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9)

1. 傷寒瘟疫第二十二

汗吐下,溫清懸,在表宜汗,在胸膈宜吐,在裡宜下。寒者溫之,熱者清之。

補貴當,方而圓,虛則補之。合上為六法。曰方而圓者,言一部《傷寒論》全是活法。

規矩廢,甚於今,自王叔和而後,注家多誤。然亦是非參半,今則不知《傷寒論》為何物,規矩盡廢矣。

二陳尚,九味尋,人皆曰二陳湯為發汗平穩之劑,而不知茯苓之滲,半夏之澀,皆能留邪生熱,變成譫語、不便等症。人皆曰九味羌活湯視麻桂二湯較妥,而不知太陽病重,須防侵入少陰。此方中有芩、地之苦寒,服之不汗,恐苦寒陷入少陰,變成脈沉細但欲寐之症;服之得汗,恐苦寒戕伐腎陽,陽虛不能內固,變成遂漏不止之症。時醫喜用此方,其亦知此方之流弊,害人匪淺也。

香蘇外,平胃臨,香蘇飲力量太薄,不能驅邪盡出,恐餘邪之傳變多端。平胃散為燥濕消導之劑,仲景從無燥藥發汗之法。且外邪未去,更無先攻其內法。

汗源涸,耗真陰,陰者,陽之家也。桂枝湯之芍藥及啜粥,俱是滋陰以救汗源。麻黃湯之用甘草與不啜粥,亦是保陰以救汗源。景岳誤認其旨,每用歸、地,貽害不少。

邪傳變,病日深,治之得法,無不即愈。若逆症、壞症、過經不愈之症,皆誤治所致也。

目擊者,實痛心,人之死於病者少,死於藥者多。今行道人先學利口,以此藥殺人,即以此藥得名,是可慨也。

醫醫法,腦後針,聞前輩云,醫人先當醫醫。以一醫而治千萬人,不過千萬人計耳。救一醫便救千萬人,救千萬醫便救天下後世無量恆河沙數人耳。余所以於醫者腦後,痛下一針。

若瘟疫,治相侔,四時不正之氣,及方土異氣,病人穢氣,感而成病,則為瘟疫。雖有從經絡入、從口鼻入之分,而見證亦以六經為據,與傷寒同。

通聖散,兩解求,仲師於太陽條,獨挈出發熱不惡寒而渴為溫病,是遵《內經》人傷於寒,則為熱病;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;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之三說也。初時用麻杏甘石湯,在經用白虎加人參湯,入里用承氣湯及陽明之茵陳蒿湯,少陰之黃連阿膠湯、豬苓湯,厥陰之白頭翁湯等,皆其要藥,究與瘟疫之病不同也。瘟疫之病,皆新感乖戾之氣而發,初起若兼惡寒者,邪從經絡入,用人參敗毒散為匡正托邪法。初起若兼胸滿口吐黃涎者,邪從口鼻入,用藿香正氣散為辛香解穢法。唯防風通聖散面面周到,即初起未必內實,而方中之硝黃,別有妙用,從無陷邪之害。若讀仲師書死於句下者,聞之無不咋舌,而不知其有利無弊也。

六法備,汗為尤,汗、吐、下、溫、清、補,為治傷寒之六法。六法中唯取汗為要,以瘟疫得汗則生,不得汗則死。汗期以七日為準,如七日無汗,再俟七日以汗之。又參論中聖法,以吐之、下之、溫之、清之、補之,皆所以求其汗也。詳於《時方妙用》中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疾病,不外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溫熱、清涼、補益這些方法。病邪在體表,適合用發汗法;病邪在胸膈,適合用催吐法;病邪在體內,適合用瀉下法。體質虛寒者,用溫熱藥治療;體質燥熱者,用清涼藥治療。

補益藥使用時應慎重,要恰如其分,就像方形與圓形的搭配一樣,虛弱時才使用補益。以上六種方法是治療傷寒的基本原則。《傷寒論》中所說的「方而圓」,指的是全書的治療方法都是靈活變通的。

現在醫學的規矩都廢弛了,比過去更嚴重。自從王叔和之後,注解《傷寒論》的人多有錯誤,但其中也有對錯參半。現在的人甚至不知道《傷寒論》是什麼,規矩完全被拋棄了。

大家都認為二陳湯是發汗的平和藥劑,卻不知道茯苓有滲濕的作用,半夏有收澀的作用,都可能導致邪氣滯留而生熱,轉變成胡言亂語、大小便不順等症狀。大家都認為九味羌活湯比麻黃湯、桂枝湯溫和,卻不知道太陽病病情嚴重時,要預防邪氣侵入少陰經。這個方子中有黃芩、生地等苦寒藥,如果服用後不出汗,恐怕苦寒藥會導致邪氣陷入少陰經,轉變成脈搏細弱而想睡覺的症狀;如果服用後出汗,恐怕苦寒藥會損傷腎陽,導致陽氣虛弱而不能固攝,變成汗流不止的症狀。現在的醫生很喜歡用這個方子,但他們是否知道這個方子的弊端,會對人造成很大的傷害呢?

香蘇飲藥力太弱,不能完全驅除邪氣,恐怕會導致邪氣的傳變。平胃散是燥濕消導的藥劑,張仲景從來沒有用燥藥來發汗的先例。而且在邪氣還沒有去除時,更不能先去攻伐體內。

發汗的來源耗竭,會損傷體內的真陰。陰是陽的居所,所以桂枝湯用芍藥及喝粥來滋養陰液,以恢復汗源;麻黃湯用甘草和不喝粥,也是為了保護陰液以恢復汗源。張景岳誤解了這個意思,經常使用當歸、熟地,造成很多損害。

病邪傳變,病情就會日益加深。治療得法,沒有不立即痊癒的。如果出現逆症、壞症、病情過期不癒等症狀,都是因為誤治所導致的。

看到這些情況,實在讓人痛心。人死於疾病的少,死於藥物的多。現在的醫生先學會能言善辯,用藥殺人,卻以此藥而出名,真是可悲啊。

治病要先醫治醫生的思想,就像在腦後扎一針,提醒醫生要慎重。醫好一個醫生,就能救治成千上萬的人;醫好成千上萬的醫生,就能救治天下後世無量無數的人。我因此要從醫生的思想上,狠狠地扎一針。

如果遇到瘟疫,治療方法與傷寒相同。四季不正之氣、地方的特殊氣候、病人的穢濁之氣,感而生病,就是瘟疫。雖然有從經絡、口鼻傳入之分,但發病後的症狀仍然以六經為依據,與傷寒相同。

張仲景在太陽篇中,特別提出發熱不惡寒而口渴的情況,判斷為溫病,這是遵循《內經》所說的「人傷於寒,則為熱病」、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、「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」的理論。初起用麻杏甘石湯,在經用白虎加人參湯,入里用承氣湯和陽明經的茵陳蒿湯,少陰經的黃連阿膠湯、豬苓湯,厥陰經的白頭翁湯等,這些都是治療的要藥,但與瘟疫的發病機制不同。瘟疫的病,都是新感受到的不正之氣而發病,初起如果兼有怕冷症狀,是邪氣從經絡入侵,可以用人參敗毒散來扶正祛邪;初起如果兼有胸悶、口吐黃涎,是邪氣從口鼻入侵,可以用藿香正氣散來辛香解穢。只有防風通聖散考慮周全,即使初起時體內沒有實熱,方中的芒硝、大黃也有其妙用,絕沒有使邪氣陷入體內的危害。如果讀《傷寒論》只知死守文字,聽到這種說法一定會感到驚訝,但卻不知道這個方子其實是有利無弊的。

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溫熱、清涼、補益,是治療傷寒的六種方法。這六種方法中,以發汗最為重要,因為瘟疫能發汗就活,不能發汗就會死。發汗的時間以七天為限,如果七天不出汗,可以再等七天再求汗。另外,也要參考其他的治療方法,包括催吐、瀉下、溫熱、清涼、補益,都是為了幫助發汗。詳細內容可以參考《時方妙用》一書。