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三 (6)
卷之三 (6)
1. 風水
因風而病水也。
防己黃耆湯,(《金匱》),治風水,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。
防己(三錢),炙草(一錢五分),白朮(二錢),黃耆(三錢),生薑(四片),大棗(一枚)
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服後如蟲行皮中,從腰下如冰,後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下,溫令微汗瘥。喘者,加麻黃;胃中不和者,加芍藥;氣上衝者,加桂枝。
虛汗自出,故不用麻黃以散之,只用防己以驅之。服後身如蟲行及腰下如冰云云,皆濕下行之徵也,然非耆、朮、甘草,焉能使衛氣復振,而驅濕下行哉!
越婢湯,(《金匱》),治惡風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者。
麻黃(六錢),石膏(八錢),甘草(二錢),生薑(三錢),大棗(五枚)
水四杯,先煮麻黃至三杯,去沫,入諸藥煎八分服,日夜作三服。惡風者,加附子一錢。風水,加白朮三錢。
前云身重為濕多,此云一身悉腫為風多。風多氣多熱亦多,且屬急風,故用此猛劑。
杏子湯,脈浮者為風水,發其汗即已。方闕,或云即甘草麻黃湯加杏仁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於「因風致水」,也就是風水病的治療方法。
首先介紹了「防己黃耆湯」,這方藥物是治療風水病的,症狀包括脈象浮動、身體沉重、出汗怕風。藥方包含防己、炙草、白朮、黃耆、生薑、大棗等,煎煮後服用。服用後可能感覺到皮膚下有如蟲爬行的感覺,腰部以下如冰涼感,然後應蓋著被子坐著,再在腰下圍上一層被子,讓身體微微出汗。如果有喘息的情況,可加入麻黃;如果胃部不舒適,可加入芍藥;如果感到氣往上沖,可加入桂枝。
接著是「越婢湯」,這方藥物用於治療怕風、全身腫脹的病人,脈象浮動,但不會口渴,持續自汗,但並無高燒。藥方包含麻黃、石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等,煎煮後服用,每日分三次服用。如果怕風,可加入附子;如果是風水病,可加入白朮。
最後提到「杏子湯」,脈象浮動的風水病,通過發汗就可以治療好。但藥方未詳,有人認為可能是甘草麻黃湯加上杏仁。
防己黃耆湯的原理是利用防己驅除體內的濕氣,服用後的各種反應都是濕氣下行的跡象。然而,若沒有黃耆、白朮、甘草這些藥材來提振人體的衛氣,是無法有效驅除濕氣的。
越婢湯則是針對風多熱多的急風情況,因此使用較強烈的藥方。
2. 皮水
水行於皮中也。其脈浮,外證跗腫,按之沒指。曰不惡風者,不兼風也。曰其腹如鼓者,外有脹形內不堅滿也。曰不渴者,病不在內也。曰當發其汗者,以水在皮宜汗也。
防己茯苓湯,(《金匱》),治四肢腫,水在皮中聶聶動者。
防己,桂枝,黃耆(各三錢),茯苓(六錢),炙草(一錢)
水三杯,煎八分服,日夜作三服。
藥亦同防己黃耆湯,但去朮加桂、苓者,風水之濕在經絡,近內;皮水之濕在皮膚,近外。故但以苓協桂,滲周身之濕,而不以術燥其中氣也。不用薑、棗者,濕不在上焦之營衛,無取乎宣之也。
蒲灰散,(《金匱》),厥而為皮水者,此主之。腫甚而潰之逆證,厥之為言逆也。
蒲灰(半斤),滑石(一斤)
為末。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愚按:當是外敷法,然利濕熱之劑,亦可內服外摻也。
越婢加朮湯,(《金匱》),里水此主之,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按里水當是皮水筆誤也。或水在皮里,即皮水之重者,亦未可知。
方見《風水》。
甘草麻黃湯
甘草(四錢),麻黃(二錢)
水二杯,先煮麻黃至一杯半,去沫,入甘草煮七分服。重覆汗出,不汗再服,慎風寒。二藥上宣肺氣,中助土氣,外行水氣。
白話文:
[皮水],這是指水分在皮膚中流動的情況。主要特徵是脈象浮現,外表可見腳踝部位腫脹,按壓會凹陷。如果病人表示不會怕風,那代表併無風邪。若說肚子像鼓一樣,那是因為外表看來有膨脹的形狀,但實際上內部並無實質的硬塊。病人不感到口渴,顯示疾病並未影響到內臟。治療方式應以發汗為主,因為水分停留在皮膚層,適合透過發汗的方式排出。
防己茯苓湯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於治療四肢浮腫,皮膚下有水波動感的病症。配方包括防己、桂枝、黃耆各三錢,茯苓六錢,炙草一錢。以三杯水煎煮,待剩下八分水量時服用,一天分三次服用。
藥物組成與防己黃耆湯相同,但減去了白朮,增加了桂枝和茯苓,這是因為風水濕氣影響經絡,較靠近身體內部;皮水的濕氣則影響皮膚,較靠近身體外部。因此,僅需茯苓配合桂枝,去除全身的濕氣,而無需使用白朮來調節中氣。不用薑、棗的原因是濕氣並未影響上焦的營衛,所以不需要宣散。
蒲灰散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適用於因厥逆導致的皮水。腫脹嚴重到潰爛的逆證,"厥"在此指的是逆反的意思。
配方為蒲灰半斤,滑石一斤,研磨成粉末。每日三次,每次服用一小撮。個人認為,這應是外用敷藥的方法,但作為排除濕熱的藥劑,也可內服或外敷。
越婢加朮湯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適用於裡水的治療,甘草麻黃湯也有同樣的效果。據我理解,裡水應是皮水的筆誤。或者說,水分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,就是皮水的嚴重情況,這種說法也未嘗不可。
藥方詳情請參閱《風水》。
_甘草麻黃湯_的配方為甘草四錢,麻黃二錢。以兩杯水煎煮,先煮麻黃至剩下一杯半的水量,去除泡沫,再加入甘草煮至剩下七分水量時服用。服後應蓋被發汗,若無出汗可再次服用,但應避免風寒。這兩種藥物可以向上宣通肺氣,中間助長土氣,外部促進水氣的排泄。
3. 正水
水之正伏也。其脈遲者,水屬陰也。外證自喘者,陰甚於下,不復與胸中之陽氣相調,水氣格陽而喘也。其目窠如蠶,兩脛腫大諸證,《金匱》未言,無不俱見。
愚按:正水《金匱》未出方。然提綱云:脈沉遲外證自喘,則真武湯、小青龍湯皆正治之的方,越婢加附子湯、麻黃附子湯亦變證之備方,桂甘麻辛附子湯加生桑皮五錢、黑豆一兩,為窮極之巧方,此正水之擬治法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正水」的情況,指的是正常的水液代謝被幹擾了。脈象顯示遲緩,這代表水液屬於陰性。在臨牀表現上,如果出現喘息,是因為身體下部的陰性能量過剩,無法和胸部的陽性能量達到平衡,這就是水氣阻礙了陽氣,導致喘息的現象。至於眼睛周圍浮腫以及小腿腫大的症狀,雖然《金匱要略》未提及,但實際上這些症狀也會同時出現。
我的理解是,《金匱要略》並未提供專門治療正水的藥方。然而,根據其描述的脈象和症狀,真武湯和小青龍湯都能有效地對治這種情況,而越婢加附子湯和麻黃附子湯則可用來應對一些變化的症狀。此外,如果在桂甘麻辛附子湯中加入五錢的生桑皮和一兩的黑豆,這會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處方,這就是治療正水的一種可能的方法。
4. 石水
謂下焦水堅如石也。其脈自沉,外證少腹滿,不喘。
麻黃附子湯
麻黃(三錢),炙草(二錢),附子(一錢)
水二杯,先煮麻黃至一杯半,去沫,入諸藥煎七分溫服,日作三服。此即麻黃附子甘草湯,分兩略異。即以溫經散寒之法,變為溫經利水之妙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石水」這種病症,意思是指下腹部的水分積聚,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。病人的脈象會自然地呈現出下沉的特徵,而外顯的症狀則是小腹腫脹,但不會有喘息的情況。
麻黃附子湯
配方包括:麻黃(3錢)、炙甘草(2錢)、附子(1錢)。
使用方法是:取兩杯水,先煮麻黃至剩一杯半的水量,去掉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下七分水量時,溫熱服用。每日分三次服用。這就是麻黃附子甘草湯,只是份量有些許不同。原本用來溫暖經絡、驅除寒氣的方法,現在巧妙地轉變為溫暖經絡並有利於排水的療效。
5. 黃汗
汗出沾衣而色黃也。汗出入水,水邪傷心;或汗出當風所致。汗與水皆屬水氣,因其入而內結,則鬱熱而黃,其脈沉而遲。外證身發熱,四肢頭面腫,久不愈必致癰膿。
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,(《金匱》),治身體腫,發熱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。汗出沾衣色正黃如柏汁,脈自沉(風水脈浮,黃汗脈沉)。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從毛孔入得之。(水氣從毛孔入而傷其心,故水火相侵而色黃,水氣搏結,而脈沉也。凡看書宜活看,此證亦有從酒後汗出當風所致者,雖無外水,而所出之汗,因風內返亦是水。凡脾胃受濕,濕久生熱,濕熱交蒸而成黃色,皆可以汗出。入水之意,悟之!)
黃耆(五錢),芍藥,桂枝(各三錢)
苦酒一杯半,水一杯,煎八分,溫服。當心煩,至六七日乃解。(汗出於心,苦酒止之太急,故心煩。至六七日,正復而邪自退也。)
桂枝加黃耆湯,(《金匱》),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,盜汗出。汗已反發熱,久久身必甲錯,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,瞤即胸中痛。又從腰以上汗出,下無汗,腰臗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。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小便不利(以上皆黃汗之變證、師備擬之,以立治法。茲因集隘,不能全錄,只輯其要)。此為黃汗。(言變證雖多,而其源總由水氣傷心所致。結此一句,見治法不離其宗。)
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三錢),甘草(炙),黃耆(各二錢),大棗(四枚)
水三杯,煮八分,溫服。須臾啜熱粥一杯余,以助藥力。溫覆取微汗,若不汗,更服。前方止汗,是治黃汗之正病法。此方令微汗,是治黃汗之變症法。
白話文:
【黃汗】
這是指汗液分泌時沾染衣物呈現黃色的情況。這可能是因為人體出汗後立即接觸到水,導致水邪傷害心臟;或是出汗後被風吹到所引起的。汗和水都屬於水氣,當它們進入人體並在內部凝結,就會產生鬱熱,使汗液變黃,此時脈象會呈現沉而遲緩的特徵。外部的症狀可能包括身體發熱,四肢及面部浮腫,如果長期未能痊癒,可能會導致膿瘍。
【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】,《金匱》中記載,可用來治療身體浮腫,發熱且大量出汗,口渴的狀況,類似風水症狀。汗液沾染衣物的顏色會呈現出像柏樹汁一樣的深黃色,脈象沉緩(風水脈象浮動,黃汗脈象沉緩)。這是因為人體在出汗後立即浸入水中沐浴,水氣透過毛孔進入體內造成的。
藥方成分:黃耆(5錢),芍藥,桂枝(各3錢) 調製方法:加入一杯半的苦酒和一杯水,煮至剩八分,溫熱服用。服用後可能會感到心煩,但到了六七天後,身體自然恢復,邪氣也會自行消散。(因汗液是由心臟所產出,苦酒能快速止汗,所以可能會引起心煩。但到了六七天後,身體自然恢復,邪氣也會自行消散。)
【桂枝加黃耆湯】,《金匱》中記載,用於治療黃汗症,兩腿會感到冰冷,並且會出現盜汗。汗出後反而發熱,長久下來,身體皮膚會變得粗糙,發熱持續不止,可能會引發惡性膿瘡。如果感到身體沉重,汗出後感到輕鬆,但長久下來會感到全身顫抖,胸部疼痛。此外,可能只會在腰部以上的部位出汗,腰部以下不出汗,腰部會感到虛弱疼痛,感覺像是有東西在皮膚裡。嚴重的話,可能會無法進食,身體疼痛加重,心情煩躁,小便不通暢。
藥方成分:桂枝,芍藥,生薑(各3錢),甘草(2錢,需炙過),黃耆(2錢),大棗(4枚) 調製方法:加入三杯水,煮至剩八分,溫熱服用。服用後不久,喝一杯熱粥,以增強藥效。用保暖的方式讓身體微微出汗,如果不出汗,可再次服用。前一個藥方是用來止汗,是治療黃汗症的正確方法。這個藥方則是讓身體微微出汗,是用來治療黃汗症的變異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