湯,可以治療類似中風的痰濕症狀。這也叫做濕中,因為濕氣會產生痰。如果再加入枳實、膽南星、竹茹,就稱為滌痰湯。
加味六君子湯,是治療中風的常用重要方劑。
藥方在《隔食》篇中可以找到。
使用方法:加入麥冬三錢作為主藥,附子一錢作為輔藥,再加入竹瀝五錢、生薑汁二錢,用來疏通經絡中的痰,長期服用就可以痊癒。
資壽解語湯,(喻嘉言所創),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脾氣虛弱、舌頭僵硬無法說話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與地黃飲子的功效類似。但地黃飲子側重於補腎,而此方側重於健脾。
組成:防風、附子、天麻、酸棗仁(各2錢),羚羊角、肉桂(各8分),羌活、甘草(各5分)。
使用方法:加入兩杯水,煎煮至剩八分,然後加入竹瀝五錢、薑汁二錢五分後服用。
喻嘉言認為,如果是腎氣虛弱導致舌頭不靈活,可以加入枸杞、何首烏、生地黃、菊花、天冬、石菖蒲、元參。
侯氏黑散,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可以治療風邪侵犯導致四肢沉重、心中惡寒的症狀。《外臺秘要》則用此方治療癲癇。
組成:菊花(四兩)、白朮、防風(各一兩)、桔梗(八錢)、細辛、茯苓、牡蠣、人參、礞石、當歸、川芎、乾薑、桂枝(各三錢)、黃芩(五錢)。
使用方法:將以上十四味藥材搗碎成粉末。用酒送服,每次服用一小勺,約有八分,我通常使用一錢五分,每日服用兩次,用溫酒調和服用。服用期間忌食一切魚肉、大蒜,宜常吃冷食,服用六十天左右,熱象就會消失。
風引湯,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可以清除熱邪引起的癱瘓和癲癇,治療成年人因風邪引起的肢體抽搐、小兒驚風抽搐,發作頻繁。
組成:大黃、乾薑、龍骨(各一兩),桂枝(一兩五錢),甘草、牡蠣(各一兩),寒水石、赤石脂、石膏、滑石、紫石英、白石脂(各三兩)。
使用方法: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粗粉,用布袋裝好。每次取三指寬的藥粉,約六七錢。加入一杯井水,煎煮至剩七分,溫服。注意:乾薑的用量應該減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