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7)

1. 脹滿蠱脹方

七氣湯,治實脹屬七情之氣者。

方見《心腹痛》。

胃苓散,消脹行水。

蒼朮(一錢五分,炒),白朮,厚朴(各一錢五分),桂枝(一錢),陳皮,澤瀉,豬苓(各一錢五分),炙草(七分),茯苓(四錢)

加生薑五片,水三杯,煎八分服。去桂、草,以煨半熟蒜頭搗為丸。陳米湯下三四錢,一日兩服更妙。

厚朴三物湯

厚朴七物湯

二方俱見《腹痛》。

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,(《金匱》),治氣分,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杯。

桂枝,生薑(各三錢),甘草,麻黃,細辛(各二錢),附子(一錢),大棗(三枚)

水三杯,先煮麻黃至二杯,去沫,入諸藥,煎八分,溫服,日夜作三服。當汗出如蟲行皮上即愈。

此症是心腎不交病。上不能降,下不能升,日積月累,如鐵石難破。方中桂、甘、薑、棗以和其上,而復用麻黃、細辛、附子少陰的劑以治其下,庶上下交通而病愈。所謂大氣一轉,其氣乃散也。

枳朮湯,(《金匱》),治心下堅大如盤。(如盤而不如杯,邪尚散漫未結,雖堅大而不滿痛也),水飲所作(與氣分有別也,氣無形以辛甘散之,水有形以苦泄之)。

枳實(二錢),白朮(四錢)

水二杯,煎八分服,日夜作三服。腹中軟即止。

禹餘糧丸,(《三因》),治十腫水氣,腳膝腫,上氣喘急,小便不利,但是水氣,悉皆主之(許學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臌脹之要藥)。

蛇含石(大者,三兩,以新鐵銚盛,入炭火中燒石與銚子一般紅,用鉗取石,傾入醋中,候冷取出,研極細),禹餘糧石(三兩),真針砂(五兩,先以水淘淨炒乾,入餘糧一處,用米醋二升,就銚內煮醋乾為度,後用銚。並藥入炭中,燒紅鉗出,傾藥淨磚地上,候冷研細。)

以三物為主。其次量人虛實,入下項。治水妙在轉輸,此方三物,既非大戟、甘遂、芫花之比,又有下項藥扶持,故虛人老人亦可服。

羌活,木香,茯苓,川芎,牛膝(酒浸),桂心,蓬朮,青皮,附子(炮),乾薑(炮),白豆蔻(炮),大茴香(炒),京三稜(炮),白蒺藜,當歸(酒浸一宿,各半兩)

上為末,入前藥拌勻,以湯浸蒸餅,捩去水,和藥再杵極勻,丸如桐子大。食前溫酒白湯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。最忌鹽,一毫不可入口,否則發疾愈甚。但試服藥,即於小便內旋去,不動臟腑。病去日,日三服,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,真神方也。

此方昔人用之屢效,以其大能暖水藏也,服此丸更以調補氣血藥助之,不為峻也。

白話文:

【脹滿蠱脹治療方式】

  • 七氣湯:這藥方適用於因情緒波動導致的實質性脹滿。詳細配方請參閱《心腹痛》一書。

  • 胃苓散:有助於消除脹滿和促進水分代謝。

  • 配方包含:炒過的蒼朮1錢5分,白朮,厚朴各1錢5分,桂枝1錢,陳皮,澤瀉,豬苓各1錢5分,炙草7分,茯苓4錢。

  • 加入5片薑,用水三杯煎煮至剩八分,然後服用。如果去掉桂枝和炙草,可將藥材和半熟的蒜頭一起搗碎製成藥丸,用陳米湯送服3到4錢,每日兩次效果更佳。

  • 厚朴三物湯和厚朴七物湯:兩種藥方都可在《腹痛》一書中找到。

  •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:根據《金匱》記載,此方適用於心下部位堅硬膨脹如盤子大小,邊緣如同旋杯的病症。

  • 配方包含:桂枝,生薑各3錢,甘草,麻黃,細辛各2錢,附子1錢,大棗3枚。

  • 用水三杯,先煮麻黃至剩兩杯,去除泡沫後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八分,溫熱服用,日間夜間各服一次。當汗出如蟲爬行皮膚表面即痊癒。

  • 枳朮湯:根據《金匱》記載,此方適用於心下部位堅硬膨脹如盤子大小,但尚未形成結塊,且不會感到滿痛的病症,是由水飲造成的。

  • 配方包含:枳實2錢,白朮4錢。

  • 用水兩杯,煎煮至剩八分,日間夜間各服一次。當腹部感覺柔軟即可停止服用。

  • 禹餘糧丸:根據《三因》記載,此方適用於各種水腫,包括腳膝腫脹,上氣喘急,小便不順等,只要是水氣問題都能解決。

  • 配方主要成分:蛇含石,禹餘糧石各三兩,真針砂五兩。輔助成分則需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調整,包含:羌活,木香,茯苓,川芎,牛膝(酒浸),桂心,蓬朮,青皮,附子(炮),乾薑(炮),白豆蔻(炮),大茴香(炒),京三稜(炮),白蒺藜,當歸(酒浸一宿)各半兩。

  •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混合均勻,用湯浸泡蒸餅,擰乾水份,再和藥材一起充分攪拌,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。飯前用溫酒或白湯送服30至50粒。嚴禁攝取鹽分,否則病情可能加重。藥物會通過小便排出,不會影響腸胃功能。每天三次,搭配溫和調補氣血的藥物,此方非常有效。

2. 暑症方

六一散,(河間),治一切暑病。

滑石(六兩),甘草(一兩)

研末,每服三錢,井花水下,或燈草湯下。

白虎湯,(仲景),治傷暑大渴、大汗之證。

方見《傷寒》。加人參者,以暑傷元氣也。加蒼朮者,治身熱足冷,以暑必挾濕也。

香薷飲,治傷暑,發熱,身痛,口燥,舌乾,吐瀉。

甘草(一錢),厚朴(一錢五分),扁豆(二錢),香薷(四錢)

水二杯,煎八分,冷服或溫服。瀉利,加茯苓、白朮;嘔吐,加半夏;暑氣發搐,加羌活、秦艽。

大順散,治陰暑,即畏熱貪涼之病。

乾薑(一錢,炒),甘草(八分,炒),杏仁(去皮尖,六分,炒),肉桂(六分)

共為細末,每服三錢,水一杯,煎七分服。如煩躁,井花水調下一錢。

生脈散,卻暑良方。

人參(一錢),麥冬(三錢),五味(一錢)

水一杯,煎七分服。

清暑益氣湯,(東垣)

炙耆(一錢五分),人參,白朮,蒼朮,青皮,陳皮,麥冬,豬苓,黃柏(各五分),乾葛,澤瀉(各二錢),神麯(八分),炙草,五味(各三分),升麻(三分),歸身(三分)

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二杯,煎七分服。

一物瓜蒂湯,(《金匱》)

瓜蒂(二十個)

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

白話文:

【暑症方】

六一散:由滑石六兩和甘草一兩研磨成粉末製成。每次服用三錢,可用井花水或燈草湯送服,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暑熱疾病。

白虎湯:適用於因暑熱導致的大渴、大汗症狀。在《傷寒論》中有詳細記載。加入人參可以補充暑熱耗損的元氣,而添加蒼朮則用於治療身熱腳冷,因爲暑熱通常會伴隨溼氣。

香薷飲:適用於因暑熱導致的發熱、身痛、口乾舌燥及嘔吐腹瀉等症狀。由甘草一錢、厚朴一錢五分、扁豆二錢和香薷四錢組成。用兩杯水煎煮至剩八分,可冷服或溫服。如果出現腹瀉,可加茯苓和白朮;嘔吐則加半夏;暑熱引發抽搐,則加羌活和秦艽。

大順散:適用於陰暑,即因貪涼而引起的畏熱病症。由炒過的乾薑一錢、甘草八分、去皮尖的杏仁六分和肉桂六分組成。將所有材料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杯煎煮至剩七分後服用。若感到煩躁,可用井花水調下一錢。

生脈散:是退暑的好方子。由人參一錢、麥冬三錢和五味子一錢組成。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七分後服用。

清暑益氣湯:由炙黃芪一錢五分、人參、白朮、蒼朮、青皮、陳皮、麥冬、豬苓、黃柏各五分,幹葛、澤瀉各二錢,神曲八分,炙草、五味子各三分,升麻、當歸各三分組成。加入生薑三片、大棗二枚,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七分後服用。

一物瓜蒂湯:僅由瓜蒂二十個組成。用兩杯水煎煮至剩八分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